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生即长生

上引懒瓒说“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万法皆尔,本自无生”的思想,触及传统艺术永恒观念另一个向度:无生。这是从荡却外在遮蔽方面说不朽的。

无生,意思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不以过程性时间观看世界,要透过生灭表相,去观照生命的真实。上文所说的枯藤老树新花的创造,你说它生,树已枯,你说它灭,老干上有了藤,有了花。它以生生灭灭为方便法门,来示现不生不灭的智慧。

中国艺术荒寒寂寞境界的创造,与此也有关联。如清戴熙所描绘的“崎岸无人,长江不语,荒林古刹,独鸟空盘,薄暮峭帆,使人意豁”24,就是以不生不灭的寂寞来照亮生命宇宙。

无生哲学要说一个道理:不能仅从生的表相——活泼的样态来看世界。春天是流动时间秩序中的一个片段,生机盎然也只是生命呈现的一种表征,“春来草自青”,也意味着“春去群花落”,仅仅从过程性、从外在状态上追求活泼生机,那是表面功夫。

图1-5 [明]沈周策杖图纸本墨笔159.1cm×72.2cm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艺术要荡去追求活泼面目的迷思,发现盈虚消息生灭过程中所蕴含的生命潜流,它执意追求的是:永恒的春天,永远的绿色,不谢的花朵。老子所说的“常道”25,其实就是这不谢之花。庄子所说的非死生境界(庄子将悟道的最高境界称为“撄宁”26,即无生无灭、无古无今境界),也是如此。佛学中有“无生法忍”的说法,即不生不灭的智慧。《维摩诘经》讲“法常寂然,灭诸相故”,讲“寂灭是菩提”的智慧。“寂静门”(或称“真如门”)与“生灭门”相对,从寂静门走出的是不生不灭。

唐宋以来中国艺术追求寂寞荒寒境界的创造,其实就是从“生灭门”走出,走入“寂静门”——这是对千余年来中国艺术创造产生重要影响的智慧法门。

如中国艺术追求“生”趣,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历了饶有兴味的变化。北宋前,人们多偏重从活泼角度看生趣,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说、北宋人追求的“生趣”就属此,其流风余韵影响至今。五代北宋以来有另外一种生生观念在滋生,后渐成主调。它不以追求气韵生动、活络动势为重点,而在于超越变化表相,展现时间之外的永恒绵延,不是流动相状(空间呈现)、流动过程(时间性)的展示,而是生生不绝精神气脉(非时空)的表现,枯藤老树、枯荷寒溆等看起来没有“生趣”的意象,成为艺术中表现的对象,艺术家更愿意在生灭之外追踪一种不生不灭的精神,通过“无生”来体会生生相续的绵延。

元代倪瓒的艺术可称为“无生”艺术 27。云林家法,这影响至明清以来六百余年的艺术范式,其实就是非生灭的范式:超越变动的表相,臻于非生灭的寂静地,在没有活泼的表相中,让世界活络自在。他的画创造出一个个无生机世界,荡去视觉中的活相,似乎一切都静止了:树上没有绿叶,山中没有飞鸟,路上绝了人迹,水中没有帆影。没有“生命感”的世界,是其绘画的典型面目。

云林艺术所体现的精神义脉,不是“看世界活”,而是“让世界活”——荡却心灵的遮蔽,让世界自在呈现。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二十著录云林《简村图轴》,作于1372年,为云林晚岁笔。卞永誉当时还见过此图,今已失传。吴升《大观录》卷十七亦著录此图。依他俩的记录,可知此图大概:图作暮霭山村之景,远山在望,村落俨然,汀烟寺霭,在似有若无间,幽澹而有韵致。云林题云:“壬子十一月余再过简村,为香海上人作此图。并诗其上云:‘简村兰若太湖东,一舸夷犹辨去踪。望里孤烟香积饭,声来远岸竹林钟。避炎野鹤曾留夏,息景汀鸥与住冬。慧海上人多道气,玄言漠密澹相从。'”图上有与云林同时代人(款“衍”,不详其人)题跋:“湖头兰若人稀到,竹树森森夏积阴。碧殿云归玄鹤去,上方风过暮钟沉。映阶闲花无生法,隔岸长松不住心。欲与能仁尘外友,扁舟重载作幽寻。”28

云林的大量作品,的确能体现出“映阶闲花无生法,隔岸长松不住心”的智慧。他的“本自无生”,是让世界“万法皆尔”。29无生,才能不为时间流动所激越,不为外在表相所牵扰,荡涤遮蔽,让世界依其真实而“自尔”——这是一种没有活泼表相的活泼,即我所说的“让世界活”。

曹知白(号云西)是元山水大家,他开辟的“天风起长林,万影弄秋色。幽人期不来,空亭倚萝薜”30的画境,影响了明代以来很多艺术家。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二十二著录云西《江山图卷》31,作于1352年,云西款云:“至正壬辰清和月,云西老人曹知白写赠同庵老友。”图为僧人同庵 32所作。

同庵题诗十首,其中第一首云:“天地存吾道,山林老更亲。闲时开碧眼,一望尽黄尘。喜得无生意,消磨有漏身。几多随幻影,都是去来人。”第三首云:“生理原无住,流光不可攀。谁将新日月,换却旧容颜?独坐惟听鸟,开门但见山。幻缘消歇尽,不必更求闲。”第五首云:“身已难凭借,支离各有因。暂时连四大,终是聚微尘。万籁含虚寂,诸缘露本真。从来声色里,迷误许多人。”第九首云:“一性原无著,何为不自由?只因生管带,故被世迁流。不识空花影,堪怜大海沤。但开清净眼,明见一毛头。”

这些题画诗,将佛理与艺术中“无生”法的联系说得很清楚:生理原无住,流光不可攀,被“世流”所迁,终非长久之计。“无生”,是超越时间、追求永恒的大法,是融合山林、会归天地之法,除却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的慌乱,屏蔽外在目的性追逐,人与自我、他人,乃至天地间一草一木的隔阂全然打开,生命如缕缕白云在浩渺天际中飘荡。在此境中,便有了长生,有了永恒。云西老人一片萧瑟景,说的是无住心,以不生不灭法,图写生命的清明。

明代吴门艺术也重这“无生”法。沈周曾给唐寅小像题赞语说:“现居士身,在有生境。作无生观,无得无证。又证六物,有物是病。打死六物,无处讨命。大光明中,了见佛性。”33其中“在有生境”“作无生观”二句,是对唐寅艺术很好的概括。(图1-6)

唐寅题沈周《幽谷秋芳图》诗云:“乾坤之间皆旅寄,人耶物耶有何异。但令托身得知己,东家西家何必计。……摘花卷画见石丈,请证无言第一义。”34“请证无言第一义”,禅门以不有不无、不生不灭的智慧为第一义谛,唐寅一生的花鸟、山水、人物之作,多在证此“第一义”。

图1-6 [元]曹知白扁舟吟兴图纸本墨笔香港虚白斋

文徵明说唐寅:“曾参石上三生话,更占山中一榻云。”35三生,指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石上三生话”,指超越生生变灭的永恒追求,如一拳顽石,冷对世界的生灭流转;“山中一榻云”,在当下的活泼,在融入大化洪流中的俯仰。

文徵明这联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人艺术的精神旨趣:突破生生灭灭的表相,通过寂寞荒寒境界的创造,悬置外在遮蔽,虽身在一榻之中,却可让生命的云霓缥缈。

24 [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卷二,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25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26 《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三,第253页)

27 倪瓒有《赠金懒翁制笟篱》诗云:“欲觅懒翁安乐法,无生话子说团栾。”他又有《题顾定之竹》诗云:“狮子林中古佛心,允矣无生亦无灭。”(杨镰主编:《全元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8、194页)

28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二十,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931—1932页。

29 倪瓒,晚号懒瓒,以唐代北宗大师为号,对懒瓒们的非生灭思想颇为歆慕。

30 [元]曹知白:《秋林亭子图为月屋先生作》,杨镰主编:《全元诗》,第366页。

31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二十二,第1968页。曹知白(1272—1355),字贞素,号云西,元代山水大家,倪瓒极推崇其艺术。

32 释彝简,字易道,号同庵,又号南屏山人,嗣法于平山林和尚,洪武间住南京天界寺,元末明初著名诗僧。与王蒙也多有交往,王蒙曾为之作《萝薜山房图》。

33 [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五,清乾隆怀烟阁刻本。

34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七,第1484页。

35 唐寅《桃花庵图卷》上文徵明题跋。[清]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卷四,清咸丰十一年(1861)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