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公园城市实践探索
- 王倩
- 6029字
- 2024-07-10 18:02:40
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叠加的双重挑战日益严峻,但城市也具备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潜力,并在积极利用这一潜力,走中国式城市现代化道路。公园城市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城市发展新模式,这一模式倡导在公园里建城市,恢复自然与城市的功能联系。这已经超越了用单一思维、过度依赖工程技术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传统城市化思维,与国际上倡导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NbS)高度契合,并呈现广泛的应用场景,其实践创新引起了国际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与自然合作应对社会挑战并协同多重效益的伞形概念、综合方法与系统策略,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从自然惠益的被动接受者走向保护、管理和恢复的积极贡献者,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加明朗的可能性与解决方案,日益成为全球共识与行动引领。我国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主要倡导国,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行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一体化保护、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国际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我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在国际理念与公园城市碰撞互鉴中产生理论创新与最佳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着丰富的方法工具,可以为我国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新理念、综合策略与方法集,强化现有积极举措、连接割裂举措、补充新的举措。与此同时,公园城市建设蕴含丰富的NbS传统智慧与先进探索,找到正确打开NbS的方式并推进本土化和规模化应用,有利于为国际NbS提供中国方案,增进世界对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解。
本书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国际实践,研究在我国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应用NbS来保护、可持续管理与修复城市蓝绿空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促进城市生态宜居性,推进公园城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其主要目标有三:一是开展NbS与公园城市的融合研究,探寻二者互鉴增益的切入点,提出基于自然的公园城市解决方案;二是围绕NbS创造性应用与创新性发展,探明不同类型场景下价值生成、转化与共享的重难点与突破点,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路径;三是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建设思路,以及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适用性的决策参考与政策依据。
二、研究价值
本研究来自国际NbS与国内公园城市研究的交叉领域,拓展互鉴视角的融合创新。NbS由世界银行2008年正式提出,并由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EC(欧盟委员会)、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采纳并在全球层面推广,学术研究与政治议程同步推进,共识在于NbS涵盖多种具体实施方法、具有多功能性并协同多重效益,在应对重大社会挑战中不可或缺,城市尺度的NbS越发受到关注。公园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目标、理念、模式的迭代升级,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并在成都、杭州、上海等城市层面积极推进。NbS与公园城市在理念、目标、方法上高度契合,互鉴视角的交叉融合研究尚有不足。
本研究链接NbS研究最新进展与公园城市研究的创新成果,推进问题导向的应用创新。NbS纳入CBD COP15“昆蒙框架”等多项国际议程,识别与量化NbS方法取得重大进展(TNC,2017;IUCN,2020;傅伯杰 等,2022),联合国NbS贡献平台、N4C、欧盟OPPLA、牛津大学NbSI、中国C+NbS等多平台推出上千个最佳实践。我国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海绵城市、河湖长制等多尺度多层级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认可(UN,2022),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公园城市中国式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现代化的突出问题和多元场景开展应用研究具有较大创新空间。
本研究整合NbS与公园城市关于多重效益的热点研究,形成价值转化路径新探索。NbS显示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桥梁作用(世界银行,2008;IPCC,2022),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文明理念的协同增效(解振华,2019;李政,2022;Amber,2022),以及在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水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多重效益(IUCN,2016),协同关键在于多目标统筹、多功能设计、多主体治理与可持续创新(IUCN,2020)。我国公园城市建设高度关注山水人城和谐、系统治理、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价值转化等,但保护与发展统筹依然是突出难题。引入NbS协同效益可能在城市层面形成价值转化路径新探索。
本研究回应NbS若干争议以及对价值空间分配的忽略,增加价值转化与区域共享发展新内容。NbS争议集中在可能用于碳抵消而忽视减排、强调单一种树而可能损害生物多样性、忽略当地权利等(Seddon,2022),核心是价值流动与分配问题。本研究突出公园城市价值流动与区域共享内容,并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将其作为回应NbS争议的边际贡献。
三、主要内容
本书以“理论探索→应用场景→综合实践”为基本逻辑,建立了“一个核心(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两条主线(NbS的创造性应用、公园城市的创新性发展)、七大应用场景(公园绿地、城市森林、生态绿廊、都市农业、幸福河湖、绿色建筑、生态治理)、两类综合实践(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益、生态宜居场景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本书分为三部分,共12章。
第一部分聚焦NbS与公园城市的理论探索,包括一至三章。
第一章剖析NbS基本概念及其协同效益。提出认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十个维度,即自然价值维度、人类福祉维度、生命共同体维度、系统维度、协同维度、治理维度、创新维度、空间维度、历史维度、功能维度,并将本书的关注点聚焦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多重效益与协同功能。
第二章聚焦城市面临的环境挑战及城市NbS探索。重点分析了现代城市面临的城市化与气候变化挑战及其二者交叠风险,并对以工程技术为主导的解决思路及其局限进行了反思,从自然出发寻求城市领域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典型应用场景。
第三章分析公园城市与NbS的相互关系。围绕我国公园城市实践及对城市问题的回应,认为公园城市是NbS的系统集成,与NbS高度契合并相互融通,但也存在提出背景、作用对象与话语体系等的差异。
第二部分聚焦公园城市七个应用场景的NbS实践探索,包括四至十章,分别为公园绿地、城市森林、生态绿廊、都市农业、城市河湖、绿色建筑、生态治理。
第四章为公园绿地NbS实践。本章聚焦城市公园与绿色开放空间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多重效益与多元场景,通过多个案例展示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各类公园实践,突出城市公园开发导向的城市建设模式,提出赋予城市及绿地系统多重功能、探索城园相融新方式、探索公园开放共享及社会化养护新模式。
第五章为城市森林NbS实践。本章聚焦城市森林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多重效益与多元场景,充分展示公园城市建设中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行道树、森林公园、农林复合系统等创新实践,提出拓展城市森林内涵与功能、将其作为重要资产来管理、丰富公园城市森林表达等建议。
第六章为生态绿廊NbS实践。本章聚焦生态绿廊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多重效益与多元场景,详细阐述了公园城市通风廊道、绿道、蓝网以及环城生态区等重要生态绿廊实践探索,提出依托生态绿廊促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促进生态绿廊价值转化、重视特殊类型生态绿廊建设以及提高生态绿廊管护水平等建议。
第七章为都市农业NbS实践。本章聚焦都市农业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多重效益与多元场景,详细阐述了公园农业、屋顶农场、保护性耕作、市民参与社会化农业等实践探索,提出将都市农业作为公园城市重要的公共与健康资产、重视都市农业在促进社会生态正义的重要价值、在多元参与基础上创新都市农业商业模式、倡导再生与恢复自然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建议。
第八章为城市河湖NbS实践。本章以幸福河湖建设为背景,聚焦城市河湖水系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多重效益与多元场景,详细阐述了基于自然的河湖治理、生态修复、场景创新、价值实现等公园城市河湖典型实践,提出完善河湖长制治理创新、用好都江堰工程这一NbS世界名片、借助天府蓝网植入多元消费场景、创新公园城市幸福河湖NbS最佳实践等建议。
第九章为绿色建筑NbS实践。本章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背景,聚焦绿色建筑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多重效益与多元场景,详细阐述了成都传统建筑自然解决方案、零碳建筑设计、垂直森林住宅、绿色屋顶、建筑绿色改造等创新实践,提供通过建设创造绿色和碳中和价值、提高城市建设气候适应性、推广多元绿色措施并加强科技创新等政策举措。
第十章为生态治理NbS实践。本章以超大城市治理为背景,聚焦治理在实施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重要作用与多元场景,详细阐述了公园城市防灾减灾、社区治理、空间治理、无废城市建设等典型实践,提出在全社会凝聚NbS理念和协同效益共识、增强包容性和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创新NbS新型机构与协调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并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治理效能提升等建议。
第三部分为公园城市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综合实践探索,包括十一至十二章,包括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与宜居生态场景构建及其价值实现。
第十一章为NbS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本章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益为目标,以NbS为方法,明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内涵以及NbS在其协同推进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以NbS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益的多重效益与多元场景,最后从强化NbS应用、以NbS促进协同两方面提出10项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为NbS促进公园城市宜居生态场景价值实现。本章以公园城市宜居生态场景价值实现为目标导向,以解决“场景如何构建、如何营造与运行、价值如何实现”等为问题导向,探索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案例与对策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以突出公园城市在价值流动与区域共享方面的独特价值与积极探索。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0-1所示。
图0-1 本书研究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四、特色与创新
(一)新视角:从基于自然解决方案视角研究公园城市的新探索
NbS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研究的新见解、新方法,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我国公园城市建设,具有独特的场景优势,彰显了公园城市生态文明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思维,同时具有广泛潜力和成本效益,并可产生多元价值和多重协同效益,增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场景生成、价值转化、区域共享可以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现代化,并弥合NbS在研究、实施与政策上的一些缺口。这既是国际前沿学术问题,同时也是面向我国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新场景:以公园城市为场景,研究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新探索
以公园城市为场景研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具有多重尺度优势,包含区域、城市、河流、社区、建筑等。既有综合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也有具体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多种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更是蓝绿灰基础设施的融合共建。有别于单一目标单一要素的研究,本书聚焦多目标统筹、多要素协同、多措施互动,并增加价值维度;有别于对效益和价值本身的研究,本书拓展到价值生成、转化与共享全周期全链条;有别于以自然或资本为中心,本书侧重于与自然合作并以人民为中心,将对自然资源性利用拓展到功能性开发,并以场景为实现载体、方式与机制。
(三)新材料:充分利用国内外NbS最佳实践成果开展研究的新探索
本研究基于联合国NbS贡献平台、N4C、欧盟OPPLA、牛津大学NbSI、中国C+NbS、自然资源部等大量最新案例及中国智慧与地方知识,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展现公园城市创造性应用NbS的七类场景与上百个案例。将国际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与国内公园城市建设充分链接,有利于推进断裂弥合、互鉴增益,研究具有一定探索性、前瞻性。
(四)新方法:融合案例分析与系统分解-重构工具的新探索
国内外最佳实践案例分析是本研究理论分析的基础与方法研究的来源。本书汇集NbS国内外案例,结合公园城市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采取系统分解-重构工具开展“要素层—运行层—价值层”剖析、改造与重构,其中要素分解是前提和基础。以河湖为例,通过循证研究方法,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面临的挑战归为洪水、干旱、缺水、污染、退化、水土流失、入侵、过度开采、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发展不足、粮食不安全、人口健康、社会凝聚力等问题,并系统梳理相应的方法集,包括河流恢复、再自然化、人工溪流、湿地、可持续排水系统、再生水循环、可持续农牧业管理、土地利用、植树再造林、绿色基础设施、传统知识、新技术等,同时梳理综合效益,包括“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核心效益和“气候韧性、生物多样性、经济效益、场所营造、健康效益”协同效益。
(五)新观点:尝试形成NbS与公园城市发展的五大新观点
(1)NbS在重新认识自然的多重价值、增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多种成熟方法、应对多重社会挑战以及多领域协同增效上具有显著优势,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综合方法与系统策略。我国具有引领NbS的显著优势,既有都江堰工程等NbS传统智慧应用和丰富地方知识,又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等先进NbS探索。但也存在不足,主要以命令型政策、自上而下规划与政府投资为主推动,应用场景相对局限于生态修复,城市领域的应用尚未形成规模。
(2)NbS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促进价值协同转化,一是通过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与工程技术经济手段互补等增益价值创造,二是在系统中通过要素整合、功能互动实现价值在不同领域的流动与转化,三是通过协同效益本地化以及多元主体互动实现价值公正分配。增益价值创造的NbS有:保护地、生态红线、森林水管理、自然或人工湿地、可持续农林草管理、河流自然化等,需要基于问题诊断的系统规划、要素统筹等。促进协同转化的NbS有:生态廊道、碧道蓝网、自然受益型经济、海绵城市等,空间要素整合与社会要素融入是关键,场景营造是重要实现机制,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是重要呈现。促进共治共享的NbS有:价值联动与协同行动,包容、透明与赋权等。多重效益的本地化、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共享制度安排是系统治理的关键。
(3)从整体性视角审视以NbS为方法的公园城市建设,存在“技术—治理—发展”联动的内在机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获得协同效益,利用多元治理创造新的公共产品,利用自然资本形成新商业模式。并存在三重价值境界,即系统治理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价值转化实现社会总价值最大化、共治共享实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价值最大化。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城市表达。
(4)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遵循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效应与社会—生态系统反馈规律,是生态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融合,需要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共同作用。更需要通过变革型治理避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受损→工程解决方案割裂联系→社会要素融入障碍的链式反应。
(5)公园城市需创造性应用与创新性发展NbS。NbS关于保护、管理与恢复的优先级需要与公园城市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和自然恢复的渐进式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应用;河湖长制等举国体制优势和全社会参与是对NbS实施机制的重要创新,可立足本土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