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方领先的世纪

全球变暖

两万年前那些颤抖着围在篝火旁的穴居人一定不知道,他们的世界已经开始变暖了。在接下来的一万年里,气候的变化加上他们迅速进化的大脑改变了地理,产生了直至今天都带有明显的地区特色的生活方式。东方和西方的概念开始有了意义。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令人难以置信。在公元前17000年前后的两三个世纪里,由于覆盖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了12米多(图2.1)。土耳其和克里米亚之间的区域,即现在的黑海,在冰期曾是一个地势低洼的盆地,但是冰川径流将其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这么大的洪灾,需要挪亚方舟[1]才能从中幸免。在某段时期,海平面每天上升约15厘米,湖岸每天都会向前推进约1.6千米。

图2.1 全局图:从全球的角度看本章的故事

地球的运行轨道变化使得气候冷热交替,收成时好时坏。图2.2显示了南极冰芯氧同位素的比例如何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来回变化。直到公元前14000年之后——此时融化的冰川不再把冰冷的水注入海洋中,世界才开始逐渐变暖。公元前12700年前后,气候变暖的速度加快,在短短的时间里,地球的温度就上升了约2.8摄氏度,直到变成现在的温度。

图2.2 冰里的故事:南极冰盖上气泡中的氧同位素比例,显示了两万年前温暖潮湿与寒冷干燥的气候在不停交替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喜欢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伟大的存在之链,上至伟大的上帝,下至最卑微的蚯蚓。无论是城堡里的富人,还是家徒四壁的穷人,他们在永恒的历史中都有各自的地位。不过,我们最好想象一条非永恒的能量之链。引力势能构成了宇宙,它先是把原始的宇宙汤变成了氢和氮,然后再把这些元素变成恒星。我们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将引力势能变为电磁能,地球上的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把一小部分电磁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动物吃掉植物,把化学能代谢为动能。太阳和其他星球之间的相互引力决定了地球的运行轨道,从而决定了我们将得到多少电磁能,植物将产生多少化学能,以及动物将从中转化多少动能。这些又决定了其他一切事物。

公元前12700年前后,地球加快了能量巨链的形成。太阳光越多,意味着动植物越多,人类在食物的数量、工作的强度以及繁衍后代的数量上的选择也就越多。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小团体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选择结合起来,但是总体而言,人类推动能量之链的方式和动植物的方式极其相似:繁衍。公元前18000年前后的每一个人(总体可能有50万人),到公元前10000年时就有12个后代了。

人们对全球变暖的不同感受依赖于他们生活的不同区域。在南半球,海洋缓和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不过北半球就不一样了。对生活在黑海盆地形成之前的那些觅食者来说,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而对生活在沿海平原上的人们来说,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冰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是气候变暖意味着海平面上升。每一年,当海浪淹没他们祖先的捕猎场所时,他们不得不撤到其他地方,直到最后一切都消失了。[2]不过对北半球的大部分人来说,提升能量之链是一件好事。人们可以追寻动植物,北上前往原先过于寒冷的区域生活。到了公元前13000年(具体时间还无定论),人类已经遍布美洲——这里之前没有猿人的足迹。人们在公元前11500年到达了美洲南端,登上了这里的山峰,进入了这里的雨林区。人类得到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