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告别内耗

责任心、恻隐之心,是我们作为人类组成人类社会一员的优良的品质。进而,我们不难想到,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应该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想法,即:我应该对别人更好一点,我应该让渡更多的我自身的利益。这种想法越深刻,我们就越能频繁的产生一种想法,也就是我应该设法做的更好,我应该通过给别人更多而让他高兴,我即使拿到我应得的那部分,也会觉得对不起别人。这样的想法每天产生,并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内耗。这种内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来自于人类认知的群体意识,我们要在一个群体中生存下去,就要做到让群体对我们自身作为个体的认同。而认同的前提是我们对集体有用,甚至能在群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争先恐后当先进的根本原因。被群体的认同感,是我们个体安全感的来源。第二,这种内耗来自传统文化。我们从小的教育就要与人为善,帮助别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似乎如果今天不做一两件好事,就心中有愧,老奶奶不乐意过马路也要强行搀扶过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让我们这个民族充满了凝聚力。也许有些人说,我们没有个体,没有自我,甚至有人批评我们没有自由。错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照、帮助,恰恰是我们民族个性的体现,也是我们的文化能屹立几千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相互之间的包容和帮助,不仅给了我们每个人以自由,更让这种自由充满了安全感。第三,内耗是一个群体现象,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别确是与他的成长环境直接相关。一个没有任何安全感的生活环境,更容易产生这种精神层面的内耗。因为他需要在他生活的任何一个环境里面寻求认同,以达到心理上安全的期待。但是,反过来想,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能够让他有安全感的条件,那么他将不惧怕任何人和任何事,这种内耗也逐渐会消失。这种条件,一方面来自权利,一方面来自物质基础。当然,这二者之间也是可以在某些条件下互换的。

我们的文化内核里面有一条几乎已经融进了血脉里,那就是,凡事要求长远,我们的心里天然的要求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可以安安稳稳的过完这一生,因此,安全、稳定显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也就是我们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开拓精神的根本。我们担心、害怕失去这个安稳的环境,当外部一切的因素可能危及到我们的安稳的时候,我们不自觉的就会采取妥协的态度,也自然就向着满足别人的方向进行决策。反过来,越稳定的环境,越会造就我们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久而久之,我们就再也出不来了。只是出不来还好,关键还在不停的内耗中艰难的度日,我们想象着可以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平稳的度过这一生,可没想到,这个安稳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无休止的内耗,焦虑一直这样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没有一刻自由的时光。

还有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现象,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上的内耗就越来越严重,因为很多的圣贤都曾经在书本里面曰过,什么与人为善,什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什么先人后己,等等。更有甚者,还经常用一些不知道是谁说的格言,来勉励和激励自己,说什么人要有追求,要奋斗,不能让自己丧失斗志,不要让自己始终活在舒适区里面,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提高自己忍受痛苦的阈值。

阳光照进了房间,却怎么也照不进我们的心灵。一块石头总是压在心间,放不下,吐不出。一睁开眼睛,仿佛千万双眼睛就开始死死的盯住我们自己,在等着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偷偷的歇一会儿都感觉无所适从,更何况说是摆烂呢。所谓马不扬鞭自奋蹄,我根本不需要别人的鞭策,从朝阳升起,就朝着夕阳的方向,跑到死。

既然认识到了这所有的一切,难道我们不该采取点儿什么措施,来缓解或者消除这种内耗吗?首先,我不是为谁或者为了什么事情而活着的,我有我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目标和生活的目的。这个底气来自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不欠谁的,在心理上不产生任何的负担。其次,要让自己活的有底气,无论是什么,要富足,心灵上的富足或者物质上的富足,都是我们的底气,有了底气,腰板才硬。第三,多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不要考虑成本和回报。第四,遇事则喜,调查事情,分析事情,并最终解决事情,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第五,善于寻求帮助,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一种交往的能力,一种提升凝聚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