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理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渊源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 李秀梅
- 5195字
- 2024-08-26 16:03:21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1]。爱国主义是深沉的天然情感、首要的公民美德、重大的政治原则、基本的法律规范[2]。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人们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促进人们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工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方法手段和阵地载体的支撑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客观性、实践性[3]。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做出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激发爱国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汇聚奋进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是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使命任务、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切实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工作的重要基础。
爱国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无论是从世界历史上看还是从中国历史上看,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阶段,是在以往理论政策和实践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其理论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历史渊源在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在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持续发展的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发自内心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尊严,自觉融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人类社会全球大视野条件下产生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形成的对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相互联系、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在不同时期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进行过深刻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爱国主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们对阶级、民族、国家以及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述体现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观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正如国家是历史的产物,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一样,人们对国家的观念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存在着阶级和阶级矛盾的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国家观念。在无产阶级还没有取得政权的阶段,国家总体上属于一种异己的力量,只有无产阶级成为国家主人以后,国家才成为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4]。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认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是被压迫民族人民爱国主义思想和行动的首要任务,恩格斯指出,“一个大民族,只要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历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较严肃地讨论任何内政问题”[5],并赋予爱国主义思想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为被侵略国家和被奴役民族的爱国主义者指明了方向。列宁明确界定过爱国主义,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6],曾说“祖国这个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中最强有力的因素”[7],并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特征,重点关注了国际范围的爱国主义,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相结合,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等基本属性,他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8],在强调爱国主义的同时也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9],“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10]。邓小平把爱国主义与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突出强调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指出,中国人民“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12],得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否则“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13]的重要结论。江泽民倡导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提出“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14],并把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提高到民族精神核心、人民精神支柱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15],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16]。胡锦涛将爱国主义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强调实现伟大复兴必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17],并将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时代价值、基本内涵、重点内容、重点群体、工作原则等若干重大问题做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对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定位,对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明确阐释,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形成、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理念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思维和国际视野,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境界,又结合新的条件和新的实践,在多个方面对爱国主义思想理论进行了原创性发展,赋予了爱国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多维的思想意蕴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和系统化。
二、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的传统产生于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活动过程之中,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爱国主义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文明社会所拥有的共同价值观。爱国主义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历史形成大致经过了古代的形成发展、近代的传承升华、现代的发扬光大三个阶段,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绵延赓续。
中国古代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发展期。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保族宜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保其家邦”(《诗经·小雅·瞻彼洛矣》)、“用劢相我国家”(《尚书·周书·立政》)、“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七篇)、“民惟邦本”(《尚书·五子之歌》)、“父母之邦”(《论语·微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等爱国理念,国家意识逐步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初步形成;汉代至唐代强调统一的中国,出现“上下一心,爱国如家”(《晋书·列传第十六》)、“尽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等爱国观念,“爱国”“报国”的价值观被广泛接受,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宋代至清代强调“爱国”与“忠君”“爱民”的关系,出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朱熹《楚辞集注序》)、“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宋濂《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一寸丹心图报国”(于谦《立春日感怀》)、“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罗从彦《豫章文集卷十一·杂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爱国思想,爱国意识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成熟发展。[18]
近代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传承升华期。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了古代爱国传统,同时更加强调“兴国”“强国”“救国”等概念,对国家、民族的理解也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殖民列强的斗争中逐步升华为“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实业救国(梁启超等)、教育救国(黄炎培等)、“振兴中华”(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恢复中华”(孙中山《中国同盟会宣言》)等爱国思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成为爱国主义的明确内容。孙中山认为,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19]。蔡元培曾说,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20]。反抗列强、维护主权、救亡图强成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共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成为中国爱国主义的主导者、爱国方针的制定者、爱国理论的创立者和爱国实践的推动者[21],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和实践,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写下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爱国主义壮丽篇章。
现代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护祖国共同利益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任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成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爱国主义情感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让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2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爱国主义的思想精华、理论精髓,又结合新的历史任务和新的时代要求,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论气度,具有底蕴厚重、源远流长、博大开放的价值特质。
注释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75页。
[2]张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十五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7页。
[3]蔡中华,潘静:《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3页。
[4]佘双好,陈君:《科学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页。
[6]《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9—580页。
[7]《列宁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页。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0]《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14]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1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1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17]《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60页。
[18]陈来:《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哲学研究》2019年第10期。
[19]《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23页。
[2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8页。
[21]温静:《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思想史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2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