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亡汉兴: 从秦制的困局到汉制的超越
- 于朝阳
- 6字
- 2024-06-06 18:19:41
四、路线之争
01 第一次路线之争
从秦王嬴政二十九岁灭韩开始,直到三十八岁灭齐,完成华夏版图统一,从开启兼并战争与创立帝国制度,中间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间,秦王嬴政专注于军事战略,并未把统一后的秦制改革方案放在台面上讨论。在秦王嬴政亲政之前,秦相吕不韦曾经借颁布《吕氏春秋》,提出了“兴义兵”“众封建”的统一方式。秦始皇扳倒吕不韦后,采纳了“兴义兵”“以战止战”的军事统一思想,但在“众封建”这一项上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尽管秦王嬴政在虚封列侯上早就迈进一步,但对统一后在诸侯层面上会不会大行分封,态度并不明朗。秦王嬴政知道,这是牵涉利益面甚广的大动作。他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即在战争期间先不争论,事后再说。整整十年时间,秦王嬴政始终按捺住这个随着统一步伐迈进愈发急迫的国体方向之确立。
统一之后,嬴政才上皇帝尊号,称“始皇帝”。他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改正朔、易服色、以水为德、除谥法、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铁器兵器销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徙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在这些统一后的政策基调确立后,贯穿了秦朝十五年,堪称秦朝崩塌导火索之一的集权与分封路线之争也随即出现了。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完成统一时,秦朝朝堂上的第一次路线之争开始了。丞相王绾主张在燕国、齐国、楚国这样距离秦朝京畿关中地区较远的地方实行分封制,分封皇子为诸侯王。但廷尉李斯认为,周朝就分封了很多同姓子弟,时间久了,血缘疏远了,照样会互相攻伐。他主张整个天下都应该设置以职业官僚为地方首长的郡县,由朝廷垂直管理,不再分封诸侯。这次,秦始皇明确地站在了李斯这边。
秦朝在新拓领土上推广的政策和故秦国本土的政策是有一定差别的。这些秦国的新拓领土被称作新地,新地的立法与故秦地不完全相同。考虑到新领土对秦制的适应能力,秦朝给出了一定的缓冲期和适应期,秉持分步原则,加速推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秦始皇心中或有一定的隐忧。作为一个开创时代的政治家,他敏感地意识到,新领土到底要实行怎样的制度,要分封自治还是要中央集权,这是一个绝对不容小觑的政治命题,甚或是政治炸弹。
秦朝统一之初,海内化一,但凡时人能够知晓的天下范围,基本上都属于秦政权统辖范围了。这个时候,是将秦国一国的集权政治制度扩大到天下的每个角落,强制各国移风易俗,还是以秦国为宗主国,对较远的关东地区实行分封制下的封藩性质统治,成了朝堂上最激烈的辩论政题。一派以当时的丞相王绾为主,主张封建制度。一派以当时的廷尉李斯为主,主张集权制度。
处在秦朝这个纸张还没有被发明的时期,文字档案的记录成本和储藏成本非常高,所以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朝堂争论,都是高度凝练的关于朝堂大辩论的记载。史书惜字如金、高度概括之背后,这次廷议其实蕴含着重大且显著的路线之争。其实想想就能明白,该如何为第一次统一的天下确立国体,这种级别的政治议题,如果不引发朝堂大规模的路线争论,反而显得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