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卷二)
- 张奇文等主编
- 9425字
- 2024-07-03 16:02:16
张琼林
张琼林(1930— ),安徽省六安市人。1945年师事皖西名医刘惠卿先生,五年期满,悬壶乡邑。1954年结业于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药大学前身);1958年调赴卫生部中医教学研究班(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其本着生在皖西、服务皖西的精神,立足基层,乐道遗荣。医教生涯50余年,以“弘扬岐黄,求实存真”为宗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创办各类进修班,如中医温课班、中医进修班、中医学院临床实习辅导班、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等。参与组建六安地区中医院。退休之后,自筹资金,又创办了金安中医门诊部,为六安市乃至安徽省保持了一块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医药“净土”。
崇尚务实精神,不善高谈阔论,更反对技术保守、个人垄断等有损于医道和谐的不良倾向。临证广征博览,汇集诸家临证经验,创立临床常用验方80余首,刊行全国,得到许多中医临床家的赞许和好评。主张“医可有派,医不守派;治可有方,治不泥方”。提出“师其派而不悖其旨,寻其法而不囿其方”。专方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削弱门户之见在中医领域中长期泛滥。先后主编中专教材四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资料等30余篇。总结师徒三代人60余年的临床经验,著述36万字中医临床专著《临证碎金录》,填补了皖西自古无医著的空白。先后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三届理事,安徽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医临床杂志》编委副主任等职务。
有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决心,再加上自强不息、上下求索的刻苦精神,可谓是任何事业成功之路的基石。中医也不例外。本人步入医林60余载,以此治学、临证、课徒、著述,视为座右铭。此外与特殊的“天缘”也不无关系,记得年值顽童时代(1938年),邻居请来一位针灸医家,气宇轩昂,举止文雅,循经取穴,至精至熟,艾烟馥郁,使人陷入梦幻,在我幼小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未料他竟是我八年后的恩师刘惠卿先生。
学医发蒙 针灸诱我入医林
20世纪中叶,张氏门下已是50余口人的大家庭。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求医艰难。祖父决心要在孙辈中物色人选,专攻医道。1944年冬,祖母病“奔豚气”,腹痛欲死,诸药无效,连德国进口的“拜尔加当”“阿扑吗啡”也不止痛,已备后事,刘惠卿先生针药并用,立挽危候。这第二次激发了我的习针之志。但习针必先习医,于是次年(1945年,16岁)经地方绅士引荐,以高额学费正式拜刘氏为师,医文兼学,有幸成为刘氏医家的关门弟子(注:此前十七位师兄,皆因秘术不传,更操他业)。转瞬3年将逝,辍学厄运,眼看将临,我于是对老师更加敬孝,顺心从事,并寻找机会为之修针、制艾、擀药条(太乙神针)、重修木制铜人等。老人家晚年崇尚佛学,更使我有机会施展我之雕刻绘画技术,为之彩绘各类佛像,着色用墨,致精致美,深得老师喜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1948年春,师曰:“我今老矣,见汝习针心切,也具备继承绝学(当时称针灸疗法为绝学)的德行。余当年拜师胡维镜先生,交100块银圆,磕100个头。你也照此办理。”因此待机再行第二次拜师仪式。1948年农历五月初九日上午,我师徒在佛堂孙思邈塑像下点燃香烛,升表叩头,我于是正式成为自蒋世威先师起,历经邓献章、左胜德、罗树仁、胡维镜、刘惠卿诸师的第七代针灸传人。事后泄密,引起刘氏举家反对。师母说:“刘氏家学,理当传代,绝不外传。”一时合伙家人,藏匿所有书籍、针具。尊师喝道:“家人不学,又不准外传,岂有此理!没关系,书都在我的头脑中!”我亦乘机汇款至江苏省苏州市司前街32号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刘师原为通函社员)邮购各类书籍、挂图、针具。打开邮件时,恩师大喜,因第一次见到了承淡安先生东渡日本归来时引进的不锈钢毫针,该针应用快捷,得气迅速,从此淘汰了以前用马口铁自炼之钢针。之后我便开始进行划经点穴,一丝不苟,每晚必随师静坐、调息、养气、练指,背诵针灸经络俞穴歌诀,切摩周身骨度计算方法,修炼运针不痛心法,切循针下感传速度标准,细读熟悟,终日不辍。一年之后走上临床。5年期满(3年习医,1年习针,谢师1年。即第5年不交学费,帮助老师处理日常医事),回乡开业(见《临证碎金录》)。
开业行医 尊贤重道攻重症
本人正式私人开业于1950年,时年21岁。虽然思想上早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准备,但20来岁的小伙子独立应诊,总不免冷淡、寂寞和胆怯。无人问津的日子非常难熬。且又生长在一个繁华的小镇,名医荟萃,强手如林。作为医林幼苗,却成为众矢之的的压制对象,身处逆境,只觉得前途渺茫。家父察觉此情后,反复教诲:“第一,继续深入学习,不得气馁;第二,尊师重道,对各位长者一一登门求教,称之为师。”我照此办理,果然生效,并自我制定了奋斗目标,等待机会,创造条件,接诊他人治不好的病证(所谓接二手活)。抓住一个就不放,针药并用,内治外疗,并不辞劳苦为之配方、采药、煎药,甚至待在病人家中兼做护理工作,不至痊愈,绝不放手。如此孤军作战,各个击破。接着机会到来,有幸治好了几位社会影响较大人物的危急顽症,又不收诊费(开业之初,家庭小康),加之老师生前留下的社会影响,于是名声很快传播开来。
例一:陈某,年61岁,抽鸦片,是镇上帮派头目。患肺痈,咳吐臭痰脓血。镇上中西医均治之,当时美国施贵宝盘尼西林每天用到2万单位均无效,诸医束手。弟子有人建议:“不妨请张二先生诊之试试看!”有人反对,有人支持。有人说:“他老师是官医(过去凡为县长诊过病的医师,就当然称官医,不要考核),如在世,求诊可能有希望,他才二十几岁的小子,岂能治好此般危险之证?”争持中果然来邀,其实我早已准备接诊!世事巧合太多,1950年《中华医学杂志》报道(当时国内唯一的一份医学杂志)了北京协和医院以“蕺菜桔梗汤治愈32例肺化脓”的观察。奈何自习医以来,口传师授,《药性赋》中均无此药,请教诸药师,有的连“蕺”字都认不得,有的说是“荠”菜。正在焦急之际,突然接到从上海千顷堂书局邮购的《现代实用中药》。叶橘泉先生为我送来了“东风”。我立即深入山林,走访农户核实鱼腥草的标本,并采集了大量又肥又嫩的鲜芦根。以鱼腥草为主,加芦根煮汤,每日3~4次,每服一小碗(200~300mL),兼配服桔梗、甘草、黄芩、南沙参、瓜蒌仁、生薏米等,7天后,臭痰已少。周余体温正常。兼用陈芥菜汁煮豆腐,佐餐。因病人经济条件好,吃了大量的燕窝(光燕)、百合、花生粥、西洋参等。月余康复。我旗开得胜,名声大振,一时在镇上酒楼、茶社传为头条新闻。
例二:左某,男,22岁,为镇上富豪大贾之子。自小遗尿,婚后不止,娇子害羞,绝对不准父母和他人提起此病,否则哭闹如狂。经我治月余痊愈。治愈此例是运用的中国传统的针术,结合燔针捷刺第二骶孔(次髎穴),睡前施术获效。当时苏联医家是用“探针”(卷棉拭子)代针(请见拙作《临证碎金录》)。
例三:程某,男,36岁,糟坊(酿酒业)老板。温热病后,气阴两伤,心肾不交,虚烦不寐,惊悸不宁,类似“百合病”。我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兼用针刺间使、三阴交、通里、足三里,配合心理暗示,结束其长达两个月幻荡如癫、心神不敛的神经精神症状。
如此日耕夜读,奋斗不息,师承刘氏医技加上博采众长,临床初展宏图,故而比较一帆风顺地步入医道大门。青年得时,是来自“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支柱。22岁起,天天有病看,23岁大行其道,24岁(1954年)进入苏埠镇中西医联合诊所,每天门诊人数达50~70人次。不分上下班,家人送饭吃,晚间安排出诊。当年秋,被抽调去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
参加工作 领导暗访到门诊
1954年夏,洪灾泛滥。适逢六安县(现六安市)卫生科(即卫生局)宋家明科长视察防汛工作,来到小镇。传闻其趁机暗访,目睹室内外病人拥满,遂进入诊室,翻阅病案,略问师事情况。窗外陪同的所长道:“张医师,这是宋科长,来看你。”我愕然。宋科长回县不久,即派六安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六安名老中医储后尘先生徒步25千米专程采风访贤(新中国成立初期名词,即考核),要我解释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的临床运用,并列出代表方剂。什么叫“募原”?背诵小青龙汤、柴胡疏肝汤、八味逍遥散的歌诀和十四经俞穴总歌的手太阴肺经,指出八脉交会八穴的“阴维脉与阳维脉”,并翻阅门诊病历和处方。当时储老对在基层能用到仙鹤草和黛蛤散,感到新奇可取。回县汇报后于当年秋即派我赴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学习。在校期间,我第一次担任了针灸课划经点穴的辅导员。结业之际,查少农教授一再劝我留校任教,未就。1957年调至六安县卫生院。1958年由安徽省卫生厅调赴卫生部办中医教学研究班(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第二次担任三个班的针灸课划经点穴辅导员。因当时大兴西医学习中医之风,我还兼任了南京中医学院的院外教学任务,如南京药学院、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儿童医院、工人医院……因教学效果显著,奖励医书四部。结业回省后,留安徽省中医学院本草检验室任教,因故亦未就。这便是我踏上“医教相兼之路”的开端。
学有所专 中医政策指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王斌、贺诚主持中央卫生工作时,颁布了《中医暂行条例》。《条例》指出:中医必须学习西医,否则不准开业。于是我便邮购了专修教材一部,20余本,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从何学起”?正在我忧虑自学无门之际,恰逢被抽调去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攻读了西医的全部课程。正值风华正茂年纪,真是如鱼得水,嗜学如癖,从课堂到实验室,废寝忘食,日夜不辍,受益匪浅。王斌、贺诚受批判之后,党的中医政策得到贯彻,要求中医必须重温四大经典,我又获益良多。卫生部要求每个县卫生院必须设立中医科,这个机遇使我一个社会医生进入了国家医疗机构,从而获得了多次学习进修机会。政策支持我们,我们必须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做出贡献。医教工作50年来,我刻意奋勉,力求上进,先后主办或协办了各类培训班,如针灸训练班、在职中医温课班、中医学徒辅导班、西医学习中医班、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等,并应邀担任了安徽省高级西医离职学习班、中国人民解放军“8·6”医院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中医内科教学和进行专题讲座的工作。
改革开放30年来,看到举国上下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中医药之复兴,迫在眉睫。于是我对直接影响中医存亡的中药问题,进行了一次从农村到城市;从产地到市肆;从统货到饮片;从加工到包装,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极其严重的伪、贵、缺、乱、滥等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遂总结成文,疾笔上书党中央,最后由卫生部转新华通讯社全文载入《内部参考》,要求全国各级领导都要关心这个关系到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严重问题。于是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竭诚竭智地投入到振兴中医药的浪潮中去。在卫生厅中医处、医教处领导下,无论是命题编写、临床考核、实地采药、专家门诊、科普讲座、学术论坛,均积极而踊跃地参加,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任县、地、市、省乃至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为了发扬中医学、活跃学术气氛,常对三级学会慷慨解囊,捐款赞助,受到了各位同道的好评。
振兴中医 积极策办中医院
20世纪70年代,全国各级中医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成立,而六安地区落后于形势,竟没有一所比较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为了催生六安地区中医院,上至卫生厅中医处,下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我都直言上谏,多次提出要求,做了8年(1970~1978年)舆论宣导工作。终于在1978年6月26日,由2位中医师、2位中药剂师共计18人组成的六安地区中医医院门诊部,正式揭牌开诊。创业之初,我与沪籍名老中医史松庭先生连日应诊,冬战三九,夏战三伏,积累资金,使医院日益壮大。30年来已发展成为拥有400多张病床、800余名医务人员的“三级甲等”医院,其设备能与六安市人民医院媲美,并设有国医堂,为安徽省中医学院教学医院。
弘扬国粹 成立金安中医门诊部
我身居基层,医海荡舟50余年,深深体会到就如何能真正地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中药保存下来,单靠口头上“空喊”是不行的,必须唤醒举国上下有识之士,下最大决心,共同唱起呼唤歌——“中医中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力所能及地投入到爱我中华、保我中医的浪潮中去,并应根据当前所处的严峻形势,献计献策,来改善中医中药当前所面临的人人皆知,而人人都未能拿出好办法来解决的严重局面:①中医院“穿上西装”,挂羊头卖狗肉,中医成为陪衬!②中医学院毕业生分配不掉,即使分配了,也必须先改行(大部分改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中医教学单位敢拿出两个班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看有几个还在中医岗位)。③冒充“博士”“专家”的假中医和“医骗”门诊挂号费高达300元,鱼目混珠,败坏中医名誉的情况非常严重。④中医师本身不争气,开大处方,拿提成。⑤每个县还有一个“中医院”在支撑着,其他医疗单位统统砍了中医科。⑥大量的假药和“冲剂”充斥市场,拖了中医的后腿。⑦中医中药搞活动,也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一“轰”而了之。⑧名老中医正在日益减少,第二“梯队”目前很难形成,青黄不接。照此下去,不要多久,中医中药将陪着另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姐妹俩一同成为“保留艺种”,被国家养活起来。“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作为一名老中医,目睹现状,能不感到惋惜和悲愤吗?为了捍卫岐黄之术,渴望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为弘扬国学办点实事,为皖西乃至安徽省保留一块中医中药的“净土”,我于是在退休之后,自筹资金,艰苦创业,准备打造一个传统特色很浓的中医临床基地。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金安中医门诊部终于于1990年成立了,近20年来两次改建,四次搬迁,现已成为占地2200平方米,各科室齐备,初具规模的基层中医门诊部,从基建施工到园林设置;从诊室部署到就诊环境,处处注意突出浓郁的、古朴典雅的、能体现传统中医特色的氛围。让病人就诊时进入中医药世界、领略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医药服务、体验中医药疗效,在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20年来医院坚持一手抓医,一手抓药;从多渠道多方位采药、备药、购药、制药;用统货(自己加工)不用饮片;用原生药不用“冲剂”,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三天应诊,三天制药,仍不能满足省内外就诊者的需求。夙愿已酬,老而弥坚,耄耋之年,依然应诊。有人问我:“老兄,红旗还能再打多久?”我曰:“薪火永传,代有智者。”
慷慨解囊 成立中医基金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各类学会相继成立,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学术活动非常活跃而频繁。我经常主持各类学术报告会,其中最大的全省性学术报告会两次,每次来自省内外的听众达500多人次,安徽中医学院礼堂不能容纳,需借省政协礼堂讲演。京师名耆董建华、赵绍琴、方药中、路志正、颜振华、朱良春等均登台传道,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近年来,各级学会处于“冷冻”状态。我今老矣,谨将历年来的稿费、讲学费、处方专利费等12.66万元捐赠给六安市中医学会,成立发展皖西中医药基金,奖励有贡献的中医工作者。
济世济人 实行诊费减免制
医乃仁术,济世为先。金安中医门诊部自成立以来,肩负着两项社会任务:一为济世扶贫,二为发展学会。20年来对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和城市贫民,施行门诊药费减免制,截至目前已用去319837元。
秘方公开 弘扬国粹为己任
绝密保守,个人垄断,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病态,严重地影响了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我拜师刘惠卿先生,是针灸疗法单线独传的第七代传人。从焚香叩头、升表发誓的拜师仪式起(自得之后,一心不二,永归系统,成己成人,不得妄泄,轻传非人,违道谬行,甘受雷威),就深有感触地认为针灸疗法简便验廉,为了拯救疾苦,造福人民,应当公开普及,不应个人垄断,占为己有。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承淡安先生堪称弘扬国学的巨擘旗手,令人崇拜之至。我业医以来,曾多次筹办针灸培训班,学子布满江淮大地,针灸疗法已不再称为“绝学”了。拜师的誓言成为我传承的动力。
医乃仁术,济世为先。著名医家理应对“专利”二字看得淡泊。医者在长期攻克难、顽、怪、急症的临床实践中,各自都有自己的制方心得。我从医以来,亦留心于斯,根据临证诊疗需要,广泛参考前贤制方经验,结合现代药理药化的实验研究,不拘一格,撷采众长,诸如古今中外、经传民藏、他人经验、个人心得、奥秘发掘或成方化裁,择善而取。凡一个验方(一般为专病专方)构建组合成功之后,再经过临床检验,不断增补修订,反复锤炼,而后成方,即为“个人经验方”。我自制验方84首(内服方67首,外用方17首)和若干专用饮料,分功效、主治、方药、方论,并编以“歌括”以便读者背诵。验方刊行全国以来,从读者反馈信息得知,效果良好。能够为方药集成的普及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亦感到欣慰之至。
积累心得 铸就《临证碎金录》
考之医籍,皖西六安地区,自古无医籍问世。根据《中国历代医史》(上海中医文献馆编)记载,明代“喻仁,字本元,六安州人。与弟杰(字本亨)共著《疗马集》六卷”,仅是一部兽医著作。尊师刘惠卿先生,虽医儒双冠,素怀著述之志,因诊务繁忙,未能实现,常为之憾。
我从医之始,即存志于斯。我父子临证,长期以来,医海拾贝,蓄意采珍。本着“无长无少、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精神,以能者为师,走访百家,不拘一格,择善而从。诸如证候发挥、观念更新、证治发微、启奥揭秘、验方发掘、古方钩沉以及砭弊护道、捍卫国学……凡相关者,靡不采备。除每周三天应诊,监制筹药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悉心笔耕,著述成篇。尝谓:“碎金片玉,弥为可珍。”故名《临证碎金录》,分方药评述、专病论治、诊余话医、论著选辑四篇,于2006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增订再版。该书发行以来,来访、来函、来电者络绎不绝,受到国内中医临床家的重视和欢迎,评价该方书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可行性,符合时代特征,是基层中医临证裁治的重要参考书,且陈述了如面瘫一诊牵正饮、强骨丸、红藤六妙饮、小儿健脾敛肠粉等方剂的应用心得和临床疗效。如浙江省永康市方姓读者来信道:“《临证碎金录》字字是真言。”对此评价,我欣慰之至。
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几百年来,张洁古先生的“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仍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疾病谱的不断扩大,医学模式也在生物—社会—心理方面不断改变。中医中药的方、药、辨、治,也得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更,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中医中药领域的重要指导意义。
附方四则
一、面瘫一诊牵正饮
功效:解毒祛风,活络牵正。
主治:口眼斜(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发病之初者)。
方组:金银花25g,连翘15g,葛根20g,羌活10g,僵蚕20g,蝉衣15g,赤芍15g,防风10g,野菊花15g,甘草8g,川桂枝6g。
歌诀:面瘫初起用银花,翘葛羌蝉赤芍加。
野菊防桂炙甘草,能矫口眼正歪斜。
按:面瘫一诊就能牵正,难以令人相信。也是在拟用常规的针药并用,内服外疗方法,疗效不佳或难以速效的情况下,穷则思变,悟出此方。本病初期为外感风邪,上犯阳明经,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纵横不收而致。发病之初,邪在肌表,尚未入络,服用活血牵正之剂,乱针猛刺,故疗效并不理想。治当解毒疏风,活络牵正。以金银花配连翘等五组药对,组合成方。分之各有专效,合之互为协同。对本病初期(1~7天,投药越早,疗效越好)效著。一般6剂药,服十余天后再诊。必须做到药选精良,每帖药先用温水浸2~3小时(冬天浸一夜),大火煮沸后立即离火!头二汁得药1500mL,每服250mL,一日三次,饭后服,两天一剂(二汁沸后小火须再煮5分钟)。疗效一般分为显效、基本治愈或痊愈。部分病例服药3~4天后,症状反剧,劝其坚持服药,效达自缓。本方只适用于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及病程超过1~2月者无效(见《临证碎金录》)。
二、强骨丸
功效:消坚散结,续骨定痛。
主治:痹证(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及其关节僵肿变形,肌筋膜炎,肌纤维组织炎,各类骨质增生症,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手术后遗症,肋软骨炎,骨折外伤血肿疼痛,慢性骨髓炎之死骨形成,胸膜粘连症,关节粘连症,盆腔淤血症,盆腔粘连症,重症肌无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方组:制马钱子(砂炒至有爆裂声,表面膨起,压之即碎,呈棕黄或枣红色)1000g,全蝎110g,地龙干110g,地鳖虫110g,研极细粉,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晒干后每丸约0.3g,含净马钱子约0.2g。
服法:配合其他药服用,每晚睡前服2粒;如单独服用,中午、晚饭后各服2粒;再生障碍性贫血者,每晚睡前服1粒。均用淡红糖水送下(按《中国药典》规定制马钱子常规剂量,一次0.3~0.6g)。
反应:按此剂量服用,一般无不良反应,少数病例有反应者,如晨间感到头晕、足软等现象要立即减量或停药。
禁忌:高血压病患者慎服。孕妇及慢性胃炎、胃溃疡病患者忌服。
按:痹证自古称难证、顽证。痹之为病,四肢百骸,筋经络脉,骨介分肉,无处不创。发展到全身,叶天士先生称之为“周痹”。或痛、或麻、或木、或酸、或灼热、或冰冷……真是“病家痹痛”,“医家头痛”。且致病广,病邪深。治痹之医论、医著、方药、疗法,也难以尽述,终于难取一效。本人制化坚逐痹汤、化坚逐痹酒、强骨丸等,也是急则思变。依然落实在“痹者闭也、痹者滞也、痹者阻也、痹者着也”等正虚邪客的特殊病理,悟出“以通为先,养正次之”而制强骨丸。本方以制马钱子为君药,突出一个“化”字;其他三味药是取其一个“通”字。一通一化,互以为用,力专任宏,安全效捷。本人应用30多年来,只要如法制剂服用,把握剂量,很少出现毒副作用(见《临证碎金录》)。
三、健脾敛肠粉
功效:健脾益气,敛肠固脱。
主治:小儿顽固性泄泻(慢性菌痢、肠炎、菌株失调、肠功能紊乱等久泻不止者)。
方组:怀山药50g(洗净),生薏米30g(淘净晒干),石榴皮15g(捡质优者),罂粟壳10g(枯黄壳厚者),微火共炒至焦黄色,共研极细粉,过100目筛,密藏备用(最好现配现用,以防久藏变质)。
服法:一周岁以内,每服2g,一周岁以上每服3~4g,沸水冲匀,再搅匀煮沸如糊状服之,一日三次,加糖亦可。
歌诀:顽泄健脾须敛肠,罂榴药薏共成方。
净干微火同炒研,沸水冲调再煮尝。
按:小儿痢疾既久,大多为患病之初滥用或过用各类抗生素,以致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内环境受到破坏,肠功能紊乱。最后导致一派脾虚气陷、滑脱不敛的证候。临床最为常见,治之却难以收效,亦为医家棘手之证。余制健脾敛肠粉,具有亦食亦药的特点。改革了给药途径,便于小儿服用。再加以精心护理,常获良效(见《临证碎金录》)。
四、红藤六妙饮
功效:燥湿清热,涤浊浣带。
主治:湿热带下(急慢性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性包块等)。
方组:黄柏12~15g,炒苍术12~15g,红藤30g,败酱草30g,生薏米50g,甘草8g。
加减:腰痛甚者加川牛膝12g、粉防己12g;腹痛甚者加白芍20g、柴胡12g;腹胀甚者加香附15g、台乌药12g;带下夹血者,减轻红藤剂量,加红鸡冠花15g、红苍术12g;带下臭秽者加土茯苓30g、墓头回15g;尿频灼者加石韦30g、冬葵子12g;盆腔囊性占位加桂枝10g、茯苓30g;炎性包块加莪术15g、瞿麦20g;早期癌变加蛇舌草30g、白英30g。若有霉菌和滴虫感染,当配合外用药为主(亦可用牛西西或桃树叶,切碎煮水坐浴,外洗)。
歌诀:红败二妙薏苡草,清燥浣带疗效高。
骨盆腔内诸炎症,加减变通一服消。
按:湿热带下(妇科慢性生殖系炎症等)是临床常见妇科难证之一,素有“十女九带”之称。余制红藤六妙饮也是在应用完带汤(傅青主)、止带汤(陆九芝)等方疗效欠佳后,创立而成的。本方是以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一组“药对”,红藤配败酱,加入四妙汤中“移植”而成,共建清热燥湿、败毒逐秽之效,达到了真正的浣带涤垢之功。随症加减,可以解决骨盆腔内各脏器之急、慢性炎症和粘连等症。故歌括:“骨盆腔内诸炎症,随证加减一服消。”(见《临证碎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