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袁绍根本不知道身旁的曹操有这么多的想法。
即使他知道了,也会不以为意。
此时的他正忙于寒暄。
往常的这个时候,文会都已经开始了,可是今天,还有络绎不绝刚到的人和他在打着招呼。
就连今天的位置都有些不够了。
只是...今天这么多的人聚集在这里真如他们所言是巧合吗?
当所有人都安然入座之后,袁绍站了起来,朗声说道,“很高兴大家能够捧场来这次文会,我袁某人深感荣幸,在此,我先来简单讲两句。”
话音一落,下面的喧闹声顿时消散,整个会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庄重氛围所笼罩。
无数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袁绍,或好奇,或期待,或敬佩,各种情绪在其中交织。
袁绍的威望与影响力,在这一刻展现无遗。
所有人都屏息以待,静等下文。
“本次文会持续七天,以今古文经学的研究为题,从...”
袁绍话还没讲完,台下就如同炸开锅了一样,喧嚣声、议论声此起彼伏,几乎所有人纷纷露出震惊之色。
有的瞪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有的则面面相觑,似乎在确认自己是否听错了什么;还有的则低头沉思,眉头紧锁,试图从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中找出端倪。
一时之间,整个场面瞬间变得嘈杂而混乱,
无他,主要是袁绍刚刚说过的话太过匪夷所思...或者说是不可思议、敏感、宏伟、反正,一切能加在这里的形容词加在这里都不为过,因为在场众人上次如此震惊还是在上次。
今古文之争,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严肃的话题。
整个天下的士人全部,注意是全部,分为两大派——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派。
整个事件起源还要从秦朝大名鼎鼎的“焚书”说起。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在一些典故里,焚书坑儒常常被联系在一起,但是,这里的坑儒并不是指坑杀儒生,而是方士,也可称他们为术士。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此即为众人口中的“焚儒”。
这并不一个统一的事件,而是两件事情。
前者“焚书”是因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尚书》《诗经》的书里面歌颂了六国多位先王,为了让六国人民「忘记」他们的「根」,更方便统治,于是破坏历史的“焚书”无疑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在这些书里,常常记载了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这与嬴政的郡县制的基本国策极为不符,为了让自己的观念代替上古贤王的治世思想,“焚书”也自然成为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后者“坑儒”,用粗俗的理解,可以解释为一场商品交易出现的纠纷。
嬴政花大钱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仙药),结果卖假货的骗子(卢生、侯生)拿了钱还骂他蠢蛋,骂完之后还卷款携逃了。
就是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委屈,更别提刚刚完成千古霸业、心高气傲的嬴政了,于是嬴政一怒之下把所有卖假药的全杀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自然也都知道,嬴政暴毙,秦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刘邦本是一俗人,身边的兄弟们大多也都是跟他一样的泥腿子,没什么文化,打天下还行,治天下就让他们犯了难。
尤其是刘邦的这群兄弟们,在开国之后,每次宴会上,群贤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无奇不有。
这个时候有个儒生,名叫叔孙通,看出了刘邦的不喜,于是便跟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大概意思就是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
礼仪实行之后,感受到变化的刘邦还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原来是一件这么有意思的事情。
于是得到重用的叔孙通地位也就水涨船高了起来。
中央是这样,地方亦是这样。
很多地方上的政策,不管从制定到执行都需要读过书的人来帮忙。
于是,大量儒生开始二次就业。
这些儒生本来就是秦朝时期经过战乱侥幸存活下来的老人,岁数都很大,没几年可能就翘辫子,用一个少一个,这个时候就得把学问传下来,让后面的人接着顶替他们的位置。
可是,原先的书都被嬴政焚掉了,怎么传下去呢?
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找一大堆老人将原先学过的、书上的内容凭借记忆力默写出来,用于传世,不过也该庆幸秦朝到汉朝刚过了二十多年,还有这批老人活着,不然等他们死了,这个笨法子也没法用了。
可是既然已经提到了他们都是老人,记忆力自然也就不好,再加上中央召集的这批老人来自全国各地,方言、用语尽不相同,于是呈上来的东西基本...查重率很低。
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
但是这件事又非常重要,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于是,中央只能将这些老人记忆中内容相同的部分汇总在一起,而对于不同的部分,则结合当世人的理解(利于统治的私货)进行整合,一并传承下去。
这样,今文经学便应运而生。
事情本应该如此圆满的结束,可谁承想又过了几十年,鲁王在修缮自己宫殿的时候,于曲阜孔氏老宅发现了原先“焚书”时,儒生藏在墙壁里幸存的藏书。
按照当时的情况,今文经学还没有根深蒂固,这个时候推广这些古书,重新为儒生们规划大纲尚且来得及。
结果发现这些经书的时候,恰巧因为巫蛊之祸的仓促变故,这些经书未能及时施行,于是被藏在了皇家图书馆里。
直到汉哀帝时,刘歆奉命校订书籍的时候,这些藏书重见天日。
对于刘歆来说,这可是一件大事情啊,如果能将这些古文推行出去取代今文经学的位置,他这个发现者和推广者不说位列儒家圣人,起码名留青史还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于是,他开始疯狂向汉哀帝上奏,要求把那些伪劣盗版书籍(今文经学)全部换成他发现的古书。
而且,他这么做也是有正当理由的。
其一,这些古文从孔夫子老家掏出来的,还是战国文字,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比那群老头儿自己瞎勾八背,弄出来的东西要靠谱多了。
其二,对比古文和今文,他发现今文有许多记载不符的地方,所以今文岂不是篡改圣贤言论,对圣贤大不敬的事情吗?
其三,这批古文还有精神意义。都是一群舍生忘死的儒生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保存下来的,看这些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这些儒生的崇高品质。
所以综上所述,今文经学这种盗版书就应该给古书这种正统赶紧让路。
那阵子刘歆跟着了魔一样,有事没事就去找汉哀帝说这事儿。
当然...他没有成功。
用今文经学的人话来讲,从汉高祖建立汉朝,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今文经学,再到现在,一百多年用的都是今文经学,你这从哪倒腾的破烂儿就想取代我们?
你说这是这些东西是古文就是古文了?
你是用碳14测文物年代了怎么着?
又或者还是孔夫子托梦告诉你的?他老人家怎么不托梦给我?
上面连个序列号、文物证书、子贡专属亲笔签名都没有,你凭啥让我信?即使有这些,你怎么证明这些都是真的?
反正今文经学的大佬们意思就是,即使你刘歆说破天了,老子们也不信。
即使信了,老子们也不改。
整个朝堂上一大半的人,全是靠学今文经学上来的,自然维护的都是今文经学的利益了。
这就好比好不容易上岸,一路摸爬滚打到省工作了,结果就因为当时上岸考试的教材改版了,还要重新学、重新考,这换谁身上,谁都不乐意。
所以这个局面对于刘歆来说,可谓是天大的逆风局。
一个人VS天下人。
但刘歆放出消息之后,也有支持者加入了他的阵营。
谁啊?
当然是那些靠今文经学没有拿到切实利益的人。
今文经学的蛋糕都快被瓜分完了,古文经学这个蛋糕还一口未动,只有刘歆一个人,他们自然蜂拥而上,赶上这个风口。
而古文经学的人自然干不过这些有了上百年底蕴的人,于是他们换了个策略——自下而上。
其实也不是他们换的策略,是今文经学逼迫他们换的。
古文经学的人到时想走自上而下,可是上边儿的人谁听他们的?所以他们也只能走自下而上的路子。
甚至为了能干得过今文经学的这些人,他们开始主动顺应统治者的需求从而创造出适合统治者统治的理论。
当时,王莽篡汉,西汉覆灭,建立新潮,这些古文经学的人看到时机来了,就开始疯狂给王莽背书。
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谁统治这个国家他们根本不在乎,在乎的就是统治者能不能重用他们,给他们足够的利益。
但可惜的是,王莽复古失败,他们的投资也失败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古文经学在政治上,一只被今文经学压着一头。
不过成也王莽,败也王莽,虽然投资失败,但王莽杀了一大堆今文经学的,古文经学好歹也有了喘息的机会,于是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之后,第二次今古文经学之争的高潮便到来了。
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尚书令韩歆上疏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
博士是一个官名,专掌经学传授。
可以简单理解为今天當校老师,他的权利更大,不光可以桃李满天下,也可以让自己所学的经学成为上岸考试的科目,尤其是自己还有判卷权利。
整个汉代一直都是今文经学的五经十四家法,古文经学提出来的要求对于今文经学无异于被偷家,最核心的利益和蛋糕被人动了。
于是今文博士范升激情开麦。
他引用《史记》攻击《左传》,说《左传》违背了五经的教义,歪曲了孔子的言论。
古文经学派的陈元立刻开麦喷了回去。
他说《左传》的作者丘明曾亲受孔子的教诲,而《公羊传》、《榖梁传》则是后世传闻而来,所以《左传》更为尊贵,应当设立专门的博士来传授。
迫于当时的政治需求,光武帝设立了《左传》博士,结果没过多久,几乎全部的今文经学派的人,从公卿以下,都下场干仗了,再一次把古文经学干趴下了,于是《左传》博士被废除。
第三次高潮便是汉章帝时期发生的事情了,这次古文经学可总算在和今文经学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了,但胜的不完全。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汉章帝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奏议)。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古文经学得到了更一步的进化,贾逵撰写了《春秋左氏长义》,他指出《左传》中的30个事例尤其显著地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正义和父子之间的纲纪,从而论证了“左氏之义深于君父之道,而公羊则多侧重于权变之策”。
简单来说,他开舔了。
用古代先贤的例子来论证、开舔汉章帝,说我们学左传的才是大大的忠臣,学公羊的那批人全是墙头草。
今文经学的人一看立马坐不住了,举了四十一个例子但还是没有舔过古文经学。
于是汉章帝诏贾逵等选高才生受《左氏》、《榖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
但即使如此,汉章帝还是没有为古文经学设立博士,只是承认了古文经学的合法性。
但这对于古文经学这群从来没吵赢过的人来说,已经称得上是难得可贵了。
值得一提的是,白虎观会议最后负责总结归纳的秘书是班固。
两派人积怨已久,一直吵来吵去。
袁绍前些年的时候,还听说今文经学派的《公羊》学大师何休写了几本书,分别名为:
《公羊墨守(公羊才是正统)》、《左氏膏肓(学左传的人都有病,这本是病历)》、《榖梁废疾(看榖梁传的人都是残废)》
而古文经学派的郑玄也坐不住了,立马针对何休的三本书也各自写了三本书,挨个喷了回去,就连书名也是取自何休那三本书里面的。
之后何休又在大汉文坛(微博/小红薯/贴吧)发了六百多条帖子开喷,古文经学派的人从其中找了六十几条帖子回喷,
两边你来我往,好不快活。
而作为四世三公的袁家,自然是今文经学派的人。
他们家传的是五经之一,易经里面的孟氏易。
所以台下的众位士人听到袁绍要开启今古文辩论的全面战线时,他们起初是惊愕,紧接着摩拳擦掌,甚至有的人已经撸起了袖子,等会儿准备大展身手。
在这种群英荟萃的地方,不管喷赢喷输,只要输的不难看,露脸了,基本名望都会有些许的提高。
如果喷的精彩,被各自学派的大佬看上了,说不定以后一飞冲天也不是不可能。
他们已经开始互相打量,甚至有的人已经悄悄挪动了座位,今文经学者坐到了袁绍那一侧,而古文经学者则坐到了对面的位置。
只待袁绍一声令下。
可是,袁绍的话还没有说完。
他见到场下这乱糟糟的场景,于是提高了音量,大声喊道:“安静!”
待到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汇聚到他的身上时,他才缓缓开口,开始介绍起了这次文会的规则,“本次辩论的主题,将由抓阄决定,每日从巳时开始到酉时结束......”
这里,他耍了个小心眼。
之所以没有规定具体辩论经学的顺序,是因为今文经和古文经学里面,六经排列顺序不同。
如果排列顺序,导致哪一派的学者不满意,将输归咎于他的顺序,他可就躺枪了。
于是,交给天意是最好的安排。
听到袁绍的话,两边的士人也在心里默默点头,正该如此。
“我宣布,本次文会正式开始!”
随着袁绍话音的落下,这场熹平年间,规模最大、专属于年轻人的辩经会议正式拉开了帷幕。
(PS友情建议:这里的辩经内容和后面的剧情内容有直接相关,作者已经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了一遍。强烈建议耐着性子看看,这里不看,后面二十来章相关的剧情可能会看不懂,后面二十章会深入公羊、左传、谷梁的派系斗争和内容差异与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故事。)
(球球了,一定要看,结合起来后面剧情才好看。不要求仔细读,通读一遍或眼睛扫一遍,再或心里过一遍即可。)
(这里不是水字数,我水字数写点日常就随便水过去了,这些真的很重要啊,读书人不骗读书人,一定要看,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