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TC程序设计:实时音视频权威指南
- 戴维
- 588字
- 2024-05-14 10:03:22
1.1 背景介绍
一炮一旗山海路,一炮二旗石门冲。一炮三旗台头警,一炮四旗燕河攻。
——戚继光
交流是人类永恒的需求。人们通过交流了解同类的所思所想,学习同类的所作所为。
除了与身边的人进行日常交流,人们渴望快速了解远方发生的事情,以便于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
这便是信息传递,简称通信。
最早的通信用于传递军情。古希腊的长跑健将斐迪庇第斯(Pheidippides)为了传递战争胜利消息,从马拉松跑了40多千米到达雅典,促成了马拉松运动项目的诞生。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明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就有了借助烽火台传递军情的制度。
火和烟是最初采用的手段。白天点狼粪放烟,夜里点柴草放火。假设烽火台与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为5000米,每个烽火台从发现上一个烽火台的烟到自身完成点火生烟需要5分钟,则信息的传递速率为1000米/分钟,即60千米/小时、1440千米/天。
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火药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火药生烟迅速,人们通过炮火加举旗的方式,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烽火台地点的设置更加合理,还会根据敌情的规模采用不同的点灯放炮形式。戚继光《练兵纪实》卷六中记载了《传烽歌》,守台官兵背诵熟记,提升了传递效率。这样每天可传递4000千米以上,边疆的敌情传到北京最多只需几个时辰[1]。
不过,以上速率已是烽火台通信的极限。同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电磁革命正在同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