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白酒产业文化研究
- 李晖 李红
- 13字
- 2024-05-23 14:48:01
1.2 文化、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
1.2.1 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含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认为“文化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因为现在有相当多个截然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思想体系,都把它当作重要的概念”。关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理解文化,是认识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的基础,更是发展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的动力。
1.2.1.1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概念较为宏观,学界对其下的定义也纷繁复杂,不同的视角下对文化进行解读都有所不同,本书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析文化的内涵。
追溯词源,“文化”一词在中古汉语中已有所应用。“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道理(结构、秩序等);“化”本义改变,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周易》中已可见“文”与“化”的并联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而生的“人文化成”是汉语言中“文化”一词的较早形态,可以解释为:用人文的道理来造就人的世界。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民国成立之后,国内学者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对文化提出了不同的定义。胡适认为文化即人们的生活方式。毛泽东同志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认为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层面上的映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在国外,文化的英文culture由拉丁文cuiture和colere演化而来,在拉丁文中原指“对土地的耕种和对植物的栽培”,后又引申为“对人精神的培养和技能的培训”。19世纪中叶,西方完成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文学科兴起,文化的概念随之具有现代意义。“人类学之父”、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最早把文化作为具有现代含义的专用术语使用,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德国哲学家海因里希·约翰·李凯尔特(Heinrich John Rickert)认为,“文化”是一个用来区别于“自然”的概念,“自然产物是自然而然地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文化产物是人们播种之后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德国哲学家约翰·赫尔德(John Herder)认为文化是“某一社会人类活动的物质的、技术的、智慧的、艺术的诸多方面”,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则在此基础上认为文化不止单单的某一方面,只要是跟人有关的观念、习惯、人造物均属于文化范畴。“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则认为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当代人类学》作者哈维兰指出: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行动时,该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化范围内。而美国学者埃加德·沙(Edgar Schein)则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模式,它是由组织或团体成员在探索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这一过程中发现、形成和创造的。盖德蒙德(Guldenmund)认为文化是一个构造,具有多维性。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繁多,但都强调以人为本,理解文化就是理解人。马克思创建的唯物史观中,文化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第一,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表征文化的基本内涵;第二,通过实践形态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确证文化主体自身。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等同于人化或社会化的过程,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1.2.1.2 文化的外延
与文化的内涵模糊性类似,文化的外延也并不完全清晰。一般认为,就文化的内容而言,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要逐一罗列适用于“文化”这一概念的一切对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本书从文化的结构层次入手,梳理文化的外延。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将文化结构分解为物质、社会组织、精神生活三个层次,提出了“文化三因子”学说。我国历史学家钱穆提出了“文化三结构学说”将文化结构分为物质的(面对物世界)、社会的(面对人世界)和精神的(面对心世界)三个阶层。文化三结构学说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指凝聚着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与物化产品的总和;二是制度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内容;三是精神文化,指一个民族共有的意识活动,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也最容易发生变化;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间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文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而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物质文化则体现着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学者们在文化三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文化四层次理论。被誉为“企业文化之父”的美国学者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于1990年提出组织文化四层次理论,将组织文化分为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冰山式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