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原生银行:数字时代银行战略转型与运营体系重构
- 刘兴赛
- 1551字
- 2024-07-05 14:29:28
前言
下一个十年,我们在哪里?
——写在中国银行业的“后白银时代”
中国银行业的“后白银时代”
对一个人来说,十年宛如白驹过隙,但足以定义一生;对一个行业而言,十年转瞬即逝,但足以定义一个时代。过去十年里,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什么,未来十年将如何发展?
回望十年前,我们会发现一幕幕关于光阴的故事:十年前,手机只是手机,十年后,手机就是生活;十年前,汽车只是一台装了四个轮子的机器,十年后,电动汽车就是一台云端电脑。十年前,没有共享单车、没有抖音、没有带货主播、没有网红;十年前,高铁到家乡、地铁到家门口,还是奢望……
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正身处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时代。
对中国的银行人而言,2012年和2022年,更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时间节点。
2012年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133万亿元,是2002年的5倍多;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是2002年的近50倍;不良贷款率则从2002年年末的23.61%,下降到2012年年末的0.95%。[1]
可是,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尤其是2014年之后,随着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主要银行的利润增速降到10%以下。曾经银行员工以“干到退休”为常态,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高层人士开始涌向体制外。曾经为银行高利润而“羞赧”的银行高管,开始为银行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殚精竭虑。被认为“躺赢”的银行员工,不知何时,内部竞争程度已经逼近互联网公司。
2012年这一时点,既是中国银行业一个大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如果说,2012年前的十年,是中国银行业的“黄金时代”,那在某种程度上,2012年之后的十年,就是中国银行业的“白银时代”。总体而言,过去十年,是中国银行业解构与孕育的历史阶段。“高规模增速”的盈利和发展模式开始瓦解,传统的市场边界开始消失,银行的市场行为和经营管理行为在被深度重塑,而个体银行的绩效表现和发展态势则开始分化。
既然这么说,那么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不是要步入“青铜时代”呢?
答案是“不确定”,其原因就在于未来十年,不仅是中国银行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建盈利能力的十年,也是银行个体发展高度分化的十年。未来十年,行业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弱化。不仅如此,新冠疫情的暴发、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两者带来的长期结构性影响,为中国宏观经济,也为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过去十年相比,中国银行业正步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后白银时代”。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亟待顺应经济社会的转型方向,重建自身的盈利框架——这是一个关于结构与模式的调整叙事:从外延角度看,顺应我国消费主导型经济以及老龄化趋势,推动我国经济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顺应大型客户业务结构和服务方式的调整,银行业亟待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养老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金融以及对公交易银行业务;从内涵角度看,降本增效将前所未有地成为行业主题,与之相适应,银行业需要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转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模式。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和过去不同,上述银行转型和盈利框架的重建是无法在传统的业务逻辑下完成的。其原因就在于,经济社会数字化的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客户线上化、场景化,以及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正催生银行商业逻辑、业务模式、服务方式以及内部运营管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因此,未来5~10年,银行的转型以及盈利能力重建,只有且必须是在金融科技应用以及数字化创新的背景和基础上去实现——数字化,是中国银行业的关键战略、第一战略。当然,未来5~10年的银行数字化,也应该以业务结构优化、运行方式调整以及发展方式转变为旨归。
也正是从上述意义而言,当《“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相继发布,当数字化开始从银行个体特色化战略转变为行业大洗牌的关键战略,当数字化开始成为全行业的共业,一个新的时代——下一个十年,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