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借据之争

街东头赵老板开的布帛楼和街西头李老板开的锦缎庄都有一定的规料供应商。由于恪守其道,自行发展,多年来也没出现过“同行如冤家”的不愉快,生意都比较平稳。可是,富人也有犯愁的时候,几件赵老板意想不到的事儿挤在一起,竟让他的银库出现了饥荒。尽管有几笔歉小儿口就能转回,但也小能解除当下的燃眉之急。思忖半人,赵老板无奈地来到街西头,向李老板求借,并表示数日即可归还。李老板慨然应允,当下让账房取出五千两纹银。赵老板非常感谢,约定好使用利息后便立下了“丙寅月己亥日借银五千两”的借据,然后携银而去。路上他想:有人传说李老板尖酸狡诈、不守信义,我看只是无端的传言而已。

几天后,赵老板一笔三千两的货款到了

账。他想。万一人家要是遇到急事儿岂不为难?先还一部分再说。于是前往李家还银。李老板取出借据,赵老板为了省事,就在上次所书的数额后加了一句“庚辰日还借银三千两”几个字后,拱手作别。

又过了几天,赵老板带着两千两纹银及息银米到李老板家,表示还清欠账心头轻松之极。但令赵老,板大吃一惊的是,李老板却皱起眉头,冷冷地甩出=一句:“区区两千两银子,怎能说借款还清了呢?”赵老板不解。

问道:“所借五千两,前几天还了三千两,不是还剩两千两吗?”

李老板冷笑一声,取出借据说:“你看清楚。

这是你亲笔所书:己亥日借银五千两,庚辰日还借银三千两,这总共是八千两啊!”

赵老板一听,笑了,说:“李老饭差矣,那是‘还’,归还的意思。”

李老板说:“非也,那是‘还’,还是、再次的意思。”

赵老板急了:“你怎么能这样不讲理呢?”李老板把眼一瞪:“我是照章办事儿,咱废话少说,要么再拿六千两,要么咱明天到县衙论理!”赵老板真生气了。回答说去哪儿都不怕,然后带着银袋就回了家。

赵老板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别把事情闹僵为好,于是就请了街中的和事先生老秀才前来说和。

谁知李老板根本不予理睬,张口就要八千两银子。

赵老板气不过,再次带着银袋来到李老板家,放下银子索取借据。被李老板拒绝。

赵老板便争论诚信经营、莫做无耻勾当之理,李老板闻听大怒,唤出儿子和伙计们将赵老板一顿毒打,打得赵老板鼻口流血、奄奄一息,最后放出话来:“今天这两千两暂且留下,剩下六千两还要尽快归还!”

赵老板气愤之极,将李老板告上了县衙。而李老板接到传讯立即反诉赵老板欠钱。县太爷盯着借据捻着胡须想了半天,最终判定:因此借据是赵老板所写,所以,判李老板胜诉,赵应归还李纹银八千两。

赵老板一听,当然不服,高喊冤枉,大人错判!县官急了,扔下一支令签,说:“诬蔑本官,咆哮公堂,杖责二十!”一顿板子,打得赵老板没了脾气。

他怎么知道,县官早已收了李老板的贿银,自己哪有申诉之理呢?最后县官判定:限半月将剩余的六千两归还,否则就将布帛楼交给李老板抵账。

出了县衙,伙计用车推着遍体鳞伤的赵老板往家走。

赵老板长吁短叹,后悔与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打交道,自己害了自己。

正在行走,赵老板看见路边躺着一个汉子正在不停地说着胡话打着摆子,让伙计一摸,烧得要命。

赵老板急忙让伙计把那人扶上车来,拉回家里。

请来先生给自己和那汉子一同诊治。

伙计私下里埋怨:知道东家乐善好施,可自己都啥样了还管闲事儿,这世上的事儿能管完吗?

随着十来天的调养。

赵老板的伤渐渐地好了起来,被救的那个汉子也恢复了健康。

这天,汉子来向赵老板感谢,并来辞行,见家里上下都在收拾行李,不少人还悄声哭泣,便询问是何缘故。

赵老板唉声叹气,只可恨被奸人所害,如今房子也即将被霸占,只好返回祖籍谋生了。

那汉子闻听缘由,咽回了辞行的话,转身而去。赵老板在后面说了一句:“我也顾不了你了。你也做好何去何从的打算吧。”

第二天一早,那汉子来到赵老板的面前,双手捧上一个布包。对赵老板说:“承蒙先生搭救,我不胜感激,这点儿薄礼就算是我对您的报答吧。”赵老板急忙相拒,回答说平时助人从不求报,况且行路也需盘缠,还是你自己收好吧。汉子又说:“先生在自己危难之时还能救人苍生,足见先生的大仁大义。我是云游之人,也没有财宝相赠,所行之事儿为举手之劳,所奉之礼为物归原主。只不过可以免去先生的冤枉债,省却先生的劳顿之苦。”说完,深施一礼,放下布包,转身没了踪影,只隐隐约约留下了一句话:“我不久还会路过这里的。”

赵老板颤颤抖抖地打开了布包一看,里面只有一张纸,正是自己留给李老板的那张借据。他望着大侠离去的方向,默默地念叨:“好人,好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