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下册)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 3197字
- 2024-06-21 19:25:42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一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细目一 骨盆
◎要点一 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骼 包括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骶骨由5~6块骶椎合成;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每块髋骨又包括髂骨、坐骨及耻骨。
2.骨盆的关节 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
3.骨盆的韧带 有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标志。
◎要点二 骨盆的分界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和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
1.假骨盆 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又称大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但其某些径线的长短可作为了解真骨盆大小的参考。
2.真骨盆 真骨盆又称小骨盆,包括骨盆入口、骨盆腔和骨盆出口。骨盆腔前壁为耻骨联合、耻骨支,后壁为骶骨与尾骨,两侧壁为坐骨、坐骨棘、骶棘韧带。
◎要点三 骨盆的类型
1.女型 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最多见。
2.男型 亦称为漏斗型骨盆。最少见。
3.类人猿型 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
4.扁平型 骨盆浅。
细目二 内、外生殖器
◎要点一 外阴的范围和组成
外阴是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为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至会阴之间的区域。包括以下部分:
(一)阴阜
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该部皮肤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倒置的三角形。
(二)大阴唇
为两股内侧隆起的一对皮肤皱襞,前接阴阜,后连会阴。大阴唇外侧面为皮肤,有阴毛及色素沉着,内含皮脂腺和汗腺;内侧面湿润似黏膜。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未产妇女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经产妇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大阴唇萎缩,阴毛稀少。
(三)小阴唇
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两侧小阴唇前端融合,并分为前后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唇系带。
(四)阴蒂
位于两侧小阴唇顶端下方,可勃起。阴蒂的前端为阴蒂头,富含神经末梢,是性反应器官;中为阴蒂体;后为附着于耻骨支上的两个阴蒂脚。
(五)阴道前庭
指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此区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又称阴道前庭窝。菱形区内尚有以下结构:
1.前庭球 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前部与阴蒂相连,后部与前庭大腺相邻,表面被球海绵体肌覆盖。
2.前庭大腺 又称巴氏腺,位于阴道口的两侧,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若腺管口闭塞,易形成脓肿或囊肿。
3.尿道外口 位于阴蒂头后下方,其后壁有一对并列的腺体,称尿道旁腺。尿道旁腺开口小,容易有细菌潜伏。
4.阴道口和处女膜 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缘覆有一层较薄的黏膜皱襞称处女膜。膜中央有孔,孔的形状和大小因人而异,处女膜可因性交或剧烈运动而破裂,并受分娩影响,产后仅残留处女膜痕。
◎要点二 内生殖器及其功能
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
(一)阴道
为性交器官,也是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上端包绕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邻接,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盆腔最低部分的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阴道壁由黏膜、肌层和纤维组织膜构成。阴道壁有很多横纹皱襞及弹力纤维,有较大的伸展性;又富有静脉丛,局部受伤易出血或形成血肿。阴道黏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受性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变化。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
(二)子宫
1.位置形态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前方为膀胱,后方为直肠,呈倒置的梨形,为空腔器官,重50~7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子宫上部较宽,称宫体,其顶部称宫底,宫底两侧为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宫颈。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儿童期为1∶2,成人期为2∶1,老年期为1∶1。
宫腔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为子宫峡部,在非孕时长1cm左右,其上端为解剖学内口,下端为组织学内口。妊娠期子宫峡部逐渐伸展变长,于妊娠末期可达7~10cm,形成子宫下段,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宫颈内腔呈梭形,称宫颈管,成年妇女约长3cm,其下端为宫颈外口,连接阴道。宫颈以阴道为界,分为宫颈阴道上部和宫颈阴道部。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因分娩影响形成横裂而分为上下两唇。
2.组织结构 宫体和宫颈的组织结构不同。
(1)宫体 宫体壁由外向内分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肌层和子宫内膜层。
1)子宫内膜层: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其表面2/3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功能层,余下1/3即靠近肌层的内膜无变化称为基底层。
2)子宫肌层:由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组成,非孕时约厚0.8cm。可分为三层:外层纵形,内层环形,中层交叉排列。子宫收缩时压迫血管可止血。
3)子宫浆膜层:为覆盖于宫体底部及前后面的脏层腹膜。在子宫前面近峡部处,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在子宫后方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又称道格拉斯陷凹。
(2)宫颈 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宫颈管黏膜上皮细胞为高柱状,内有腺体分泌碱性黏液,形成黏液栓,将其与外界隔开,黏液栓成分及性状受性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变化。宫颈阴道部为鳞状上皮覆盖,表面光滑。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3.子宫韧带 有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和宫骶韧带4对韧带,其作用是与骨盆底肌及筋膜共同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
(三)输卵管
输卵管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状器官,内侧与宫角相连,外端游离,长8~14cm。可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4部分。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卵由输卵管向宫腔运行。输卵管伞部有“拾卵”作用。
输卵管壁由浆膜层、平滑肌层和黏膜层组成。平滑肌收缩时,能引起输卵管由远端向近端的蠕动,以协助受精卵向宫腔运行。黏膜层上皮细胞分为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楔状细胞及未分化细胞四种。纤毛细胞的纤毛自外端向子宫方向摆动,有利于卵子的运送;无纤毛细胞有分泌作用;楔状细胞可能为无纤毛细胞的前身,二者随月经周期变化;未分化细胞为上皮的储备细胞。
(四)卵巢
1.位置和形态 卵巢为一对性腺,呈扁椭圆形,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与盆壁相连,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卵巢前缘中部有卵巢门,卵巢血管与神经由此出入。成年妇女卵巢大小4cm×3cm×1cm左右,重5~6g,呈灰白色,绝经后萎缩变硬。
2.组织结构 卵巢表面无腹膜,由单层立方上皮覆盖称生发上皮,其内有一层纤维组织,称卵巢白膜。再向内为卵巢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外层为皮质,是卵巢的主体,由各级发育卵泡、黄体和它们退化形成的残余结构及间质组织组成。髓质由疏松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少量与卵巢悬韧带相连续的平滑肌纤维组成。
◎要点三 中医对女性生殖器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将外阴称之为阴户,又名四边、产户;将阴毛称为毛际;将阴道口和处女膜称为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中医认为,阴户、玉门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出入口。
阴道又称子肠、产道,宫颈外口被称为子门、子户。中医认为,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是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子宫又称为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血室。中医认为,子宫具有主行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子宫形态中空及在月经期、分娩期“泻而不藏”似腑,在两次月经之间及妊娠期“藏而不泻”似脏,即子宫亦藏亦泻,藏泻有时,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又无表里相配,故称为“奇恒之府”。
细目三 邻近器官
◎要点 女性生殖器的邻近器官
女性生殖器的邻近器官主要有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