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荏苒,转眼已经进入腊月,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整个兴化治下除了一些必要的工地还在开工,其他大部分室外的工地都已停工。
喧嚣了小半年的通州却没有因为停工而冷清,街面摆摊做小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在街上采买逛街的人也越来越多。
负责管理街道的巡警划出专门地方给这些摆摊的百姓,只允许他们在指定的地方摆摊,官府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只是要求每日收摊要把自己所摆摊的位置收拾干净,如若乱丢垃圾,将面临高额的罚款。
有官员就摊贩是否收费这件事询问过马喆的态度,马喆的态度是坚决的,坚决不能收费,因为流动摆摊每日并不固定,收费人员收费就有可能随意乱收费。
与其因为收一点儿管理费,让百姓与官府矛盾重重,还不如不收费。
税务司认为这样做对租店面开铺子的百姓不公平,他们不但要承担房租的成本,还要承担官府的各种赋税,若是卖同样的商品,如何能竞争的过这些没有这些成本的摆摊百姓。
马喆对于税务司官员提出的这个问题做出了非常正式的书面回答。
不管对小摊贩是否征税,都无法改变店铺的成本比小摊贩成本高的事实。
毕竟小摊贩没有房租成本,小贩与店铺本就不该放在一起竞争,店铺老板的资本要比小贩多的多,不应该将精力放在与小贩争夺蝇头小利。
店铺更应该做的是打造品牌,打造百年老店,让天下人说到某一个招牌立刻就能得到信任。
因此店铺更应该看重的是质量和信誉,而不是价格,随着国家的发展,百姓手里的余钱会越来越多。
当百姓手里有钱了,他们愿意追求更好的生活,打个比方穿短衣的力工为了省钱,只愿意花几文钱站在角店的柜台前喝一碗浊酒,而穿长衫的体面人更愿意坐在正店的酒桌上小酌慢饮。
生活水平不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同,做为执政者我们要考虑公平,更要考虑差异化,若是一刀切的公平竞争,一些弱势的百姓很快就会重新过回之前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
毕竟竞争是血淋淋的,从资本诞生的那一刻起,每一个毛孔都透着鲜血。
我们这些执政者必须在竞争的基础上,给弱势群体提供一个能够活下去的空间,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百姓有一条通过努力就能好好活下去的路。
毕竟这个世界肉食者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庸碌的百姓,我们不能指望那一少部分的肉食者支撑起这个天下。
马喆的公开表态赢得了兴化上下一片赞誉,兴化官员队伍与大明的官员队伍有本质的不同。
大明的官员基本都是读书人出身,属于自成体系,与皇帝是合作关系,你坐天下,我帮你守天下,我们一起分食天下。
这就是读书人要优待的底层逻辑,我帮你守天下了,你凭什么不给我好处,不给好处我凭什么给你当官。
而兴化的官员队伍基本都是马喆一手培养起来的,马喆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上司,是效忠的对象,更是他们的领袖,是他们的引路人。
他们对马喆除了对上司的敬畏之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认同和崇拜。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兴化官员大多来自底层,从小都吃过不少苦,能够与普通百姓产生共鸣,绝对说不出‘君与士大夫共天下,而非百姓’这种话。
有了马喆的公开支持,兴化官府专门在通州城东门外开辟了一块地方,建了一座可以摆摊的市集。
同时还在市集四周建了一圈儿的二层商铺,这些商铺现在还没有建成,将来建成之后,这里将会成为通州又一个闹市区。
一个市集的建立需要配备市集的管理者、市集卫生的维护者、社会治安的保护者,这些都是运营成本。
这个运营成本不能从小贩手里收取,就要从其他方面拨款贴补。
对于兴化来说,每一年的财政预算在年初就已经规划好,各个部门谁都不愿意从自己的碗里割肉出来。
最后还是马喆大手一挥,从兴化银行贷款做为集市的启动资本。
这笔钱包括集市的采买地皮,四周的商铺建设,以及在盈利之前的运营成本,都包含在内。
兴化上下并不看好这个集市的前景,不过主公想要惠民那就由着主公去吧,大不了明年的财政预算将这集市的运营成本核算进去。
相比于兴化上下对集市盈利前景的不看好,马喆却知道集市将来一定是一个盈利的爆款项目。
不是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是任何时代都是流量为王,百姓摆摊不收取费用,这就是吸引流量最大的噱头。
这些小摊贩才能收到多少税,还会因为征税逃税的摩擦造成官府与百姓的摩擦,得不偿失。
马喆真正看到的是集市四周商铺带来的利润,以集市未来超高的人流量,必然会带火集市周边的商铺,这些商铺将来必然是一铺难求。
光是商铺的租金收入就足以让集市赚的盆满钵满,更别说还有商铺给官府带来的税收。
为了管理好集市,让进入集市摆摊的百姓,从一开始就要明白集市是一个有规矩的地方。
因此一些规矩制定的非常严格,比如每一个摊位的长度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个摊贩不管旁边有没有人都不许多占。
每天摊贩的数量达到集市的最高数量,便不再允许摊贩进入集市摆摊。
对于卫生的要求也是非常苛刻,每一个摊位收摊之后,必须要保证摊位干净整洁,不能影响其他小贩再次摆摊。
刚开始还有一些百姓不服气,觉得官府欺压百姓,连百姓摆摊做个小买卖都盘剥。
巡警也不跟他们争辩,第二天就把不服气的百姓的摊位安排到垃圾堆旁边,让他整日与垃圾为伍。
这些垃圾是巡警请环卫工特意倾倒过来的,挨着垃圾的小贩发现逛街的百姓都绕着他们的摊位走,毕竟只要生活过得去,谁愿意与脏臭的垃圾为伍。
接连几次的整顿,再加上罚款的惩罚,百姓逐渐养成了收摊打扫卫生的习惯,集市的卫生始终都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