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绣衣卫死灰复燃

刘宏在跑路之前,留在雒阳的烂摊子有点儿大。

比如说,刘宏让陈蕃去寻找诸子百家学说的传人,然后还要把诸子百家学说都融入到儒家学说当中。

比如说,刘宏扔下一个大兴土木的计划,还要求窦武和胡广、陈蕃等人制定出一个五年计划,计划好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修多少道路桥梁,建多少社学。

再比如说,刘宏还要求广迁富户伴宣陵。

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随便哪一个都不是轻易能够完成,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根本不是窦武和胡广、陈蕃等人就能拍板决定,更别说还有窦太后在雒阳坐镇主持。

更要命的是,刘宏在跑路之前,还特意给曹节留下了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对于刘宏而言不算什么,甚至对于窦太后而言也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窦武、胡广和曹节,乃至于整个大汉朝的文武百官而言,这些东西就很致命了。

绣衣卫。

或者说,根本就是假借绣衣卫之名而行锦衣卫之实。

像诏狱这种东西肯定是没有的,毕竟大汉朝的士大夫们多少还要点儿脸面,要是真把他们往诏狱里扔,这些人搞不好真会直接抹脖子自尽。

但是监察百官以及监视物价的职责却是必须的。

尤其是监视物价的职责,甚至比监察百官的职责更加重要。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

底层官员的权力来自更高层的官员,更高层官员的权力则来自于皇帝。

如果用金字塔来形容一个朝廷的架构,那么皇帝就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处于权力的最顶层。朝廷官员处在金字塔腰线往上的位置,相当于权力的第二层级,世家门阀这些则是相当于金字塔腰线的位置,属于权力的第三级,他们牢牢的把持了通往第二层级的通道。

再往下,则是金字塔腰线往下的位置,地主豪强,乡绅,这些人手里多少有点儿权力,但是并不多,他们渴望更高层次的权力,也害怕最底层来夺取他们已有的权力,所以他们又不得不充当第三层级以及更高层级权力的打手和爪牙,借助更高层级权力的力量,形成对最底层的打压。

最底层,就是天底下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他们撑起了整个王朝的金字塔结构,然而赋税,徭役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压力却全部压在他们身上。

那么问题来了。

百姓没有权力但是要向地主豪强、乡绅、以及更高层次的世家门阀和官员们负责,豪强地主、乡绅要向世家门阀和官员们负责,世家门阀要向官员负责,官员向皇帝负责,皇帝该向谁负责?

五卷屠龙秘术讲得很明白,皇帝应该向百姓负责。

采用锦衣卫监察百官并不能算是对百姓负责,这只能算是对自家产业负责,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家产业的利益被几个股东甚至高级打工仔们攫取。

关注百姓的生计,改善百姓的生计,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向上迁跃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对百姓负责。

而最能体现百姓生计如何的,则莫过于物价。

百姓生计平稳,则物价平稳,百姓生计出现问题,物价也同样会随之动荡。

这一点,在粮价上体现的最是淋漓尽致。

不止是班固在《食货志》中说的谷贱伤农,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农耕王朝,谷贵同样伤农。

伤农,就等于是动摇金字塔的根基。

当金字塔的根基彻底崩坏,那么位于更上层的地主豪强、乡绅以及更高层次的门阀、官员,乃至位于最顶层的皇帝,就会受到影响。

被吃大户的地主豪强,彻底泯灭于战火的门阀,还有官员,宗室,勋戚,皇帝,一代代王朝末期时的乱象,一代代王朝的覆灭更迭,已经足以证明百姓在活不下去时的破坏力究竟有多么惊人。

刘宏不像是崇祯,崇祯那个倒霉蛋好歹还有个歪脖子树可以挂,好歹还有个太监陪着一块儿上路,而雒阳的皇城里不仅找不到一棵像样的歪脖子树,就连宫里的太监也是心思各异,就算刘宏要自挂东南枝,估计也没哪个太监愿意陪着一起。

所以,绣衣卫就被刘宏安排了一个新的职责,去监视整个大汉境内各个郡县的物价。

比如陇西。

在段颎率兵征羌之前,陇西的物价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羌人老实的时候物价就偏低一些,羌人反叛作乱的时候物价就会高一些。

而在段颎率后征羌之后,陇西的物价便一下子跌了下来,随后又因为大量的羌人都跑去了工地上做苦力,对于粮食、蔬菜、布匹等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所以物价又有所回升。

再然后,又因为各地商人见到陇西这边有利可图,开始从附近郡县大量收购物资贩卖到陇西,陇西这边的物价又有所回落,而附近郡县的物价则是相应上浮。

或许这种物价的浮动区间不会很大,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但是只要看陇西这边的物价就能知道,陇西这边一定是有什么事情,所以物价才会不稳,只要顺着物价的变动往下查,自然也就能找到物价变动的根源。

其他各自州、郡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除了监察百官、监视物价的职责,绣衣卫其实还承担着准备驿递系统的任务。

所谓驿递系统,基本上就是大明时期的驿站那一套东西,这也是刘宏准备用于取代大汉本身亭里制度的先手准备。

不是亭里制度不好用,而是随着大汉四百年左右的发展,亭里制度已经乱象丛生,不再适合承担沟通乡里的职能。

就如同三公九卿制早晚要变成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早晚都要变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又早晚都会变成内阁六部九卿五寺二十四监一样。

可以这么说,中原堂口的每一次的王朝更迭,基本上都要对前一代王朝的得失做出总结并且针对“失”的部分打上补丁。

或者说的再直白一些,那就是大汉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