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是指在中医药发展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北京特色的医药文化资源。其中以宫廷为中心的太医院与御药房,及其产生的御医与配方文化,以及供奉御药的老字号药行文化,还有民国时期的国医学院及京城四大名医等在全国都是宝贵的医药资源,这些医药文化资源共同形成了北京特有的燕京医学体系。

为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要求,切实发挥中医药文化助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作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于2019年正式发布《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域范围内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工作,本项目受2020年度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专题项目——明代御医所著医学文献传承考略、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949年以前燕京地区中医医籍考略、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传承类)培养专项——1949年以前燕京地区中医医学人物考略、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燕京地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脉络研究四个项目支持,旨在挖掘明代御医群体传承发展特色与规律。

上起先秦,下至明清,都有专为皇家服务的医师群体。由于服务对象为皇亲贵族和王公大臣这一类特殊的人群,御医群体成为我国古代医者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往往医术高超,是众多医家中的佼佼者。而在历朝历代中,明代尤为瞩目。为满足皇家的卫生保健需要和加强医事管理,明代在北京、南京两地都设立了太医院,形成了以太医院为核心的医药管理体系,拥有庞大的医疗保障队伍。此外,印刷术的繁荣,也为医家著书立说创造了条件,御医所著的医学文献是我们传承发展中医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借助《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大辞典》《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工具书,考察明代御医人物及其所著医学文献的存佚、类别等情况,经初步统计得知,明代御医群体当中有九十七位医家所著医学文献二百一十六种(见表1),存世九十六种,未见流传一百二十种(见表2)。

本书进一步对明代御医所著医学文献的内容进行梳理研究,在梳理过程中,部分未被2007年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常用目录书载入的文献亦被发现。现依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对中医文献的分类方法,将存世的明代御医所著医学文献分为医经文献、基础理论文献、伤寒金匮文献、本草文献、方书文献、诊法文献、针灸推拿文献、医案医话医论文献、医史文献、综合性著作、临证各科文献、养生文献十二类,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配以部分古籍书影,成书年代主要参考2007年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向读者介绍九十二种整理的明代御医医学文献的内容,适合中医初学者、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等阅读。

表1 明代御医著作概况(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2 未见流传的明代御医所著医学文献表
(首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次按著作拼音字母排序)

续表

续表

续表

本书编委会

2022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