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122.心境

慈安和尚微微点头,开口说道:“那施主客服让贫僧一观?或许有其他见解。”

见慈安和尚开口,陈恒也没有拒绝,将桌子上的五雷符残页递给慈安和尚。

他着实想不明白,为什么杨葵可以轻而易举的用出五雷符。

从杨葵看到这个残页到用出来,似乎不到一刻。

慈安和尚接过残页,仔细观摩片刻后,微微颔首。

缓缓说道:“陈施主,这道符箓和寻常符箓并不一样,贫僧佛教也有符箓,平日里贫僧和杨道长交流。”

“也是知晓道教符箓绘制的要求。”

“佛道二家,的寻常符箓只需要心境平和,便可以以符箓通神。”

“符箓,符箓,主要在一个箓字,相当于是向天上仙佛借法……”

慈安和尚斟酌片刻,随后继续开口,而陈恒站在他边上,仔细听着下边的话语。

至于杨葵,正在慈安和尚后边站着,踮起脚尖看着残页。

只见慈安和尚说道:“这道符箓,并不是向神佛借法,而是以自身去沟通天地,符箓只是媒介。”

“这种符箓主要的,就是制符人的心境。”

“佛道虽殊途,然在心境之追求上确有相通之处。”

“五雷符所唤之雷,乃天雷,此为天地间至刚至阳之能量。

神仙之辈,能御使天地能量,皆因心境澄澈,达天人合一之境。

唯有如此,方能与天地相通,借自然之力。”

陈恒点了点头,心里若有所思,问道:“慈安法师,那……何为天人合一?如何才能做到心境澄澈,沟通天地能量?”

慈安和尚双手合十,道:“天人合一,乃人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无分彼此。

心境澄澈,则需放下杂念,摒弃贪嗔痴慢疑。

当内心纯净如镜,方能映照天地之理。陈施主,修行之路漫漫,非一朝一夕可成。”

“而和陈施主你相处这些时日来,贫僧一直觉得,你心里边似乎一直没有放下某种东西。”

陈恒陷入了沉思,他的目光从慈安和尚身上移开,投向了窗外。

此时,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房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窗外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似乎一直没有……以陈恒的身份去活着,周围的一切对我而言只是一场大梦”

可是这一切真是一个梦么,在这个世界不断挣扎求生的百姓。

坐在尸山血海上,一点一点剥削百姓最后一丝血肉的官员。

还有和自己因为意外相识,多次生死与共的杨老头,还有如今站在自己面前,真正意义上称之为高僧的慈安和尚。

陈恒长长的吐出一口气,似乎心中一根刺被拔掉,随后说道:“慈安法师,我知道了。”

慈安和尚双手合十,眼睛眯起,点了点头,继续道:“既然施主已经明白,那贫僧便继续说下去了。”

“天人合一,乃人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无分彼此。心境澄澈,则需放下杂念,摒弃贪嗔痴慢疑。

当内心纯净如镜,方能映照天地之理。

陈施主,修行之路漫漫,非一朝一夕可成。”

陈恒看着窗外的景色,心中涌起一股感慨。

这世间万物皆有是真实,也有其规律,自己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修行之路呢?

而慈安和尚还在说着:“传说中的张天师。

张天师以雷法闻名于世,曾有传闻,他之所以可以以人肉之躯,调用天雷诛杀大妖,拯救苍生,也有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那只大妖为祸人间,生灵涂炭,无人能敌。

张天师听闻此事后,毅然决定出手。可是也敌不过那大妖,他负伤闭关数日,梦见真武大帝说法。

心境达到了一种清静无为,远超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他再次出现时,身上散发着一股神秘的气息。

张天师面对大妖,丝毫不惧。

他手中掐诀,口中念念有词,天空中顿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一道道雷电如同巨龙般向大妖扑去。

大妖虽然强大,但在张天师的雷法之下,也渐渐难以抵挡。

最终,张天师以强大的雷法将大妖诛杀,为人间带来了和平。”

陈恒被慈安和尚的话语拉了回来,下意识点了点头,但是忽然想到一件事。

“那为何杨道长可以使出五雷符?”

想到这点,陈恒忍不住扯了扯嘴角,要是这混不吝色的老头,都能做到天人合一。

天底下的道士估计都得一头撞死在祖师像前。

谁家天人合一的高人,天天没事就去春楼降妖除魔。

慈安和尚微笑道:“杨道长心境其实很不一般,他平日里看似浪荡,实则也是一种心境的表述。

然而,他肯定没有做到天人合一,应是借助某种法器,勉强使出五雷符。杨道长之法,虽有威力,却非正道。

唯有通过自身心境之修炼,达天人合一之境,方可真正掌握天地之力。”

陈恒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之中。

他回想起与杨老头相处的日子,似乎隐藏着一种别样的心境。

似乎是……随性?

心有所想,行为所至?

嘶……

陈恒摸了摸鼻梁,这么一想,这杨老头,似乎真有点东西啊。

但是这随性得有点,太过于不正经。

陈恒摇了摇头,把脑子里杂七杂八的思绪抛开,继续问到:“那,慈安法师,一个人的心境如何才能提升?”

慈安和尚想了想,最后只说了一个字。

“观。”

但是看陈恒这半点没明白的意思,也忽然意识到陈恒似乎并没有看过文书,才开始解释起来。

“修行的角度来看,“观”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和觉悟途径。

佛教倡导通过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去体悟生命的无常、苦、空、无我等本质特征。

观人间的种种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富荣辱,能让人深刻认识到世间的虚幻和不稳定性。

正如《心经》中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通过对人间的深入观察,修行者能够洞察到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从而放下对世间虚幻之物的执着。

在慈悲的层面上,“观”意味着以慈悲之心看待世间众生的苦难。”

“按理说陈施主你身为仵作,是最容易看见人死的一个职业,只要学会‘观’,贫僧相信你心境会提升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