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英雄少年

一 生于济南四风闸

“正彩铃坠盖,玉燕投怀,梦符佳月。五百年间,诞中兴人杰。”[1]

辛弃疾,字幼安,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1140)的五月十一日,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辛弃疾出生时,上距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1127)已有十三年。

罗愿曾在一首诗里历数辛弃疾的先世多出名贤:“辛氏世多贤,一姓古所夸。太史善箴阙,伊川知辞华。谁欤立军门,杖节来要遮。亦有救折槛,叩头当殿衙。英风杂文武,公独可肩差。”[2]所举辛氏的历代名人即周辛甲、汉辛庆忌、魏辛毗,而据辛弃疾手辑《济南辛氏宗图》[3],济南辛氏正以辛甲为始祖,而辛庆忌、辛毗皆为辛甲之后。

《济南辛氏宗图》记载,生于北宋真宗景德间(1004—1007)的辛惟叶,为隋司隶大夫辛公义之子辛亮的十八世孙,自甘肃狄道始迁济南,官大理评事(北宋前期的“本官阶”,相当于后来的八品承事郎,京官官阶),是为济南辛氏始祖。五传而至辛弃疾。二世辛师古,官儒林郎,当已在北宋神宗元丰改官制之后[4]。三世辛寂,为滨州司理参军[5],生子辛赞,是为辛弃疾祖父,影响辛弃疾一生的人物。

辛弃疾《美芹十论》的奏进札子中说:“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6]从《济南辛氏宗图》所载的《世系表》上看,济南辛氏虽无显赫仕历,但都守土为官,真正担任“阃寄”之责的是辛赞,但辛赞出仕为官,应该在宋、金议和之后的女真占领区。

辛赞的年龄如果长辛弃疾五十岁,则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到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1127),已38岁。他在北宋很可能中过进士或担任过官职。《世系表》记载:“赞公,朝散大夫,陇西郡开国男,亳州谯县令,知开封府,赠朝请大夫。室崔氏夫人。”而《美芹十论》的奏进札子则说:“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7]山东之地,自金占领以后,先后受挞懒和伪齐统治,宋金于绍兴十一年(1141)签订和议后,南宋正式承认金对中原的统治。辛赞未任伪齐官吏,这从奏进札子说“被污虏官”可知,却出仕金朝,并且一直做到金朝南京开封府的知府这一高官。

辛弃疾的父亲辛文郁,《菱湖辛氏族谱》的《世系表》,即《陇西派下支分济南之图》,仅谓“赠中散大夫”。所谓赠官,大概是辛文郁未及在金为官即已去世,而金朝官阶中也没有中散大夫,知为辛弃疾南渡以后所赠。辛弃疾的诗词文从未涉及其父,他从儿时起就跟随其祖父宦游各地。辛弃疾母孙氏[8],生前即受封为令人,则表明她已随辛弃疾南归,且老寿以终。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八百多年了。时变世移,多少旧迹早已无存。辛弃疾出生于济南何地,也已无记载可考。然而到了清康熙间,有一位山东德州籍的诗人田雯,却写了一首《四风闸访辛稼轩旧居》诗:

药栏围竹屿,石泉逗山脚。风流不可攀,谁结一丘壑?斜阳甸柳庄,长歌自深酌。[9]

石泉、一丘一壑、长歌深酌,都是《稼轩词》中所涉及的江南铅山瓢泉情景。用以比四风闸佳胜,颇能使人生发联想。但是,何以知四风闸即辛弃疾的故居,田雯及其著作却没有再做回答。如果这一记载可信,则辛弃疾的故居应当就在济南府东北的小清河上。据乾隆《历城县志》卷七载,历城东北十五里有华不注山,小清河流经其下。山之东依次为柳林闸、王家闸、坝子屯、船柳渡、四风闸。而四风闸所在的甸柳庄又名边柳庄,属南保泉里。这些地名是否就是宋、金时代的地名,无可考证。《历城县志》对此虽颇致其疑,却未深考。若田雯所记无误,一代历史名人、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或许就应生于斯而长于斯。

《稼轩词》中,有一首写临安(今浙江杭州)灵隐寺冷泉亭的《满江红》词,下片云:

山水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10]

另一首《瑞鹤仙·赋梅》也说: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11]

都是由冷泉亭及江南胜景引发的对济南故居的忆念,所以才有了“今为客”和“家山何在”的感慨。可知其故居之地,园林临水,景物之美,亦颇多佳胜,使中年以后的辛弃疾由家及国,无时可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