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招商局:折腾的“官督商办”

史带创业之时,中国的现代商业保险并非一直空白。

鸦片战争之后,现代保险的鼻祖——海上保险,由于贸易等需要已经被引入中国。颇为特别的是,当时中文其实并没有对应的词语,只能音译“insurance”为“燕梳”。

1872年(同治十一年),中国的洋务派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创办了从事航运业的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中最大的经济实体,总局设在上海。

毋庸讳言,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先驱。130余年来,招商局曾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电报局,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等。

招商局开办的保险公司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先行者。

不过,开办轮船招商局,成败的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虽然名曰“招商”,但对于身居庙堂的官员来说,如何“招商”显然是一个难题。

直到1873年,招商局的资金捉襟见肘,尚不足20万两白银。从1872年11月到1873年5月,所招商股不过6万两,其中5万两还是李鸿章的“私房钱”。不得已,李鸿章只得将招商局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委任唐廷枢为总办,徐润为会办,牵头招商。

唐廷枢幼年在香港马礼逊学堂学习,曾任港英政府翻译、上海海关翻译、怡和洋行买办。怡和洋行是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其副手徐雨之(即徐润,号雨之)不仅是同乡(广东香山,今珠海人),而且同样出身外资买办。

放弃外资待遇,加入官有企业的唐、徐到任之后,对招商局开始进行新一轮招股,拟定首期招股100万两白银,徐润本人首先附股24万两,又广招亲友入股,这在商界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100万两很快招齐。之后,招商局决定再招100万两。徐润又认股24万两,两次累计48万两。唐和徐的贡献可见一斑。

这种结合表面上堪称完美:一方面,唐和徐既懂如何打理生意,又能撬动民间资本;另外一方面,招商局独享多个看似业务稳定、利润丰厚的政府专营权力,例如漕运。但是,唯一的缺陷就是公司治理,“官督商办”的制度劣势最后逼迫唐和徐都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开。然而,和所有的恋爱类似,一开始,官方和职业资本家的合作还算融洽。

很快,从事航运的招商局就发现,保险成为束缚自己的一个瓶颈。此时的中国保险市场为外商或者其代理人买办独霸,对中国船只及其运载货物,或采取高费率政策,船舶险费率竟高达10%,或借口轮船悬挂龙旗或鱼旗等不予承保。

矛盾激化只是硬币的一面,保险行业表面的“利润”(其实是充沛的现金流)亦使得招商局不能忽视。

1875年11月4日,《申报》发表一家中国保险公司的募股声明:“中国于保险一事向未专办。现在轮船招商局之船货均归洋行保险,其获利既速且多。是以公司集股由唐景星(唐廷枢)、徐雨之(徐润)二君总理其事,设立保险招商局,仿照各保险行章程办理,不特商局轮船货物可以酌量保险,即洋商船投局请保者,均可照章承保,以广招徕……本局今议酌中办法,集股一千五百份每股规银一百两,共成保险本银十五万两……议自光绪元年十二月初一日(1875年12月28日)起至二年十二月(1876年1月)底止,试办一年。每号轮船只保船本一万两、货本三万两为度。如投报(保)之数,逾此定额,余向洋商保险行代为转保(即再保险),庶有划一限制。至各局账目总归上海保险招商局,周年汇算结总,倘有盈绌,集众公议,照股均派,各无异言。”

1875年12月28日,保险招商局落地。同日,《申报》发表《华人新设保险局》的评论,为之鼓与呼。

保险招商局的开局颇有气魄。

保险招商局公布的第一批办理保险业务的地方,包括镇江、九江、汉口、宁波、天津、烟台、营口、广州、上海、福州、香港、厦门、汕头等13个口岸;第二批为台北、淡水、基隆、打狗(现高雄市)这4个口岸,以及新加坡、吕宋(菲律宾)、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长崎、横滨、神户、大阪等国外口岸。

初试啼声的保险招商局即引起外商的警觉。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在1875—1876年商务年度报告中指出,在保险业有两件大事值得注意,其中之一即一家与中国招商局有关纯属华商的保险公司成立。

翌年7月,唐廷枢等再次集股25万两白银,创办了仁和保险公司,开办一年利润率高达30%~40%;1878年又集股20万两白银,开办了济和船栈保险局,后增资扩股改名为“济和水火险公司”。

不过,这两家公司,以及之前的保险招商局,其全部的股款均存入了轮船招商局。在“官督商办”的体制下,轮船招商局长期占用这两家公司的资金,同时其人事间多有争斗。

最为激烈的是1883年,这一年爆发了中法战争,法国军舰驰抵吴淞,上海人心惶惶,爆发了金融风潮,商号、钱庄接连倒闭。

依靠钱庄借债度日的轮船招商局资金链几近断裂。《中国保险史》记载,恰在此时,徐雨之(徐润)挪用公款16.2万两,投机地产失败东窗事发,另外一个总办,洋务运动的另外一个风云人物盛宣怀借端发难,向南、北洋大臣力诋唐、徐主持下的轮船招商局。

有史料研究描述,于招商局成立后半年(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7月18日),盛宣怀奉李鸿章委派为该局总办之一。此前一年的1872年(同治十一年)9月,招商局尚未正式成立,李鸿章已先委朱其昂为总办。1873年(同治十二年)6月又委唐廷枢为总办;7月中徐润、盛宣怀同时加入,虽然职掌略有不同,名义俱为总办。但是,到任之后,盛因和其余总办积不相能,时生龁,被李鸿章调往鄂皖赣一带办矿。

不过,这一次危机让盛宣怀抓住机会,重回历史舞台的中心。

事变之初,唐廷枢正在美洲考察,回国后深感进退维谷。这次斗争的结果是,徐润被清政府革职,唇亡齿寒的唐廷枢于1885年夏引咎离开招商局,盛宣怀主持轮船招商局和保险公司,同时成为轮船招商局举足轻重的大股东。

颇为唏嘘的是,1892年,花甲之龄的唐廷枢病逝于天津,身后“家道凋零”“子嗣靡依”。招商局从公积金中拨银1.5万两,“以示格外体恤”。

盛宣怀掌握局面之后,1886年2月仁和、济和两家保险公司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拥有资金股本100万两白银,成为当时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华资保险公司,其业务范围也开始从海上转向陆地口岸,承办各种水险与火险业务。

但是,制约仁济和保险公司发展的公司治理问题未能解决,从1888年起轮船招商局由“官督商办”进入“官办”阶段,其股金仍然为轮船招商局占用。

随着轮船招商局的整体衰落,仁济和保险公司受到很大影响。到了1920年,轮船招商局亏银达2000万两之巨。仁济和保险公司虽几经改革未见成效,遂缩小业务范围,停办火险业务。1934年10月2日,仁济和保险公司退出上海保险同业公会,迁移至上海北海宁路56号,停业清理,落下帷幕。

尽管招商局创办的保险公司未能逃脱历史的大浪淘沙,但是这样的抱负却在20世纪80年代激励了另外一批创业者,他们缔造的保险公司20年后居然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保险公司之一。尤其巧合的是,创办之初,他们面对着与仁济和保险公司类似的治理困境。幸运的是,适逢国策变化,加之巧妙腾挪股权,他们没有重蹈覆辙。

1919年之前的上海华资保险公司(1805—1911年)

1805年(嘉庆十年),英商在广州创建谏当保安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谏当”实为“广东”之音译),是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保险公司。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外商云集,洋行林立,上海一跃成为中国商业保险的中心。

1865年(同治四年),华商首创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1875年(光绪元年)成立保险招商局。

至1911年(宣统三年)止,上海先后有华商保险公司33家,其中在上海创立总公司的有22家,占总数的66.7%;总公司在香港创立,设上海分公司的9家,占27.3%;总公司在新加坡和小吕宋创办,设上海分公司各1家,占6.1%。按其资本性质全属民营公司。按经营险别分:水火险19家,占57.6%;专营水险3家,占9.1%;专营火险6家,占18.2%;专营人寿保险4家,占12.1%;兼营水火险和人寿险的1家,占3.0%。其中大都因缺乏专业技术或不善经营,又受外商保险抑制等原因而先后宣告歇业。

◆资料来源:《上海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