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

什么是韵?韵就是组成一个字的母音相同。凡母音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分门别类,不相杂乱,就是诗韵。在诗的每句末一字用同韵的字,就是作诗的押韵。那么,作诗一定要先知道有哪些韵,怎样辨别什么字是什么韵。

各处方音不同,在此处某两字是叶韵的,换一处也许格格不相合了。例如贵州人和浙江湖州人读“余”“夷”是一个音,因而是叶韵的,他处就不然。然而诗必须是各处人都能读的,所以不能不有一种共同遵守、大体可通的规范。古人对于诗韵,是结合理论与实际,折中于繁简之间,然后定出来的。我们现在所遵用的诗韵,自宋代以来,久已“约定俗成”,若任意改变,必致造成混乱。现在的诗韵同唐韵比起来,已经是简化的了,只有少数地方还存在着缺点。例如十三元一韵里包括“元”“繁”“魂”三种音,这又未免太笼统。其实我们只要能掌握韵的原则,这都不算困难。

按照现在的诗韵的编法,是以平声字为发出点的。平声共三十韵,由于字数太多,又分为上平、下平各十五韵,各编号数。上平声包括: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包括: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将上述各韵加以分析,就发现一个简便方法,可以将三十韵通盘规划,归纳成十一组:

(一)东、冬、江;

(二)支、微、齐、佳、灰;

(三)鱼、虞;

(四)真、文;

(五)元、寒、删、先;

(六)萧、肴、豪;

(七)歌、麻;

(八)阳、庚;

(九)青、蒸;

(十)尤;

(十一)侵、覃、盐、咸。

按照这样的分类法来押韵,在古诗中是绝对许可的,念起来一般也都顺口,不过作律诗不大合适。

这样的分类法,对于韵不熟习的人,很有帮助。如果自己体会一下,就可以知道每一组内所包括的各韵是很相近的,不在一组内就很难相通,这都无须解释。只有第四组的真韵,第八组的庚韵,第九组的青、蒸韵,第十一组的侵韵,或者有人不了解其中分别。如果用拉丁字母记音,就立刻可以明白了。第四组是N收声的,第八、九组是NG收声的,第十一组是M收声的。M收声的读法虽然在今天只有粤语保留着(事实上,在汉字系统的其他国家内,如日本和越南,也还保留着),但这是从上古以来相沿的,而且很突出的,究竟不能抹杀不管(唐朝人对于上述三种读音界限非常严格,在口语上不能分清的,就会被人耻笑,宋以后才逐渐混乱。现在N与NG的分别,北京话最准确,而N与M的分别,粤语最准确)。

平声的分组既如上述,上去声是由此类推的,例如平声的“东”,上声就是“董”,去声就是“送”,不必多说。

只有入声另是一种分法。入声十七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分析起来,大体上只有三组:

(一)屋、沃、觉、药;

(二)质、物、月、曷、黠、屑、陌、锡、职、缉;

(三)合、叶、洽。

第一组是K收声的,第二组是T收声的,第三组是P收声的。

假使是个广东人,对于这种分别,是不学而能的,否则也许嫌麻烦。暂时把入声的韵搁在一边,不去研究,也无不可。

在这里还应当把传统所谓“声韵”二字简单解释一下。凡一个字音必由“声”和“韵”组合而成。声就是子音,韵就是母音。例如“声”字是“诗婴切”,就是“诗”“婴”两音合组而成的,“诗”就是声,“婴”就是韵了。又如“韵”字是“喻郡切”,就是“喻”“郡”两音合组而成,“喻”就是声,“郡”就是韵了。这说明了声韵,同时说明了反切。

在诗的音节成分中,不但韵居重要地位,声也是应当注意的,韵要调协,而声要参差,才会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