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证治心悟与临证经验

第一章 从“虚-瘀-痰-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累及大中型动脉的退行性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及病理基础,各个医家都致力于对AS的研究。我行医40余年,临床遇到这样的患者很多,在辨证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疗效。为此,在历代医家对AS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我多年的临证经验和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总结提出了“虚-瘀-痰-毒”是AS的重要病机,并根据AS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扶助正气”“散瘀化痰”“解毒通脉”的治法,为AS的防治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思路。

AS是指动脉发生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内膜上集聚的脂质在外观呈黄色粥样的斑块。AS的病理过程是长期缓慢且复杂的,目前公认的AS的发展过程分为四期,分别为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和继发性改变期,四个阶段可交替或同时出现。AS常累及大、中型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一旦动脉管腔堵塞到一定程度,则会引起其供应的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因此AS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因。

中医没有AS的病名,主要包含在“头痛”“眩晕”“脉痹”“心悸”“胸痹”和“中风”等疾病中,临床以心脑血管病为主,也可见于一部分周围血管病。患者多表现为眩晕,头痛,肢麻,心悸,胸闷,气短,语言不利,半身活动障碍,颈部不适,心前区疼痛,下肢跛行,阵发性疼痛,舌质红,苔白腻边有瘀点,脉多沉细、细涩、弦紧等。对于AS的病机,中医古籍中有不同论述。《医学正传》云:“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灵枢·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医林改错》云:“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从“脉中积”审视AS,认为AS的病机为脾肾亏虚,痰浊凝聚[1];王新陆教授认为AS的病因病机为“血浊”,并自拟化浊通络汤来防治AS,稳定斑块[2];姚淮芳教授认为肾虚血瘀是AS的基本病机,并强调补肾活血法在AS中的应用[3]。虽然各路医家对AS的病机有不同的认识,但都认为AS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临床实践,认为AS以本虚为主,血瘀痰浊毒侵为标,标本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