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满意的答案
- 大明:我真没想当首辅啊
- 吃虾不扒皮
- 2127字
- 2024-07-20 12:00:11
那一天,马车瘫倒在燕王府门后,四面八方的火油罐从天上砸下的那一刻,孔捷的内心第一反应除了快速带着徐妙珍远离,其实还有。。
为什么火油罐要等待孔捷二人已经撤到相对安全的范围后,才投掷到府门前?
孔捷这几日的深思熟虑后,答案有且只能有两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第一种,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孔捷眼前的这位燕王一手操办的,这也是孔捷最开始想到的,最为合理的解释。
这样一来,一切一切的疑点也都能解释的通,而徐妙珍可能自己都不会想到在本次案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燕王府门前,疑似北元细作计划炸毁燕王府府门,以至于燕王妃的亲妹妹受到伤害,引起燕王震怒,即刻准备发兵。
原本群臣极力劝阻的仗,也会因为这两天内发生的种种事件,变成不得不打的一场大战。
伤及家人,殃及池鱼。
这也是出兵最好的导火索。
至于第二种解释,燕王所扮演的角色则是从一名棋手变成一个傻子。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应天那边一手操办的,又会如何?
如若太子朱标的身体真有什么比较大的症状,那么皇权之争也即将开始。
那么应天那边所要作的,就是极力的延缓各地藩王返京的日程,确切的说是对皇位最有希望的几个藩王:秦晋燕三王。
其中呼声最高的想必不用多说,一定是燕王朱棣。
应天那边出手,自然也是众多心腹聚在一起商量的结果,刺王杀驾这样的蠢事自然不会发生,但就对北平来说,此刻唯有一场大战,才能让朱棣脱不开身。
于是,应天那边所出的招,就是全权将发生的种种事件的锅,一口气推到北元那边,让这些事件成为朱棣震怒,而后发兵的导火索。
但是,这两件事情中在孔捷这个外人眼中,都能看到诸多疑点,更何况身经百战的朱棣?
也就是说,应天那边出手所做的一切,朱棣全部知晓!
装聋作哑,将计就计是这位燕王接的招,也是摆出的态度。
所以,一个比较恐怖的怀疑也就诞生了。
马车爆炸案,真正的目标对象其实是孔捷!
一个深受太子器重,在北方学子眼中反响比较广的少年学士。
这样的人一旦死在北平,会造成什么影响?
首先,应天那边必会有人先参燕王一本,护人不利,导致这样的人才死在北平。
而罪魁祸首还是北元细作,那对于北平城内出现细作,朱棣还没有下令让人大肆搜捕,更是罪上加罪。
朱棣若要发兵,此刻北平刚刚经历大战,战机对我方不利,此为三罪。
三罪之后,若是有奸佞之人再在朱元璋耳边参朱棣一个“燕王恐有不臣之心!”
后果可想而知。
朱标病重,朱元璋定是焦急万分,此时的耳旁风,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所以朱棣并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将计就计。
原本处于死局之中的孔捷,也正因为徐妙珍的到来,得到了一线生机。
徐妙珍出现在王府府门的时间可以说是极为巧合,因为此时此刻那辆载满火药的马车已然在出发的路上。
孔捷可以死,但身为燕王妃亲妹的徐妙珍不能死。
凉国公势力再大,也仅仅只是一个国公。
并且但凡应天那边出招的是一些老家伙,那么甚至都不需他们动手,蓝玉之后的下场也不必多言。
徐妙珍不死,就算燕王找到了应天出手的证据,也不会有什么太多的动作。
但若徐妙珍死在燕王府门前,那么燕王定会不顾一切的撕破脸面,甚至以燕王的脾性,撕破脸面都是小事,若是死谏返京,参与谋划的所有人都要喝一壶!
要知道燕王一步一步走来,可以说除了他的几位兄长,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徐家。
燕王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何况徐家显赫的身份,与他更是亲上加亲。
徐达虽死,但徐家人还在,魏国公府还在,魏国公的功绩还在,徐达亲手打下的大明江山还在。
所以,徐妙珍的出现,不仅是保命符,更是惹不起。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就刚刚朱棣的反应来看,这两种解释孔捷更相信是后者。
“臣只是不明白,殿下为何要救臣。”
孔捷问出了他心中的疑问。
因为就算孔捷身死,但在燕王对于应天的把戏全部知晓的前提下,做些文章来削减后果,也是极为简单的事情。
又何顾让徐妙珍前来犯险?
孔捷知道,他心中正极力的回避着,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想法。
但他不想去揣测人性,所以问是最好的表述。
朱棣笑了笑,缓缓踱步走下了案台,来到了孔捷身边。
感受着自己手臂处传来的托举感,孔捷也是在朱棣的搀扶下站起了身。
二人四目相对,朱棣的眼中尽是欣赏之色。
但在孔捷眼中,只得看不透三个字。
“老和尚告诉我,说你在日后可堪大用。”
“对于人才,本王自然要多给几分机会。”
孔捷双手作揖,弯腰行礼道:“多谢燕王。”
朱棣重重的拍了拍孔捷的肩膀,引得孔捷有些吃痛,但只能忍着,只听朱棣在孔捷身边低吟道:
“两个问题,若是答得让本王满意。。。不对,你必须让本王满意。”
孔捷眉头一紧,表情也瞬间凝重起来:“殿下请讲。”
“皇储之位,你怎么看?”
孔捷不假思索,几乎是要脱口而出:自然是由陛下定夺。
转念一想,这不是在应天,这样的回答,也不会让朱棣满意。
孔捷转过身,对着身旁的朱棣沉声道:
“太子殿下健在,兄弟和睦。”
“太子殿下不在,各凭本事。”
“好一个各凭本事!”
朱棣大笑道:“你是个聪明人,此间话语,本王相信,你会咽到肚子里的吧?”
孔捷站直了身子,一脸疑惑的问道:
“殿下所言,臣不懂。”
“臣只是来迎接北行队伍的,其他的什么,臣不关心,也不知道。”
有趣,真是有趣。
朱棣哈哈大笑,脚下生风,快步走向门外,身后只留下了一句:
“今日午时,你想见的人会准时出现在丽正门前。”
“告诉我家老大,让他把他那两个弟弟也带着。”
孔捷望着朱棣离去的背影,淡淡道: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