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这一天,皇室遭遇了巨大的悲恸,太子朱标不幸离世,被封谥号为“懿文太子”,并安葬于庄严的明东陵。
一场倾盆大雨过后,天空终于放晴,春日的阳光洒满大地,温暖而柔和。
然而,这阳光却难以驱散天地间弥漫的哀愁,大地上行进的是一支沉重的送葬队伍,哭声此起彼伏,车马两旁尽是身着素服的臣子,他们痛不欲生,泪如雨下。
巨大的棺椁由身着白衣的侍卫们小心翼翼地扛着,这沉重的负担象征着太子朱标离世的悲痛。
朱元璋颁布旨意,命令所有文武官员在送葬时皆需徒步,不得骑马或乘坐轿子。
在送葬的队伍中,朱允炆紧紧搀扶着吕氏,而朱允熥则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孩,默默地跟在灵柩的旁边。
沿途的路边,几个幼小的孩童不时地哭泣着,有些甚至跌倒在地。
男孩们还算坚强,但那两个年幼的女孩,她们的小手和小脸上都布满了尘土,泪水将尘土冲刷出一道道痕迹
。“来,三哥来抱你们!”
朱允熥温柔地蹲下身子,将两个妹妹紧紧抱在怀中,然后慢慢地继续前行。
朱允熥这具身躯稍显孱弱,他怀抱两个丫头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步履稍显不稳。
然而,他仍旧坚定地紧抱着妹妹,稳稳地踏着每一个步伐。
这一情景,让送葬的百官目睹,皆赞不绝口。
兄长如同父亲般关爱着幼妹,他身体力行,此举堪称典范。
众人纷纷赞叹:“太子爷啊!三爷已经成长起来了!”
在送葬的行列里,武将群中包括蓝玉和常氏兄弟等人,目睹此景,他们的眼中也闪烁着泪光。
蓝玉环顾四周,只见都是自己这些来自淮西的勇猛之士,他低声叹道:
“唉,你们有没有想过,皇上封三爷为吴王,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
东莞伯何荣转动着眼珠,回答道:
“我们这些粗人哪里能想得那么深远!封王不是好事吗?何况还是吴王!要知道,咱们皇上之前也是吴王啊!”
蓝玉听后勃然大怒,摇头道:“跟你们这些人,就是难以进行深入的讨论!”
随后,他又扫视了左右众人,
“算了,不说也罢。请詹徽大人过来,俺有话请教!”
詹徽,身为大明的吏部尚书,承载了明朝政治的重要职责。
在朱元璋晚年,他毅然废除了历史悠久的丞相制度,转而构建了六部体制,使得六部大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这一变革显著增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的稳固。
大明帝国虽建立不久,仅有二十余年历史,且统一天下的时间更为短暂,然而其文臣武将的界限并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般清晰。
这些高官显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深厚联系。
因此,当蓝玉邀请詹徽前来时,他毫不迟疑地应允,即刻动身前往。
蓝玉靠近了些,轻声细语地对詹徽说:“老詹,你学识渊博,字也认得多,能否帮我们分析一下,皇上赐予三爷这‘吴王’的封号,背后有何深意?”
詹徽环顾四周,缓缓开口:“吴,这个封号,与万岁登基之前有着不解之缘。”
蓝玉听后,略显不满地皱起眉头,“别绕弯子了,你这位学者就是这么爱绕来绕去的吗?
”詹徽闻言,并未动怒,他深知两人关系匪浅,且是姻亲关系,于是继续道:“这话在此地,或许已算是最为直白的了。”
接下来他陈述道:“在我看来,皇位的继承,似乎更倾向于皇孙。”
“那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景川侯曹震应声道,
“吴王毕竟是太子的直系儿子,理应继承大统。”
随后,詹徽却摇了摇头,
“但皇孙并不一定是嫡孙,侯爷可曾听闻,昨日皇上还册封了二爷为淮王?”
此言一出,众人皆有些惊愕,因为“淮”正是他们的故土,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都是淮地的子民。
一个是皇帝登基前所使用的国家称号,另一个则是大明皇族源头的封爵。
对于这两者的区别,确实让人难以轻易界定。
然而,东莞伯何荣却显得毫不在意,他以一种近乎粗鲁的口吻说道:“我管不了那么多,我只认吴王,即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改变不了我的决定!”
他咧嘴一笑,显得颇为嚣张。他继续强调:“三爷是太子的嫡子,他的母亲还是常大将军的女儿,我就认他!”
周围的人们纷纷表示赞同,但蓝玉却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你对此如此笃定,那个位置会由皇孙继承吗?“
蓝玉在詹徽耳畔低语,
“尽管太子已逝,但众多王侯正值壮年,实力强劲...“
说到此处,蓝玉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英伟不凡的形象。
那便是燕王,朱棣。
他驻扎在北平,为大明守护边疆。从军事的角度和才能上考量,蓝玉对燕王赞誉有加。
朱棣多次深入漠北,令蒙古人闻风丧胆。“
然而,从私人情感及多元视角出发,蓝玉对燕王的戒心可谓深厚。
往昔岁月,他受皇帝钦点担任大将军,领军征讨漠北蒙古。
大明开国的武将们,有的已离世,有的已老去,蓝玉已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凭借着卓越的战功以及大将军的身份,蓝玉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无法调动燕王麾下的兵马。
那些精锐之士,只忠诚于他们的领袖——燕王。
当时的太子朱标还在世时,蓝玉多次以书信的形式向太子警示,称燕王有非分之想。
然而,太子以仁慈宽厚著称,对兄弟间的情谊极为包容,因此并未将这些话放在心上。
其实,并非太子未听进去,而是在太子在世时,燕王即便有非分之想,也必须深藏不露,因为他深知自己无法撼动太子稳固的地位。
然而,现如今太子已经离世,若是皇位真的落在皇孙肩上,待陛下驾崩之后,恐怕将会引发一场腥风血雨!
当这幅景象映入眼帘,那上面的文字如同活了一般:
“呵呵!”
蓝玉在内心冷笑连连,他暗自思忖。
“我不惧你有反叛之心,只怕你按兵不动!倘若那至高无上的位置真的归于三爷,你燕王胆敢作乱,我必定与你清算所有的旧账新账!”
“然而,若那位置并非属于三爷又将如何?”
蓝玉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疑虑之中。他深知,万事皆有可能,他无法完全掌控。
三爷尚且年幼,平时也并无君主之威,若万岁爷对他并无青睐?
这其中的变数,让蓝玉难以预料。
在蓝玉坚韧的面容上,悄然浮现一抹孤寂与寂寥。
他蓝玉能有今日的成就,实则得益于两位重要人物。
首要的是他的姐夫,也就是朱允熥的外祖父,那位名震四方的常遇春。
倘若不是常遇春在皇帝面前极力推崇,蓝玉或许仍旧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士卒。
其次,便是太子殿下,蓝玉的性格有时显得较为刚愎与霸道,若非太子因亲情而处处维护,他恐怕早已遭遇不测。
更为难得的是,开国之后,太子更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多次在皇帝面前为他争取更高的官职与荣誉。
尽管我蓝玉乃一介武夫,但我深知何为忠诚与义气!
皇位传承之重任,唯有三爷方能担当。
倘若非三爷登基,我纵使舍命,也要力挺三爷,使他荣登大宝!
如此,我方能无愧于我的姐夫,无愧于我的侄女,更无愧于太子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