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兴化相邻的大明地方官与士绅怨声载道,纷纷向朝廷上疏,抱怨百姓流失严重,大片的土地撂荒,照这样下去辖区将会十室九空,朝廷的赋税更是无从谈起。
朱棣在签订协议的时候,不是没想过大明百姓会选择迁徙到兴化控制的范围谋生,数量应该不会很多,百姓重土安迁,不是活不下去,谁又愿意背井离乡。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老百姓竟然成群结队地离开故土,向着兴化控制的地方迁徙,甚至不惜与前来阻拦的士绅官吏发生冲突。
每一次在百姓落于下风的时候,兴化官员就会出现,大声斥责大明地方官吏不遵守协议,是无耻小人。
朱棣刚刚登基,朝廷上下一片纷乱,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心思应付地方上的一点儿小事,大明地方官在对上强势的兴化官员,只能忍气吞声眼瞅着一队队的百姓越过边界,进入兴化势力之内。
马喆收到郑和来访的消息时,正与宋时明商议在南洋开辟新的殖民据点,将白衣大食的势力赶出南洋,南洋这块破碎的群岛之地,必须掌握在华夏手中。
如今的南洋白衣大食的渗透已经非常深入,不少土王已经开始接受了白衣大食的信仰,开始在南洋这块土地上兴建绿顶寺庙。
郑和被请进通州知州衙门,宋时明将他请进会议室,就看见马喆正在对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地图沉思。郑和偷眼瞄了一眼那副地图,很明显这幅地图并不是大明地图。
马喆抬眼看到郑和进来,笑着将他喊到地图跟前,指着地图对郑和说道:“这是一幅南洋全貌地图,郑公公觉得这南洋如何?”
郑和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开口问道:“这片土地有多大?上面有多少人口?当地百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谋生?”
“这片土地大概有大明关内一半大小,陆地上的土著大多都是以种植、采集谋生,生产方式非常落后,肯定不能与大明百姓相比。不过这片土地终年夏日,土地只要开垦出来,就能保证一年三熟。
况且这片土地上还有数不清的矿产资源,金银铜铁锡每一样都有,唯一的缺点就是蚊虫太厉害,瘴疠严重。想要开发这里需要克服蚊虫叮咬带来的疟疾疾病,因此短时期内我们的计划是控制一些战略要点,保证这块土地不被其他势力占据。
等到我们能够战胜疟疾这种疾病的困扰之后,再对这里进行整体的开发利用,郑公公想一想大明有了这片备用土地,不管将来人口增加多少,都能将过剩的人口迁徙到南洋。
这一块天赐之地,当地土著如同闹市持金的孩童,早晚都会被其他势力占据,我们不取必然会有其他人来取。天与不取必受其乱,我们控制了这片区域,就在我华夏外围形成了一道屏障,至少能够确保我华夏五百年安危。”
说着马喆又换了一张整个大明,包括外围势力的地图,用木杆指着地图从北面的库页岛一直画到南洋的暹罗湾。在地图上形成一个大大的弧形。
马喆指着地图道:“未来的天下必然会形成以贸易为主的天下格局,谁掌握了天下的交通要道,谁就掌握了天下贸易的命脉。
假如有一天这一个弧形的地盘全部被一个与我华夏敌对的势力占据,对我华夏形成半包围之势。我大明的商船无论要去哪里,都必须经过敌对势力控制的区域。
让不让我们对外贸易,全凭人家的心情,心情好就放我们的商船过去,心情不好就将我们的商船扣留。到那个时候,我华夏即使再努力发展,有限的区域也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想要天下安稳,就只能以自残的方式控制自己的人口增长。
不然过剩的人口一定会拉爆华夏的经济,每三百年左右就会来一次天下大乱,以削减过剩的人口。我华夏也只能在近海晃悠,做一个有海无防的二流国家。”
郑和发现马喆对他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感,似乎总在引导他进入水师,做一个水师将领。他不明白马喆为何要跟他讲这些,自己压根就不懂水战,更不懂驾船。
不过郑和也算听明白了,马喆想要表达的是大明必须向外开疆拓土,似乎大明若是不扩张,就会亡国灭种一般。
“马先生,您说的这些咱家必会禀报给皇帝陛下,咱家此次奉命前来是受皇帝之命邀请马先生在镇江相会,不知马先生是否赏脸与我大明皇帝陛下在镇江相会。”
马喆笑着点头道:“长者相约,晚辈怎能不去赴会,还请郑公公回去转告永乐皇帝陛下,就说马某定会欣然赴约。”
郑和听到马喆满口答应,也是满脸笑容地说道:“既然马先生同意会面,那就定在下个月初九如何?”
马喆点头应下,郑和在通州停留一晚,翌日一早便登船返回京城。一回到京城,郑和立刻进宫向朱棣禀报了与马喆见面的结果。
同时将马喆跟他说的一番话几乎一字不差的讲给了朱棣听,朱棣捋着胡子认真听完这些话,蹙起眉头道:“马喆为何总是希望我华夏生民向海外谋生?”
“内臣不知,陛下不妨见到马喆的时候亲口问一问他,内臣总觉得马喆有一种危机感,他似乎是知道大明未来有一道越不过的劫难。
不过马喆有句话说的内臣觉得很有道理,那就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南洋那块地方我们现在用不上,不代表以后用不上。
现在占下的土地,都是未来子孙的财富,开疆拓土也是陛下文治武功的一部分。”
“你说的有些道理,既然马喆能够推演财税兴衰,那也一定能推演国运,下次见面朕一定要让马喆为朕推演一下大明的国运。
至于南洋我大明是不是直接管辖,还要看将来的收益是多少,若是每年不但没有收益,还要每年补贴银钱,不占也罢。”
这话郑和可不敢接,大明的国运岂是谁都能知道的,哪个人当了皇帝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千秋万代,然而事实上哪有不灭的王朝,想要千秋万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