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文明:数字技术革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闫立金
- 6511字
- 2024-05-11 17:27:38
第一节 人类价值元点
元价值是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具有规范性及本原性。元价值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期演进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共通性的基本价值取向。不同文化表达和实践这些基本价值的方式可能不同。元价值在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可以作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及在各种跨国问题上作为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的基础。
那么,人类社会的元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约公元前600年至约公元前500年,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之原”,古希腊哲学以此为起源。在对哲学的思考与探索中,古希腊人开始摆脱神创论的束缚,打开了理性思考世界的大门。不过,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的思想趋向“自然哲学”,关注的是世界的起源、万物的构成,比较著名的有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以及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正是这些关于自然哲学的思想引发了后世哲学家们对人本身的理解。
约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类是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且具有自己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念。他认为,真理取决于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本质。换言之,人类的主观意识和思维方式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从而塑造了他们对真理的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价,并为后来的哲学思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例如,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借鉴了普罗泰戈拉的思想,并将人类的主体性和意识的重要性置于哲学思考的中心。这一思想成为之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个人权利和多元文化等方面的理论基石。古希腊雅典城邦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政体之一,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有投票权,党派自由,可以参加大会的讨论和表决,可以提出新的法案、修改已有的法律、审判法律等。虽然古希腊民主制度存在一定缺陷,比如它只适用于成年男性公民,而妇女、奴隶和外邦人等群体都不包括在其中。尽管如此,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仍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实践,它强调了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权利平等的原则,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先驱。
赫赫有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都来自古希腊,他们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和人道精神。古希腊文明在艺术和文化上,以人类为中心,描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强调自然、和谐、美、理性等,这在古典艺术和建筑上体现得很深刻。包括全球极具盛名、被广泛认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源于古希腊,它强调的健康、友谊、公正和荣誉等价值观,也是人类的普遍追求。如今,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交流和团结提供了可信的价值纽带。
“在生活给人们所提供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各种主要能力,使生活臻善臻美。”这是古老的希腊给幸福下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制度应该致力于使公民得到自我实现和幸福,政府应当通过营造自由、平等、正义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充分发挥各种主要能力,实现生活臻善臻美。这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人类对自我实现和生命价值的重要认识。
东方对人类自身的认知及对人类道德伦理的研究,比西方早了至少一个世纪。东方的哲学思想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元价值的追求。2500多年前,孔子开创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和礼仪道德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社会秩序、教育和自然界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思路和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君子以人为本”,是关于个体、社会和政治的整体哲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以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被赋予尊严和价值,人类应该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独特之处,个人特点应该得到重视。鼓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现代才提出来的口号,孔子曾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教育涵盖礼、乐、射、御、书、数,不断地培养人的品格、智慧和技能,可以说是最早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之一,鼓励人们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儒家思想认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个体层面,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儒家经典中,有很多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
普遍性、持久性和共通性是元价值的特性,它与相对价值不同,相对价值是指事物在特定情境或条件下的价值。元价值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行为和决策的道德性,被用于许多国际法和条约的制定中,以保障人类基本权利和诉求的公正性和合法性,这也是维持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元价值是价值文明哲学的起点,也是人类文明追求的终点。
价值存在是对元价值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只有置身于人类现实生活中,才能获得对元价值的科学诠释。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普遍性、开放性对应了价值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面对复杂的现实局势,人类文明的核心表现需要借助标准的价值尺度。
价值存在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普遍且必然存在着的。价值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论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里的“现实生活过程”,首先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过程,同时还包括受物质生产制约并反过来制约物质生产的其他过程,如现实的人的生命过程、生活过程和人本身的再生产过程,以及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过程,等等。它们共同体现人的活动的本性——客观社会性。而价值关系,是贯穿在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等各种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并不是与它们分离的单独形式。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方式之一的普遍价值关系,价值存在的关系性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客观性,即价值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些物质存在之间的客观关系。这些关系首要的和直接的表现是客体对于主体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如需求、能力、权益、利益的实现,实现的过程是同一定的社会物质过程相联系的。第二,社会历史性,即价值关系总是作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具体的社会关系而存在的,它任何时候也不游离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条件之外。价值关系的表现及其实现过程,随着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而改变着,同时它也反过来体现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第三,人的主体能动性与自然历史过程的统一。人们的社会存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消极的、静止的存在,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活动的过程。“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人们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存在的这一本质。
价值存在的范围和意义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关系性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哲学领域,价值存在可能指的是物体或概念本身的存在价值,或者是人们基于这些物体或概念的评价所产生的价值观念。例如,有哲学家认为,道德价值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和意图中,而不是存在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中。
在心理学领域,价值存在通常指的是个人的内在信念、意义和目的,即他们的生活意义和崇高目标。这些价值观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也可以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的决策。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个人的价值观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文化、个人经验、家庭教育等都是塑造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此外,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可能会不断变化和调整,与此同时,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也会逐渐趋于稳定。
在社会学领域,价值存在通常是指在特定文化或社会群体中普遍被接受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态度和思考方式,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例如,权力、名声、金钱、荣誉等无形的价值观在某些文化和国家中可能比基本的生活安全更为重要,进而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行为和决策。另外,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促进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在商业领域,价值存在通常与利润等经济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商业组织和企业必须考虑到投资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率等因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但是,除了利润目标,商业组织还需要考虑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在产品购买方面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商业组织和企业需要不断地调整其策略和市场营销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人们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价值存在的领域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文化和历史、认知和情感等,无论在哪个领域,价值都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共同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价值的本质,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持久发展。
价值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价值是人与世界关系、主客体关系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人的实践和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如同实践范畴具有世界观的意义一样,价值范畴也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换言之,这些事物、事件、关系和规律,一方面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个要素、一个部分、一个环节,作为具体的“存在者”而存在着;另一方面,它们又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环境、对象、条件而存在着。
人,是人民,既是一个总体的范畴,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总体的范畴,它是包含着无数个人的集合概念,是无数个人的总和;作为历史的范畴,它体现了人在时间上的发展和延续。人民是人类的“健康肌体”,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类,人类利益也就是现实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说从个人主体的层面对价值的考察属于微观研究的话,那么从人民主体的层面对价值的考察则属于宏观研究,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揭示价值现象的本质和演化的规律。价值文明的研究主体“人民”,既是个体,更是全人类。
“价值”这一哲学概念,主要表达了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关系,就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人”的意义。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然要求自然界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而自然界是不会主动满足人类的需求的,人类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这种满足。不难想象,这种关系是自人类产生就在人类与外界自然物之间存在着的。在外界自然物对于人的意义方面,价值问题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价值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基本关系,人类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人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必须对自然界本身及其规律有所了解。于是,满足主体需求的意识同把握客体现实的意识,就同时成为人类意识中的两个基本方面。恩格斯曾这样描写人类意识的形成:“随着手的发展,头脑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首先产生了对个别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在处境较好的民族中间,则由此产生了对制约着这些条件的自然规律的理解。”[2]按照这个说法,在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关于实际效益(属于价值问题)的意识与关于客观条件和自然规律(属于知识、真理问题)的意识,是不可分割的两项内容。事实正是如此。
价值存在是一种现实性存在。“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导向,即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实践”的全新唯物主义。马克思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这表明,马克思的哲学价值学说不仅是关于价值现象的科学理论,同时也体现着人类解放的价值观念和实践导向。
人的世界就是价值世界。张军在《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中提出,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为我”实践活动中,不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对象世界,把世界对象化为满足自己需求的“为我之物”,符合自己要求的“为我关系”,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为我之境”,从而造就了价值世界不断向人类自身发展的展开。[4]在人类生活中,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法律、文化等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追求和实现多元价值的方式,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活动和实践都是在某种价值体系中展开的。科学、知识和被它们反映的世界,特别是自然物本身,也属于价值世界的范畴;技术和教育是已经价值化的科学知识;“生态”等概念的提出,表明自然界也被全面地纳入了人的价值世界……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已经准确无误地把价值问题推向了人类思考的前沿。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将是在由科学和实践组成的价值世界中以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想和智慧之争。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价值论研究和建设的使命与意义,在这一切之上的最重要的话题,还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本身。价值世界是“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相统一的维度空间。
价值存在的关系性和主体性表明,价值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价值存在把人类生活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作为价值研究的最终“文本”。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价值存在是人类生活中一大类特有现象的总名称、总概括。
深入到实践结构的内部去揭示价值现象的意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价值存在的总概念。实践作为人类的对象性感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实践结构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的组织结构,这些活动和行为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义取向。只有从实践的内在结构和过程中找到价值现象存在和发生的根基,才能深刻地把握其本质和普遍性、必然性。价值并不是外在的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的某种先验的、神秘的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特有的对象性关系之中,即主客体关系及其运动之中,也就是实践活动;它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是实践的一个内在尺度、一种基本指向。
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活动和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价值现象的意义,从宏观上概括有史以来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两大动力——“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例如,在经济领域,人们通过生产、交换、消费等实践活动来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繁荣。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人们通过参与政治、社会组织、社会活动等实践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变革。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人们通过创作、欣赏、传承文化等实践活动传达价值理念。
另外,通过深入到实践结构的内部,我们可以分析不同价值世界之间的价值差异和冲突的现象及缘由。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组织、社区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制度、法律、价值观念、文化信仰和利益取向。这些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文化、宗教、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等,也可能源于经济、政治、利益等方面的情况不同。这些价值差异和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矛盾,影响着全球的和谐与稳定。价值差异和冲突也是价值概念的一面,是影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
价值存在的现实性表明,价值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价值活动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致性说明,价值活动并不外在于人的社会活动,而是内含于其中的重要内容。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自始而终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地演进和转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价值存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古代时期,客体世界的价值代表是土地,以及土地上为人类生存提供蓄能的事物,主体世界的代表则是普遍重视传统、尊重长辈和神灵等价值观念。中世纪时期,领土、贸易根据地是客体世界的价值表现,以基督教信仰为指引,人们将虔诚、谦卑等视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信仰获得心灵上的安慰。近代时期,人们通过现代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扩增了客体世界的价值,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得到重视和强调,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反对专制和独裁。在当代社会中,客体世界的价值表现增加了新的维度空间,即互联网世界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财富。同时,环境保护、公共福利、多元文化等价值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全球化和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倡导包容和多元性,延续人类文明的历史。
通过不同时期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价值存在随着科技、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而变化,人们对于价值创造的方式和程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价值观也随之变化。价值存在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