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朱由检难得没有钓鱼,而是认真的画了几份蒸汽机的图纸。
在造出简易的蒸汽机车之后,他便发现,营缮所研制新机器的速度慢了下来,迟迟不能改进出新的机器。
他仔细一想,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营缮所的匠人虽然手艺精湛,可都是些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让他们造机器容易,可让他们改造机器,这就有点难为他们了。
想要改造机器,至少也要明白其中的原理。
而这,显然不是营缮所的匠人能办得到的。
“皇爷,礼部侍郎徐光启到了。”
就在此时,王承恩快步走了进来。
朱由检抬头瞥了他一眼,放下手中的笔,说道:“传!”
要说懂技术,大明还真有不少这样的人才。
这徐光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前些日子,吏部递了一份增补官吏的名单,他一眼就注意到了其中的徐光启。
按照吏部所说,徐光启在天启朝擢升礼部右侍郎,但因为不满魏忠贤专权,被弹劾去职,现在照例恢复旧职。
对于徐光启,朱由检十分感兴趣。
等徐光启一到京城,便派人传召。
片刻之后,王承恩带着一个老头走了进来。
徐光启身形佝偻,看着年岁不小,有六七十岁的样子,脚下步伐不快,看到皇帝,颤颤巍巍的行礼。
“卿不必多礼!”朱由检赶忙拦下了,“赐座!”
一旁的小太监搬了把椅子过来。
徐光启赶忙躬身,“谢皇上!”
看着小太监搀扶着徐光启坐下,朱由检这才问道:“朕听闻徐卿通晓西学,跟洋人交往甚多,便想问问洋人的情况,现在大明有多少洋人?”
听到这话,徐光启思索片刻,应道:“回皇上的话,自利玛窦入朝以来,有不少人钻研西学,至于究竟有几人,老臣也不清楚。”
徐光启的回答十分模糊,他跟洋人交往甚密,怎么可能不知道,只是朝廷对于洋人始终保持警惕,甚至是反感,他也不知道皇帝的态度,自然不敢将实情说出来。
事实上,自从万历朝开始,洋人从广州登陆之后,便有许多人跟洋人接触,尤其是利玛窦入朝面圣之后,洋人也跟不少士人维持了良好关系。
徐光启便跟着利玛窦等人学习了西方的天文、数学等理论。
对于徐光启的回答,朱由检并不太满意,他沉声问道:“西学于国朝可有实用?”
听到这话,徐光启顿时精神一振,他赶忙解释道:“皇上,这西学与我朝倡导的圣人经典不同,西学更重实用,在数算、历法、水利等方面皆有可取之处。”
“尤其在火器锻造方面,洋人的火器跟我朝火器大有不同,其中不乏威力强大者.......”
见皇帝对西学感兴趣,徐光启便选了些皇帝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详细讲述。
听完,朱由检对于大明跟西方的交流也有了些了解。
按照时间来看,嘉靖朝的时候,西方正是大航海兴起的时期,许多冒险家远渡重洋,寻找西方以外的大陆。
也是在嘉靖朝,葡萄牙人贿赂广州府的地方官员,获得了在澳门港口跟大明通商的权力,后来便借机登上澳门,并通过支付大明租金的方式,租借澳门经商。
往后大明朝廷跟洋人的接触便没有停止过,有不少的洋人活跃在大明各地。
明白了这些,朱由检看着徐光启,说道:“若是要推行西学,徐卿可有方略?”
推行西学?
徐光启满是惊讶,虽说他通过刚才的对话,已经隐约察觉到,皇帝似乎对西学十分感兴趣,可他还是没有想到,皇帝竟然想要推行西学。
他思索片刻,应道:“皇上,若是要推行西学,最好的办法自是将西学加入科考之中,届时,天下文人自会钻研此道。”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很绝。
天下士子可都盼着能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若是在科考中加了一门西学,天下士子就不得不去学了。
可要想在科考中加这样一门西学,朝廷百官会同意吗?
朝廷百官,大多数人可都没有接触过西学,他们家中的晚辈就更不必说了。
若是在科举中加上这样一门西学,不就让他们家中晚辈的中举可能大大降低了。
显然,百官不可能会同意这样一个举措。
朱由检自是明白这一点,他思索片刻,说到:“科举乃国朝根本,不容轻易更改。”
见皇帝不同意这个方案,徐光启接着说道:“皇上,在前朝,曾有在常科之外开设制科的旧例,朝廷可援引此特例,开一特科,专取钻研西学之士。”
开设特科?
朱由检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办法。
“此法不错,只是......天下士子不曾有接触西学的机会,如何能选出可用之人?”
虽说现在大明有不少的洋人,可想要接触到有学识的洋人,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单纯开一个特科,没有提供学习途径,那也不是办法。
见皇帝这么上心,徐光启也不想这件事就此黄了,他赶忙说到:“皇上,此事也好解决,老臣知晓朝中有几人精通西学,现在京城之中还有几位西洋学士,朝廷可集众人之力,撰写一西学识册,传天下州府,再于年末开特科乡试,选通晓西学的士子入京。”
“朝廷在京城国子监中,设一西学科,将所有通过乡试的士子录入西学科,待明年朝廷再行会试,如此定能选出可用之才!”
“好!好!徐卿考虑周全!”朱由检微微颔首,笑道,“此事便按你说的来办。”
“礼部尽快拟个章程,将此事定下来。”
徐光启这个策略确实很妥当,若是朝廷真的按照这个策略实行,定然能在短短几年内选出一批懂点技术理论的官员。
到时候他要推行蒸汽机车也更加的容易。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人才,可以极大推进复杂蒸汽机的研制,到时候大明也就真的拥有了开启工业化的基础了。
徐光启见皇帝让他推进这个策略,心中也分外高兴。
他早就想推广西学,可始终没能得到朝廷支持,这让他分外遗憾。
而现在,皇帝总算是有了这个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