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研究
- 卢潇潇
- 2555字
- 2024-10-31 21:44:37
前言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在原有通道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商贸发展,依托重点城市和园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搭建起了走廊的基本框架,成效初现,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征程的全面开启意味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建设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如何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推进方案,切实贯彻“因廊施策”的建设方针,进一步推进其建设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书基于对“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是否初具成效”以及“如何使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更具成效”这两个问题的思考,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分析—现实考察—论证检验—对策路径”的思路,利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以及双重差分法(DID)、三重差分法(DDD)、指数测算等方法,围绕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展开全面研究。
第1章对经济走廊的演进脉络、中国—中南半岛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回顾,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经济走廊首先侧重于基础设施“轴”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区域间可达性的提升,随后“发展”和“经济”逐渐成为其核心内涵,并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在以往中国与中南半岛的经济合作中,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双边经济的发展,但这些合作机制近年来也渐显推动力不足的疲态。鉴于经济走廊对于区域合作的有效性的影响以及中国与中南半岛深化经济关系的需要,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就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事实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提出由来已久,前期建设也初具成效,但总体进程仍显缓慢。因此,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切实贯彻“因廊施策”的建设方针,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建设寻找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推进方案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2章侧重于分析经济走廊的固有属性与演化规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功能定位及自身特点,从理论上指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方向。经济走廊实质为以基础设施为载体,对沿线国家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培育、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的跨地域经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定位:从地理区位来看,它是连接“一带”和“一路”的关键区域,因此,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推进该走廊建设的第一要务;再从所处区域资源禀赋、沿线国家合作需求及国别潜力来看,中南半岛与中国共建新型跨国生产网络的条件最成熟,因此,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沿线各国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提升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平,构建跨国生产网络与差别化国际产能合作路径,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是推进该走廊建设的核心任务。
第3章主要对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进行现实考察,为推进其建设寻找现实依据。回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前期建设,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政治互信与合作机制建设方面均初具成效,但也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仍显滞后、国际产能合作较为缓慢、合作机制层次和政治互信程度均有待提升等。这就反映出:该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缺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显而易见;该走廊国际产能合作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具备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潜力。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就是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需要着重发力的关键。现实考察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在该区域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推进该走廊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
第4章重点对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进行论证检验,从实证上进一步证明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方向的可行性。一是论证与检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在需求与必要性”: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的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部署来看,该走廊存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在需求;再分别运用世界银行的物流绩效指数、引入基础设施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与边界效应模型论证检验走廊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绩效、贸易往来的相关性,发现该走廊存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二是运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拉菲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中国与中南半岛的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行测度,发现虽然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部分产业贸易出现了竞争,但双方在绝大多数领域仍各具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强、贸易潜力大,该走廊具备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的潜在需求。三是分别从贸易增加值、产业升级的视角对中国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近年来中国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和全球价值链位置均有所提升,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还实质性地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具有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具备真正“因廊施策”的推动力。
第5章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现实考察以及实证检验结果,提出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强陆海统筹,推进陆海联动”“构建高效合作机制”。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在对接战略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与完善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与实施方案;其次,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后是促进通关便利化。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方面,一是科学规划国际产能合作的领域,二是制定合理的国际产能合作策略,三是升级国际产能合作平台载体,四是构建中国—中南半岛新型区域价值链。在加强陆海统筹、推进陆海联动方面,一是要找准切入点,加强陆海统筹;二是要加强“支点”建设,实现陆海联动。在构建高效合作机制方面,一是统筹协调现有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新的合作机制。
本书从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对策与路径,为经济走廊的“因廊施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对经济走廊在高质量阶段达到高质量的建设要求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后续布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卢潇潇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