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三月印行的《吴虞集》,卷首有该书编者赵清和郑城联名写的“前言”,其第二部分末尾部分有“五四时期在四川站在斗争前列与遗老们直接交锋对垒的,正是在成都几个学校任教的‘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引述的《吴虞集》的“前言”文句中,打了引号的“只手打孔家店”,没有注文来指明这六字断语的出处。
但凡受过中国现代文学史训练的读者,应该都熟悉这“只手打孔家店”的典故。然而去查无论哪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这一类的著述、文章,这“只手打孔家店”几乎全被讹为“只手打倒孔家店”。像《吴虞集》编者的“前言”中只用引号引住“只手打孔家店”而把“的老英雄”放在引号外的,极少见到。一位还算严谨的作者出版了一部《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在引语标符上也是糊涂的。
这个对吴虞的赞语“‘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出自胡适两千字的《〈吴虞文录〉序》。该文分两次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六月二十日第五版和次日第七版的《晨报》。在该文最末一段,也只一句:“我给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吴又陵即吴虞。吴虞字又陵,有时他也写作幼陵。胡适说吴虞是“老英雄”,其实一九二一年吴虞才四十九岁。胡适比吴虞年幼十九岁,是晚辈。三十岁的胡适给四十九岁的吴虞的书写序,不仅平起平坐,而且有高屋建瓴的气派,也是那个时代的好风尚。
查吴虞日记,胡适《〈吴虞文录〉序》一发表完,吴虞赶紧“买《晨报》四张,钱二百文,将所登胡适之《〈吴虞文录〉序》裁下,寄余啸风、汪原放”,自然是认可胡适序文论断的意思。其实更早,胡适写完此序的次日即一九二一年六月十七日,吴虞在日记上已记下了“十一时,胡适之来,交还《文录》一本,为予作《〈吴虞文录〉序》,谓予为‘中国思想界之清道夫’”。查胡适日记,这一天有“去看吴又陵先生(西老胡同21),谈了一会”的载录,可与吴虞日记相互参证。
然而估计吴虞和胡适都没有想到,胡适的序文发表和《吴虞文录》出版三年后,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的《晨报副刊》发表了署名XY的《孔家店里的老伙计》,对胡适三年前赞赏的吴虞和《吴虞文录》进行全方位的攻击。该文认为吴虞不配称“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而是“孔家店里的老伙计”,XY的具体指证是:“至于冒牌的孔家店里的货物,真是光怪陆离,什么都有。例如古文、骈文、八股、试帖、扶乩、求仙、狎优、狎娼,……三天三夜也数说不尽。自己做儿子的时候,想打老子,便来主张毁弃礼教,一旦自己做了老子,又来剥夺儿子的自由了,便又来阴护礼教。”
吴虞立即于该期《晨报副刊》出版的当日写了长信《致〈晨报〉记者》,逐条反驳XY的指控,吴虞的书信体反驳文章发表在一九二四年五月二日《晨报副刊》。反驳文章开头的第一条,就是从来就没有接受过三年前胡适“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这个冠呼:“我的《文录》……来京时友人为录成一册,胡适之先生为撰序,介绍付印。时适之先生阅《水浒》,故有打孔家店之戏言。其实我并未尝自居于打孔家店者,浅陋昏乱,我原不必辞。不过蔡孑民、陈独秀、胡适之、吴稚晖他们称许我皆谬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黄山书社影印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十五卷收有《〈吴虞文录〉序》的手稿,“老英雄”原为“老将”,“四川省”在引号内,还有“中国少年”的“中国”是后来补加的。但其后几乎所有引述胡适此语的都弄错了,胡适赞吴虞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该记住:“四川省”这个地域名词限定语不能丢掉、是“打”不是“打倒”。以胡适的科研立场,他肯定知道“孔家店”是打不倒的,他更清楚与“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吴虞同时的全国各地和京城“打孔家店”的都实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