第66章 2.开国第一候

当刘邦率军进入汉中后,发现形势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乐观。他的大部分手下都是外地人,并不愿意离开故土,一路上很多人跑掉了。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有人报告说丞相萧何离开了。这个消息对刘邦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萧何一直是他最重要的助手和左膀右臂。两天后萧何竟然又回来了,而且带回了一个人,那就是韩信。对刘邦来说,就好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亲自斋戒沐浴,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从此走上了他的舞台,这就是成也萧何,萧何也因此深受韩信的感激和信任。但这段佳话最终悲剧收场,千百年来为无数韩信的粉丝所惋惜和诟病,后面再说如何败也萧何。韩信为刘邦平定三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地区,处理财税,安抚百姓,颁布政令,为军队供应粮草。汉二年,刘邦与诸侯联军进攻楚国,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萧何做事干练,无论是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萧何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他的同意才开始施行。如果来不及报告,他就酌情处理,等刘邦回来再报告。关中的日常事务繁多,都仰仗萧何办事得法,才处理得有条不紊。萧何统计户籍人口,转输军粮。刘邦多次打败仗,从险境中狼狈逃窜,每一次萧何都会在关中征调青壮年,及时补充汉军,保证汉军有足够的战斗力。因此,刘邦感激萧何,委托他掌管所有的国家事务。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的时候,刘邦多次腾出精力,派使臣来慰劳萧何。鲍生对萧何说:“汉王风餐露宿,辛苦之极,却多次派使臣来慰劳你,这是对你有疑心啊!为你着想,你应该派你家族中能打仗的子弟到前线效力,这样汉王才会更加信任你。”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刘邦果然很高兴。

汉五年,刘邦平定了天下,开始论功行赏。群臣争论功劳大小,争了一年多没有结果。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萧何为酇候,享受食邑八千户。群臣们都不服气说:“我们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有数十仗。可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厮杀过,他的功劳怎么能在我们上面?这是为什么?”刘邦问:“你们打过猎吗?”回答:“当然打过。”“知道猎狗吗?”回答:“知道”刘邦说:“打猎追逐野兽的是猎狗,看到猎物指挥猎狗追杀的是人,你们就是追杀猎物的猎狗,你们是功狗。至于萧何,则是看到猎物,指挥猎狗追杀的猎人,萧何是功人。再说,各位都只是一个人追随我,最多不过两三人;萧何整个家族,数十人追随我,这个功劳还不够大吗?”群臣听了,都不敢再争辩了。功狗功人后来也成了一个成语,比喻立功的将士。功狗比喻杀敌立功的人,功人比喻立功的军事指挥官。这个典故体现了刘邦的政治智慧和对文人的尊重,对后世的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侯结束,开始排列功臣名次。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负七十多处战伤,南征北战,功劳最大,应该排在第一位。”在封侯时,刘邦已经为封赏萧何说服了诸位功臣,没有理由再反驳。可是,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君了解刘邦的心思,于是说道:“各位大臣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打仗攻城的功劳,但都是一时的功劳。高祖与楚军对峙五年,常常兵败,损失惨重,好几次只身逃亡。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这些都不是高祖命令他做的,可是,在高祖最为危险的时刻,总是有几万名士卒开赴前线,解燃眉之急。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都是萧何从关中水路运粮,才保证了供应。这可是万世不朽的功劳,怎么能把曹参等的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话,正中刘邦下怀。于是确定萧何排名功臣第一,并赐给他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不必遵循常礼,不用小步快走。又因为当年萧何比别人多给了二百钱,刘邦加封萧何二千户食邑。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候”,食邑万户。

如果说萧何是最会投资的人,当年的二百钱成了二千户食邑。那么鄂君就是最会拍马屁的人,刘邦对鄂君很欣赏说:“我听说,能推荐贤人的大臣,理应受到大的赏赐。萧何的功劳很高,经过鄂君的申辩,就更加明显了。”于是晋升鄂君从关内侯为安平侯,享受食邑二千户。

如果以为凭着刘邦对萧何的特殊礼遇,萧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你就错了,刘邦可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主子,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萧何又是如何战战兢兢地成为一代名相的,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