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文化、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

1.2.1 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含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认为“文化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因为现在有相当多个截然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思想体系,都把它当作重要的概念”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关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理解文化,是认识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的基础,更是发展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的动力。

1.2.1.1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概念较为宏观,学界对其下的定义也纷繁复杂,不同的视角下对文化进行解读都有所不同,本书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析文化的内涵。

追溯词源,“文化”一词在中古汉语中已有所应用。“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道理(结构、秩序等);“化”本义改变,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周易》中已可见“文”与“化”的并联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而生的“人文化成”是汉语言中“文化”一词的较早形态,可以解释为:用人文的道理来造就人的世界。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民国成立之后,国内学者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对文化提出了不同的定义。胡适认为文化即人们的生活方式。毛泽东同志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认为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层面上的映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在国外,文化的英文culture由拉丁文cuiture和colere演化而来,在拉丁文中原指“对土地的耕种和对植物的栽培”,后又引申为“对人精神的培养和技能的培训”。19世纪中叶,西方完成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文学科兴起,文化的概念随之具有现代意义。“人类学之父”、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最早把文化作为具有现代含义的专用术语使用,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德国哲学家海因里希·约翰·李凯尔特(Heinrich John Rickert)认为,“文化”是一个用来区别于“自然”的概念,“自然产物是自然而然地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文化产物是人们播种之后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OL].(2016-12-03)[2023-01-15].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2-03/26/nw.D110000gmrb_20120326_1-05.htm.德国哲学家约翰·赫尔德(John Herder)认为文化是“某一社会人类活动的物质的、技术的、智慧的、艺术的诸多方面”吴润滋.赫尔德民族文化思想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7.,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则在此基础上认为文化不止单单的某一方面,只要是跟人有关的观念、习惯、人造物均属于文化范畴。“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则认为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当代人类学》作者哈维兰指出: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行动时,该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化范围内蒋家东.质量文化研究(上):概念及结构化分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0,11(3):25-29。而美国学者埃加德·沙(Edgar Schein)则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模式,它是由组织或团体成员在探索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这一过程中发现、形成和创造的。盖德蒙德(Guldenmund)认为文化是一个构造,具有多维性。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繁多,但都强调以人为本,理解文化就是理解人通过分别溯源“文”与“化”的含义,可见在传统汉语体系中“文化”主要是个动词。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以人为本”,李德顺博士在《什么是文化》中,将文化的本质概括为“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化人”是“人化”的一个环节和成果、层次和境界。。马克思创建的唯物史观中,文化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第一,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表征文化的基本内涵;第二,通过实践形态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确证文化主体自身路向峰,王嘉莹.走向实践的文化: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2022(5):159-165.。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等同于人化或社会化的过程,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仰海峰.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概念: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1):11-18,157-158.;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李厚羿.何谓“文化理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3):226-236.。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1.2.1.2 文化的外延

与文化的内涵模糊性类似,文化的外延也并不完全清晰。一般认为,就文化的内容而言,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要逐一罗列适用于“文化”这一概念的一切对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本书从文化的结构层次入手,梳理文化的外延。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将文化结构分解为物质、社会组织、精神生活三个层次,提出了“文化三因子”学说。我国历史学家钱穆提出了“文化三结构学说”将文化结构分为物质的(面对物世界)、社会的(面对人世界)和精神的(面对心世界)三个阶层。文化三结构学说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指凝聚着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与物化产品的总和;二是制度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内容;三是精神文化,指一个民族共有的意识活动,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也最容易发生变化;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间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文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而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物质文化则体现着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学者们在文化三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文化四层次理论。被誉为“企业文化之父”的美国学者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于1990年提出组织文化沙因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模式,它是由组织或团体成员在探索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这一过程中发现、形成和创造的。把组织文化同领导者联系起来,是沙因组织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沙因认为,组织文化是由领导者创造的,领导者最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就是对文化的创造、管理和必要时的破坏。组织的缔造者对文化的创设之所以拥有最大程度的影响,是因为只有他们最关心自己所创建、发展起来的企业,且倾心于种种可以改善组织绩效的可能方式。因此,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这个群体的创始人、领导者或者是某个有威信的个体或小团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者的权威越是有力,其对文化的影响和形成的影响力就越大,烙印就越深,要变革这种文化其难度也就越大。文化是一种将一群人同另一群人区别开来的思维方式,而领袖人物的思维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领袖人物所具有的管理者或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对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四层次理论,将组织文化分为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冰山式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