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40封
- 给女儿一一的100封信
- 浥晨一
- 1104字
- 2024-05-26 12:09:08
女儿一一:
按照传统习俗,元宵节这一天不仅要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汤圆,还要赏花灯,逛庙会。小时候,汤圆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包的,奶奶会提前买好糯米粉,然后活好面,里面放糖。北方的冬天,屋子里会有一个煤炉长久烧着,煮开滚热的水,很快就可以吃了。盛出的汤圆很热,但是吃起来不能急,根据老话来讲,是说如果吃急了,汤圆会粘在食道里,没法消化。而且吃汤圆还不能哭,哭了就会在肚子里消化不了。我不清楚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论断,我从小到大,是一直信以为真的。
赏花灯的习俗,古已有之,最出名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辛弃疾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元宵节,热闹非凡。
我小时候,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各个房间门的左右两边摆上红蜡烛,要祖先的坟茔上也要摆。由于风大,蜡烛就摆在石供桌的下面。每次我和爷爷都是踏着积雪,或穿过麦苗微露的农田,来到祖坟,趁着天还没有全黑,点上蜡烛,燃一支鞭炮,算是对于祖先的告慰。
天黑之后,才是最热闹的时间,普通人家的小孩子,会点着纸灯笼,到处追逐,因为里面是一个蜡烛,拿着不稳,就会把灯笼付之一炬。条件好一些的,会有电动的灯笼,不仅好看,而且没有失火的危险。当然也有条件差的,会把萝卜挖个洞,点上蜡烛,也算是一个灯笼。虽然灯笼千百种花样,但是乐趣是一样的。那时候似乎也没有什么攀比心,家里条件好、坏,并不妨碍人获得开心。
我外婆家点的灯,和一般人家不同,是用面捏一个灯的形状,然后里面倒上豆油,用纸作灯芯,点了一夜后,第二天会把灯切碎了,煮了吃。是不是有什么讲究,我就不清楚了。我外婆是一个信奉道教的人,这在我老家很普遍,泰山老祖、仙姑之类的,而且她供奉的神仙,隔段时间就换了,似乎哪个更灵,就信哪个。不管家里供的哪个神仙,面灯是一样好吃的。
庙会我没有见过,听奶奶说,以前村里也有个庙,当时的集市,就在庙的前面,所以赶集也叫去庙前。我有记忆的时候,这个庙就没有了。那时候去过县城的,白天满满地挤在一起,比平时的集市要热闹,不过叫庙会,叫逢山,名称不同,意思应该差不多。
真正见识到庙会,是这次到了BJ之后。还没有到元宵节时,网上铺天盖地的攻略,图片也是天花乱坠。我这几天去了什刹海、地坛、隆福寺、前门、大栅栏、琉璃厂、东岳庙几个庙会,到了现场一看,无非是一个大龙灯,加上许多挂在树上的灯笼,和图片上的差距何止千万里。热闹是热闹,但是没有预料中的那种盛况。所以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信息时代,尽看图则不如无图。
2024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