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故事的多模态话语叙事与国际传播
- 孙小孟
- 3016字
- 2024-05-23 15:31:34
上篇
理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既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使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国际社会给予中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肩负起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建设实施是中国希望将优越的发展制度、理念与成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带领更多发展中国家走向快速、稳定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也是全面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构建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然而,复杂的国际环境、紧张的国际局势,以及各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使中国先进的发展理念、思想和经验不容易被更多国家的人们认识和接受。部分奉行二元对立、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国家或民族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媒体实力,竭力遏制他国的发展,妄图继续保持对世界经济、能源的垄断,维护现有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人类所共有的价值诉求和更合理的发展理念、发展思想、政策主张等,以更易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对外进行传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能沟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里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广大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和各界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内涵、范畴和具体内容,并用新概念和新表述加以阐释和表达,探索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广泛、深入传播,让世界人民了解真实的中国,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实现中国国际形象的自我塑造与他者塑造的有效方式,也是将中国优秀的价值取向、发展理念、发展思想、政策主张等传播至世界各国,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国故事”涉及范围广泛,领域众多,覆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各领域,没有哪个学者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学者们多从对外传播层面,结合叙事理论、话语分析、传播学原理等,研究如何把中国发展的故事、奋斗的故事、现实的故事及其内含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理论体系和思想主张等内容阐释并传播出去,突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价值。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有关“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视角多从媒介传播出发,探讨通过电影、短视频、纪录片等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探索其对外传播的方式和路径。这些研究体现了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故事的多元化叙事与传播研究。然而,“讲好中国故事”重在“讲”,即用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把中国故事的内涵“讲”出来。“讲出来”“讲好”,是实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前提。讲故事离不开话语与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关注话语与叙事。目前有关中国故事的叙事研究主要涉及用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语篇叙述中国故事的模式、策略与范式,从话语的维度研究中国故事的意义建构、表达和认知机制的研究还不多,致使目前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在“讲”的方面研究得不够深入。这可能与大家对“中国故事”内涵的理解和挖掘不足有一定关系。此外,对基于叙事与话语视角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研究也比较匮乏。随着数字和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叙事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叙事与传播逐渐融合为叙事传播。有关中国故事叙事传播的原则原理等尚处于探索阶段。
故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命题:一是要深化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认识,深入挖掘和理解“中国故事”的内涵及范畴;二是从话语和叙事的双重维度探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采用语言学、话语分析和叙事学的相关原理,探究建构、表达、阐释和认识中国故事内涵的机理;三是从叙事传播的视角,探索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原则原理、传播机制和传播路径。通过对这三个命题的研究,从系统上建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框架,再结合实例分析中国故事的话语叙事和对外传播。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话语、叙事与故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明确“讲好中国故事”内涵的基础上,厘清“中国故事”的范畴和主要内容;探究中国故事的多模态话语叙事范式与策略;并从叙事传播的视角,探索中国故事的多模态话语叙事传播机制与路径,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有效地“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尽绵薄之力。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以下研究价值:深化了话语叙事研究。一直以来,学界都认为经典叙事学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之上的。语言学的基本语法与叙事语法是异质同构的关系。语言学中话语的发展也从理论上推动了叙事学的发展。在叙事学中,故事是叙事的内容,话语则是指这些内容如何被表达和描述出来。然而,随着后经典叙事理论的领域不断扩大,文学作品、影视、广告、新闻、绘画、歌谣等都被纳入叙事研究的范畴,有多少种媒介,就有多少种研究叙事的角度。跨学科视角下的叙事研究似乎已经脱离了语言和话语的基础,过分关注叙事模式、叙事结构、叙事主体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呈现主题和情节设置等方面的作用,忽视了话语对叙事的基础性意义。本研究基于话语、故事和叙事的相互关系,梳理有关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隐转喻理论、多模态互动分析,有关经典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空间、认知叙事、图像叙事等概念和理论,将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叙事研究相结合,从跨学科的视角探索多模态话语叙事分析框架,研究中国故事的多模态话语叙事范式与叙事策略,有利于拓展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范畴,为多模态话语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中国叙事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增长点。此外,推进了叙事传播研究。本研究借助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结合话语互动以及叙事学与传播学的相关原理,厘清数字时代叙事传播所涉及的讲者、故事内容、听者、传播媒介等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探究中国故事叙事传播的原理、原则,进一步推进叙事传播研究的发展。
2.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中国故事”是以中国作为叙事主体的故事,涵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各个领域。“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我国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将进一步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与范畴,为通过多模态话语叙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克服文字叙述与传播故事的局限性,为中国故事的叙述者和传播者充分利用不同语篇类型的多模态话语和媒介更好地实现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参考。其次,本研究将进一步挖掘故事叙事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丰富叙事研究对现实世界的建构意义。对中国故事的叙事传播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提高我国的传播能力,对于借助故事叙事和叙事传播来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等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