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物料搬运装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1)
- 陆大明主编
- 3678字
- 2024-08-05 15:28:21
第1章 产业环境
1.1 宏观背景
1.1.1 全球经济格局
从2010年开始,美国、中国、日本就形成了稳定的世界前三大经济体的格局。到2021年,处在第一大经济体地位的美国,GDP总量达22.94万亿美元,年GDP增长6%,增速创1984年以来最高水平。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两年的疫情应对方面控制得当,即使全国各地有不少零星疫情也能高效遏制,继续复工复产,维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8.1%,继续领先美国。GDP超过11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17.73万亿。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赖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政策。首先,2021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9万亿元,贸易顺差达4.37万亿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再者,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发展格局等经济政策的加持下,我国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即使其中仍有困难。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向高新技术强国转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1年GDP约为5.1万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长率仅有2.4%。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联合体,长期经济增速低迷,在英国退出以后,GDP体量有所下滑。2021年,全球经济的主题是“复苏”,欧盟也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其27个成员国的GDP总量在17.08万亿美元上下,GDP同比增长5.3%。
202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指标如图1-1所示。
图1-1 202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指标
接下来聚焦我国的国际贸易。2022年1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21年全年的外贸进出口数据,以人民币计价,2021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是39.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1.4%,而且出口和进口比较均衡,都增长了20%以上;如果以美元计价,2021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就超过了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而且是在一年之内先后跨越了5万亿美元和6万亿美元两个门槛。仅仅是2021年新增的1.4万亿美元的贸易额,就相当于2005年中国全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疫情之下,世界对于中国制造的依赖度增加了。2021年,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是东盟、欧盟和美国,中国与它们之间的贸易额也都增长了20%左右,中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更是增长了40%,这个幅度相当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已经连续13年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工厂”的称呼在国际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凸显。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呈现越来越紧密的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的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多点开花,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在2021年,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了20%,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额增长了35%。可以肯定,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会进一步加大,对交通物流运输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额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货物的运输必须依靠国际物流才能完成。国际贸易与物流行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促进国际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广泛发展物流仓储行业,开展国际物流合作,可以有效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在此基础上,物料搬运装备作为物流仓储行业的关键设备,其发展前景也值得期待。
1.1.2 中国经济现状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简称疫情)的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并且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到2021年,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逆势增长了8.1%,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中流砥柱。
从2021年地区经济数据来看,疫情冲击严重的湖北如今全速复苏经济,全年GDP增速达到12.9%,居全国第一。可以看出,虽然在2020年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是湖北的工业基础好、科教实力强、交通运输业发达,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未来几年湖北经济都会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第一制造大省——江苏,经济也增长了8.6%,在四大经济强省中增速第一。江苏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省份、工业强省,在经济规模庞大的背景下,增速依然排名全国前五,依靠的不仅是雄厚的基础,还有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投入创新资金,使高新技术如纳米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高端纺织等领域处于国际高端水平。作为我国经济总量第一的大省——广东2021年表现同样亮眼,GDP达到12.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84%,这得益于产业政策的支持。同时,广东的经济组成成分中,国际贸易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出口总额已破8万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外贸大省。
其中,中国全年物流业总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虽在中国经济中占比不高,却是重要的一环。从年内物流业趋势上说,各季度物流业总收入均保持15%以上的增速,两年年均增速在8.5%以上,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与两年间国内经济放在一起看,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物流行业是相辅相成的。物流行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也进一步增强。现如今,物流行业各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上市步伐,央企物流“国家队”重组整合拉开序幕,中国物流集团也正式成立。回顾看来,为适应疫情带来的新形势以及市场物流需求的变化,物流业和相应物流政策在两年间不断调整与创新,经受住了国际严峻环境和国内疫情反复的多重检验,提高了整体物流服务能力,改善了物流基础设施环境。物流行业的发展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畅通“双循环”搭好了桥梁。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产业地位稳中有升。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委针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体系构建、组织管理、服务标准等多个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纳入“碳达峰十大行动”。《“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了战略性布局、系统性谋划,提出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地的重点任务,为进一步扩大流通规模,提高流通效率,推动流通领域创新,激发流通企业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同时针对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等行业难题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指导方案,规划提出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国家物流枢纽增至70家,支持重大物流基础设施互联成网,形成枢纽经济新增长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发展格局,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运输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
同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政策,为“十四五”中国物流业指明了方向,将推动建立更加顺畅的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可以预见,以国家物流枢纽为中心的国内大循环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十四五”发展重点。与之相应的“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也将持续加速,加之“物流先行”的共识,物流产业将在质量和效率上大幅提升。
1.1.3 疫情防控
针对后续疫情防控各种可以预见的挑战,我国制造业实施变革势在必行。
1.注重HSE(健康、安全、环境)的管理
如果由于企业中员工之间的密切接触而导致交叉感染,对于企业将可能成为灭顶之灾。因此制造企业应大大加强员工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强化灾难预警机制,制定相应防范与应急措施。
2.生产自动化与柔性化
疫情之下,部分依赖于人工作业的制造企业生产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加上目前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长,因此从长远角度看,企业应尽可能实现工厂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生产活动的部分环节实现无人化,应对劳动力波动的影响。
3.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智能维护
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智能维护是实现生产无人化的重要保证之一。企业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生产环节进行完全掌控,实时了解生产系统运行状态。同时,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当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识别,并提供解决方案。此外,生产过程中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帮助实现更快、更高质量的生产。
4.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由于爆发性增长的海量服务难以响应,几个中国主流互联网公司的在线协作平台都曾出现过一些问题。这也体现出企业对数字化技术的现实需求。因此,制造企业会对远程协作的任务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等软件提出迫切的需求。数字化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协作效率,提高生产与运营的透明度,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
5.注重供应链管理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原材料的短缺,曾出现各种紧急用品如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护产品生产跟不上需求的情况,这要求相关企业着力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灵活化,提升抗风险能力。对整个产业链而言,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对设备和物资的供应链进行优化调度,将使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