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西洋人助推甲骨学日本岛兴起汉学热
清朝末年,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虽然清政府坚守闭关锁国政策,但从八国联军入侵开始,国外的各种教会学派蜂拥而至,纷纷向我国人民传输西方教旨,借着这股西风,民间人士与西方的交往逐渐频繁,这些人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入西方,而西方的一些教派宗旨和科学技术也被东方大国接受。在考古学方面同样如此。八国联军打开了中国大门,西方的传教士、航海界人士,学术界人士也纷至沓来,来到这块广阔而神秘的土地,探究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传播西方价值观和基督教教义。其中,方法敛即是众多人士中,利用传教机会搜集我国甲骨文第一位洋人。
方法敛出生于美国匹兹堡。十九世纪末,怀着对文明古国的浓厚兴趣,他从美国来到中国传教。他先是在BJ浏览了我国蕴藏几千年的文明古迹,想在BJ找个地方从事传教工作,但先到的外国人已经把传教势力覆盖了整个BJ,已经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地。无奈何,他选择有青岛港口可以依托的山东半岛从事传教活动。方法敛在传教过程中,与中国人交往频繁,逐渐喜欢上了中国文化。有一天,他看到有人在街头收售中国古代钱币,他看了一眼,顿时对中国古币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热心收集古币。有一次,一个古董商向他推销甲骨片,告诉他那是中国三千年前的文字遗物,他一听来了精神,经过仔细斟酌,就决定收购甲骨片。但是方法敛难以承受收购更多甲骨片带来的经济负担,所以就找别人帮忙。为了减轻经济压力,经人介绍,他加入了经济实力雄厚的英国基督教浸礼会,试图利用其资金实力来购买更多的甲骨文字。
十九世纪末,王懿荣等人发现甲骨文的重要历史意义后,致使甲骨文的价值暴涨,很多当地人掘地三尺寻找甲骨片。二十世纪初,小屯村地主朱坤组织农民在自家地里寻找甲骨片,找了七七四十九人整整挖地三尺,在自家方圆一百多亩的土地上,终于找到一个非常大的甲骨窖穴,出土甲骨三大马车。在此地等候多时的山东潍县的古董商,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一次性全部收购了朱坤的甲骨片,成为当时储存甲骨最多的古董商人,引得全国各地的古董商到山东争相购买。方法敛听说后,便和另一个传教士库寿龄合伙,找到古董商一起收买,先后买了近三千块甲骨。他们把这些甲骨分门别类,放置在教堂的储物间里,闲了就去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甲骨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容易破碎和受潮变形变色,为此,他们制做了收藏甲骨的专用盒和专用柜,把甲骨储藏在专用的防潮和防腐库房里,控制保存温度,使甲骨的储藏时间得到了长期保证。然而,由于收购甲骨花去了他们大量的财富,有时候生活都难以为继,不得不变卖一些甲骨来维持生活和研究所用。
方法敛在收藏、买卖甲骨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他在收购甲骨时,每购得一批,必先比葫芦画瓢摹其图形,渐渐地,他积攒了厚厚的一本甲骨文图形资料。当时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金璋听说后,专门从天津到山东来欣赏他的收藏,称赞他:“不断努力摹写每一片经他手的甲骨,从不逃避或抱怨对于这一学问的责任”。后来,他为了拓宽视野,努力结交甲骨文收藏爱好者,并想方设法把别人收藏的甲骨也全都摹写下来。1906年,方法敛写成了《中国原始文字考》一书,作为美国卡内基博物馆研究项目,并于当年在匹兹堡出版。方法敛在该书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新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此书比刘鹗《铁云藏龟》仅晚三年,因此可以说,方法敛是最早收集甲骨文的传教士,也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西方学者。在方法敛后来编纂的甲骨著录书《甲骨卜辞七集》中,详细记录了甲骨文在山东的美国、英国教会之间相互传阅、摹写的详细情节。
然而,方法敛毕竟是外国学者,对中国的文化掌握有限,而且从未与中国甲骨学者交流,只是根据自己所收藏的甲骨,闭门造车,既未得到中国学者的指教,也未接受中国学者的一些正确观点,以致他们对于甲骨文的基本问题,诸如年代和性质的判断等,难免存在许多错误,但他们对中国古文化的兴趣以及收藏、保护和对外宣传,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同时,随着少数外国传教士向海外贩卖甲骨,许多西方学者认识到了甲骨片的现实意义。他们收藏甲骨,也不断把甲骨贩卖给对文化感兴趣的驻华使馆官员,甚至辗转到海外,使部分西方学者有机会开始研究甲骨文。这些人当中,确实有少数人打着传教救世的高尚旗号,干着文化掠夺的罪恶勾当。但也有些传教士,在收藏买卖甲骨的过程中,对这一新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转而成为最早的西方研究甲骨学的专家。
明义士,加拿大人,原名孟席斯·詹姆斯·梅隆。大学毕业以后,他到神学院进修。二十世纪初,他接受加拿大教会授予的牧师职务,来到中国HEN省北部地区传教。最初在彰德府所属的武安传教,由于那里相对封闭,传教效果不佳,于是后来辗转来到了彰德府所在地——安阳。
1928年之前,中国政府一直没有组织对殷墟的发掘,小屯一带甲骨倒卖之风盛行,殷墟文物处于失控状态。明义士工作的安阳教会距离小屯仅5里之遥,地理位置优越,来去十分方便。牧师身份又颇受安阳当地百姓尊重,因此他很容易和文物贩子、小屯百姓打成一片。明义士平时与中国老百姓接触较多,不但会讲中国话,连彰德府的土话也能讲,甚至还知道安阳的粉浆饭、面条汤等地方饮食,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安阳通和中国通。因此,明义士在安阳收藏甲骨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这是任何一个甲骨学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他之前,所有收藏研究甲骨的外国人均不知道甲骨文出自何处。为此,明义士曾用中文撰写到:“若夫以科学兴趣考察殷墟遗迹者,中外之考古家,实自余始。余一人独乘老白马,徘徊于此故墟者久矣。虽《殷墟书契》之著名作者罗振玉亦始于近年,至故墟一二次而已。而其时刘铁云方印行其藏龟于上海。”
他说的这些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相传,当年明义士发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后,利用自己当地牧师的身份,千方百计收集甲骨片,多次到小屯村考察,到老百姓家里访问,与当地百姓建立关系,疏通感情,有些老百姓甚至把自己见到拾到的甲骨片免费赠与明义士,但明义士也会适当给些银两,以显示其亲民爱民。有一年冬天,他骑着白马到小屯村收买甲骨片,由于天寒地冻,地面结冰,他骑乘的白马不小心滑了一跌,他也被摔落地下,导致小腿骨折,附近的村民急忙把他搀扶到家里,问寒问暖,又用马车把他连人带马送回教堂,经过此事,他也对这一带老百姓产生了感情,来往小屯村的机会就更多了,除了在村里义务传教,还利用机会大量收购甲骨文骨片。
随着他收集的甲骨片渐渐多起来,明义士不仅能从甲骨文中辨认出简单的单字来,而且还能辨认出甲骨文的真假。有一次,他翻看存放甲骨的箱子,发现一些骨头已经变臭,仔细一看,原来有些甲骨是用新鲜骨头做的,明义士第一次尝到了被假货欺骗的滋味。没办法,由于外地客商争相抢购,供不应求,也催生了当地的甲骨造假团伙,就连彰德城里古董店遵古斋也未能幸免。尤其是整版的甲骨,假冒者居多。明义士知道上了当,开始用心研究真假甲骨的区别,最先研究出一套鉴别甲骨真伪的方法,使甲骨的辨别科学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也是他在甲骨学上的最大贡献,成为当时辨别真假甲骨的专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自己积累的经验,明义士编著成《殷墟卜辞》一书。此书收录甲骨2369片,是欧美学者出版的第一部甲骨著作。后来,他到山东齐鲁大学考古与汉学系教书,还把自己的收藏办了一个博物馆。在此期间,他将美国传教士柏根氏收藏的甲骨拓印成册,并进行释读,即《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值得说明的是,这本书卜辞从下向上的记录方式,与周易六爻的从下向上记录方式如出一辙,为研究六爻的排序方式由来提供了史料上的证据。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明义士担心中国会发生大乱,于是便决定返回原籍,他辞去齐鲁大学的工作,带着许多甲骨片精品回国了。由于路途遥远,行李有所限制,他带不走的十几大箱两万多片甲骨和其他文物,就留在了中国。明义士带到加拿大的那批甲骨精品,现在仍然收藏在加拿大皇家博物馆内,有7802片,数量在世界12个收藏国中排第二位,仅次于日本。
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推动了甲骨文的研究和发展,而我们的岛上邻国日本,也不甘寂寞,积极参与到中国古文化和甲骨文的掠夺和研究上来。
二十世纪初,刘鹗的《铁云藏龟》刚出版,身为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的文学博士林泰辅就见到了此书,但他怀疑书中所载的骨片系伪造之物。便从古董商手中买了十几片,在认真审视原物之后,他疑虑顿消,相信这是真正的古代文字,史料价值极高。
于是,他根据掌握的甲骨文资料,撰写了《清国河南汤阴县发现之龟甲兽骨》一文,大力宣传这种新出之物。但是由于其远在他国,把同属于彰德府管辖的安阳县错写为汤阴县。林泰辅在所撰写的文章中旁征博引,详细考证了出土甲骨史料在文字学和上古史学上的可信度,充分肯定了甲骨史料的重大学术研究价值。而中国学者罗振玉在读了此论文后深受刺激和震动,感觉一个外国人对甲骨文研究尚如此关切,何况自己身为中华儿女,于是开始发愤地研究起甲骨史料来,以后作出了著名的《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
林泰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客观地分析论证了甲骨文的历史意义。然而,当时有很多日本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东京的许多学者,从一开始就视其为伪造之物。林泰辅的许多友人也持怀疑观点,而他坚信不疑。尽管林泰辅的文章一开始被视为邪说,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竭尽财力,又购买了六百多片甲骨,拿回去继续研究。这样,他渐渐对甲骨文字有了心得。在他的影响下,日本学者争相收集甲骨文,有的甚至达到三千多片。通过研究发现并肯定了林泰辅的成果。
1914年,林泰辅写就论文《上代汉学的研究》,这篇研究甲骨文的博士论文距我国孙诒让的《契文举例》,仅仅晚10年。时隔一年,林泰辅又写了名著《周公和他的时代》,王国维看后亲笔回信,并高度赞扬。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林泰辅在罗振玉的帮助下,搜罗了商周遗文会、榷石斋、听冰阁、继述堂等所藏甲骨拓片,编成了《龟甲兽骨文字》一书。他对出土的甲骨文字史料进行了分类,是国际甲骨学界、日本汉学界进行科学化甲骨学研究的先驱。
林泰辅是一位求实求真的严谨学者。他为了求证真正的甲骨片,曾经三次要来中国,前两次因为风高浪险船到半途被迫返回日本。1918年,他发誓不到中国誓不罢休,再次预约船家,这次出发前,为了顺利成行,他按照当地民俗,专门请那里的民间神士,作法祈福,保佑海上一路平安。说来也怪,这次渡海,一路风平浪静,顺利抵达上海。然而,在黄浦江乘船时,却再次遇到风浪,他从摇晃的船身上滑落到江里,幸亏他来中国之前先去熟练了水性,也由于大家及时搭救,他才被救上岸。但无论多大困难,也不改他到安阳小屯的决心,几经周折,终于到了魂牵梦绕的地方。
他来到中国后,和罗振玉一起,亲赴安阳小屯调查和搜购文物,共计购得甲骨200余片。归国之后,林泰辅写成了《殷墟遗物研究》一书,记述了到安阳旅行、察访的过程,其中有收购甲骨的经过、甲骨出土地的描写,以及关于当地风俗人情的记述。其中有一段故事这样写到: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罗先生决定,要步行前往小屯村查访,沿途也可以欣赏乡村景色。这已经是我这次来安阳第三次去小屯村了,前两次是乘马车,本次步行,本以为应该轻车熟路,不料,过了洹河,却走错了方向,我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村庄,就在我们感到失望的时候,一个农民摸样的人向我们走来,看到我们是外地人,就主动把我们带到他的家中,并拿出他收藏的甲骨片,问我们是不是收购这个的。我们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从他的家里购买了几十片甲骨,又通过他的介绍,在村里收购了一百多片甲骨,还有几件小型青铜器,可以说是收获颇丰,满载而归,看来有时候步行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日本甲骨学界因为有了林泰辅的开山之功,才造就了甲骨学大师贝塚茂树等人,才有了20世纪日本甲骨研究集大成者白川静研究著作的诞生。这些日本学者,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考察、学习、收集遗留在民间的甲骨片,他们以亲自从当地手里购买的甲骨片为乐趣,深入民间,走村串户,寻找真正的甲骨,乐此不疲,把满腔热情投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上,使日本成为甲骨学研究成果最多的海外国家。
这些国外人士和学者,能够以科学求知的态度,严谨细致的学风,参与到我国的甲骨文中来,为我国甲骨文研究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