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善良的我,就是天地唯一真理!
- 剑出福威,在下林平之
- 业界良心
- 2284字
- 2024-09-21 15:34:16
苗墨斋!
原本林平之还不能理解,苗云客栈的掌柜为何非要告诫他不要在苗墨斋中闹事。
或者说,那掌柜为何会认为他会在苗墨斋中闹事。
原来不是苗墨斋的东西不好,喜欢以次充好,坑害外地人。
而是苗墨斋大堂中挂的那幅字太诱人了。
苗云客栈的掌柜害怕他铤而走险,为了那幅字跟苗墨斋的人起冲突。
“格物致知!”
笔墨雄赡,超逸绝伦的四个大字,如刀劈斧削一般苍劲有力,好似有将天地秩序纳入其中,一撇一捺,有力顿挫,震撼人心。
“这幅字,绝对是一位书法大宗师的巅峰之作。”
林平之在看到这幅字画的瞬间,脑海中就生出了这么一个念头。
不过很快,他的这一念头就被打消,心中忍不住升起一个难以置信的猜测。
“掌柜的,这幅字莫非是朱子的墨宝?”
林平之一脸震惊的看向苗墨斋掌柜,震惊到极点。
苗墨斋掌柜看到林平之脸上的震惊之色,一脸傲然道:“不错,这幅字便是朱圣留下的墨宝,也是我苗墨斋镇店之宝。”
他也没问林平之为何知晓这幅字是朱子所留。
因为贵阳城中知晓此事的人太多了。
根本就不是什么隐秘。
很多来自中原的读书人,乃至是来自中原的大明官员,前来他们苗墨斋,就是为了能够一睹朱圣墨宝。
甚至他们苗墨斋能成为贵阳城中的第一书坊,这幅朱圣墨宝也是厥功至伟。
“格物致知,太极之理!”
“一气分二气,动为阳,静为阴,又做五行,散为万物。”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为形而下之器也,各有道理。”
“所谓格物,便是以形而下之器,穷得形而上之道理。”
林平之没有理会苗墨斋掌柜的傲然自得。
他看着眼前的“格物致知”四个字,脑海中却是浮现出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在后世,很多人提起朱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这两个观点,并将其视为朱熹理学的核心思想,怀着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它。
事实上呢?
事实上,这两种思想跟朱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来的。
而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则是二程提出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则是“格物致知”、“理气论”、“动静观”、“人性二元论”四种,其中格物致知是核心,余下三种为补充。
他赞同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观念,也不是说要了追求天理,彻底灭绝人的欲望。
而是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不要把主观意志凌驾在客观规律之上,强调要通过道德理性调节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中。
什么格物致知呢?
他认为的格物致知,是通过观察天地万物和自然现象,进而总结出天地运行的规律。
想要寻找到真正的“道”,就必须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要研究,而不是说像王明阳那样坐在竹子前一直盯着看,最后什么都没看出来,就说格物致知是错的。
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通过风花雪月,总结出四季变化的规律,才是格物致知。
事实上。
这个问题想想就能明白。
如果朱子理学真的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那么简单,朱熹也不会被誉为儒家圣人,被后世的儒家士子共尊了。
规矩,规律,秩序!
以秩序维护天地,而不是依靠人心道德治世。
这才是朱熹的朱子理学核心。
林平之想着朱熹的朱子理学,忍不住又对比了下王明阳的明阳心学。
心中不由生出了这么一个念头。
明朝亡于王明阳!
当然,这个观点并非林平之提出来的,而是明末清初很多文人士子对明朝灭亡的总结。
他们认为,晚明社会的混乱完全归咎于王阳明的邪说,王阳明及他的门徒都以新兴的圣人自居,反对古训,败坏了公德。
儒学大家张履祥,直接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党争,流贼,王阳明的《传习录》。”
顾炎武说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使许多知识分子流于空谈,这个“清谈”导致了亡国。
在王明阳的明阳心学兴盛之前。
明朝的文人士子们,或者文官集团们哪怕有结党营私,彼此明争暗斗,架空皇权,其主要思想还是好的。
大部分的文人都重名望,轻生死,有遵循朱子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
而在王明阳的明阳心学兴盛之后。
明朝中后期的文臣、武将、乃至是乡绅、读书人们都像是放出了心中压抑了千百年的欲望。
理在万物之间,更在自己的心中,理即我心,理即我欲。
一个个全都打着“致良知,心即理”的旗号,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为所欲为,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秩序崩塌。
当然,这不是说王明阳,或者明阳心学有问题。
王阳明的一生自然是极为成功的,平定朱宸濠更是他神奇之作。
他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创造了自己的心学。
然而,这个心学他自己用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但是心学属于唯心的东西,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
他自己可以很好地把控这个度,但别人却不一定了。
一旦后世人理解有问题,或者稍微歪曲一点,断章取义。
后果便不堪设想,很容易让人走上极端。
更不要说还有很多人打着明阳心学的旗号,嘴上说着为了不忍天下百姓受苦,一个个面对满清屠刀时,跪的比谁都快。
林平之觉得,这恐怕才是后世不提倡明阳心学的原因。
不是明阳心学有问题,而是国人太聪明,总能从圣贤文章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话语,然后断章取义,披上“心即理”的外衣,高举道德大棒,谁听了不迷糊?
致良知,心即理!
我本善良,追求天理。
理为天地,理即我心,理即我欲。
所以善良的我,就是天地间的唯一真理。
你可以说我是倔强,说我失败了,却绝对不能说我是错的。
这是多么完美的一个理由啊。
所以明阳心学普一提出,就迅速获得天下文人士子的认可,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明阳心学成为时代的主流,人人都能给自己的所作所为披上道德外衣,不谈事实就谈良知和天理,认为自己才是世间唯一真理,世界的秩序不坍塌才是怪事。
那情况,想想就不是一般的可怕。
所以不是明阳心学有问题,而是人心有问题。
江湖险恶,人心难测。
天黑路滑,人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