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及系统演化研究
- 宁凌等
- 8022字
- 2024-05-21 15:23:1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经济全球化浪潮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进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效益是加快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其他国家而存在。因此,只有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建设,才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地区、国家之间的限制,将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在竞争与依赖中不断增长。这其中得益于各个国家和企业利益的相互影响和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的相互合作。随着经济依赖程度的加深,所有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全球性,从而促使世界经济呈现出整体化特征。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推进和融入世界经济,扩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历史方位。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国际政治、文化事务、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与国际环境实现交互影响,顺应国际潮流、把握国际形势,积极融入全球化。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快,逐步了解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学习国外成熟经验,改革自身经济体制,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其具体制度设计要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大体趋势。在经过多年的渐进改革后,我国经济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考察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全球视野,立足全球经济形势,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这必然会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造成影响,在制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国情,服务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以我国实际国情为第一原则,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才能取得成功。
(2)海洋经济高速增长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新时代发展的资源动力和经济战场。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产业向海洋移动的趋势不断加速[1],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缓解能源短缺的重要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海洋经济由于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获得高速发展,海洋油气业、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捕捞业等海洋产业的产值,每十年翻一番。另外,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化工业、海水养殖业、海水淡化产业、滨海旅游业等已初具规模,海洋生物工程、深海采矿、海洋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也正在迅速崛起。2006年,世界海洋GDP达到1.5万亿美元[2];2017年,全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3],预计2030年其增长值超过两倍。海洋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各国将经济发展重心转向海洋,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洋国际合作成为主流趋势,推动世界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海洋新秩序,构建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
然而,由于世界各主要海洋大国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差异化趋势。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海洋国家和地区,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并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且取得了诸多成效。其中,美国的《21世纪海洋蓝图》,提升了海洋的战略地位;加拿大颁布的《加拿大海洋战略》,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海洋;欧盟的《欧盟海洋政策绿皮书》、澳大利亚的《21世纪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和日本的《海洋白皮书》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详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4]。虽然各主要海洋国家和地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各异,海洋经济发展措施也不尽相同[5],但能够从不同侧面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陆岸线长18000多公里,领海和内海面积达38.8万平方公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海洋经济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发展趋势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保持同步。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意识的提高和认识、开发海洋相关进程的推进,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海洋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海洋生产活动,注重发展相关海洋事业,加大海洋开发利用力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
(3)贸易摩擦持续升级
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随即宣布退出《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PP),重新商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拟对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破坏现有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和自由贸易原则,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加重。美国主动挑起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争端,重新商定贸易协定,实际上是变相的贸易保护和霸权主义,达到强制加大资本输出的目的。在美国加征关税的威胁之下,欧盟与美国达成协议,将从美国进口更多的大豆和液化天然气;加拿大与美国已经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达成框架协议,同意向美国开放其乳业市场;为了避免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同意与美国展开自贸协定谈判;韩国与美国签署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的汽车、农作物将大批进入韩国市场。美国以加征关税作为威胁,强迫其他国家向美国开放更大的国内市场,让美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种霸权行为实际上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主权的侵犯,是对现有国际良好经贸秩序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多。其中,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尤为突出。中美贸易摩擦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具有相同属性,但由于两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具有区别于一般国际贸易摩擦的特殊属性。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者在世界舞台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美贸易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贸易往来是中国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美国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同时,由于两国间的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不同,中美之间的贸易越来越不平衡,贸易差额越来越大,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出现。随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日益加剧,制裁与反制裁、限制与反限制等贸易交锋此起彼伏,障碍了中美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在中美双边贸易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升级,美国不断挑起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金额不断增加,贸易保护措施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表示愿意与美国在平等磋商、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贸易磋商。同时,中国也表明了坚决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强调中方不愿意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贸易战”,中美之间新一轮贸易摩擦逐渐升级。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正处于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在工业文明中人类的物质财富积累得到极大提高,但造成的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等已经成为全球急待处理和应对的生态安全问题,而这些生态安全问题的处理和应对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生态安全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处理不好将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单靠个人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全人类必须团结起来。在生态安全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个国家的行为不仅会对自身造成影响,还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实现各国共同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政治主张,而且是人类发展历史的新阶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问题的中国智慧方案,是根据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6]。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这在给世界经济带来广阔的市场、合理的生产结构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显著的世界性。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人类生产力急剧增加,但是这种生产力的增加是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前提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的枯竭,将会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最终人类的生存和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是适度的,这集中体现在能源的选择和使用上要保证可持续性,选择可再生、污染物排放较少的能源;使用能源时更注重节约、低碳;在科学技术上,通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保证能源的可持续性。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人类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适用清洁能源,节约能源,通过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学习,提供清洁能源,实现人类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
传统政治观念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一种竞争对手关系,国与国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必须牺牲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与传统政治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将国际政治中的各个主体团结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个国际政治主体合作的政治基础之一,提倡尊重并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7],其致力于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化解冲突,在合作的基础上,处理国际事务和全球问题,重视大国和大国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
1.1.2 国内背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8]这一重大观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作出的重大判断。
“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新时代”的时间定位。在纵向时间上,“新时代”的“新”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发展已经处于强起来的新历史坐标起点上。第二个层次是“新时代”的空间定位。在横向空间上,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事实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重大影响并具有深远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逆境中引领中国,使中国不断强大起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彰显出示范作用,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探索,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模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时代”这一全新的重要论断产生的现实土壤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与取得的历史成就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具体体现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正确判断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我国的主要任务要转移到集中全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保证最广大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能够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享受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正义、更加和谐和更加美丽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等措施,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中国方案。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推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并立足当下中国的实际,以胸怀人民的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重大变革。
进入“新时代”,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历经困难、付出艰辛,逐步探索出适合国情、世情、党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9]。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摸索,到目前对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时刻矢志不渝地坚守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属性,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界限,不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具体国情之间的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体价值。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在世界经济排名中稳居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达30%。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能保持中高速增长,保持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的优势,更表明我国对于促进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所做的探索给世界上其他国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10]。在全球性问题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始终能保持国内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政局稳定,更表明我国为世界上其他希望实现民族独立、社会稳定的国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为世界提供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国际价值。
(2)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不仅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致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信中所提及的“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重要论述,充分说明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改革共识。我国沿海省份在发挥海洋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等各种现代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今后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经济作为国内经济新增长极,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充足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各项涉海项目陆续落实,各类海洋活动不断增加,海洋经济的增速和规模都在不断提高。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007年为25619亿元,2019年达到89415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9.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0%,海洋经济总量及所占比重均有明显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海洋经济增速放缓、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海洋经济进入创新引领型、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新时期,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加大对科技研发与应用的重视力度,海洋科技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的推动力,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2016年,我国公布了未来5年的科技兴海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对深海前沿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业等作出重点部署;海洋领域面向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海洋国际科技同创产业园等工作也有序推进。由此可见,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对于我国经略海洋、科学用海,实现海洋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科技创新不仅要加大投入,更要提高效率。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3)国家重大战略制定与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其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结合新常态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创新驱动战略要求以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增长;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形成新优势,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运用内生增长和集约化发展的动态适应机制,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能够适应国际创新竞争态势。目前,我国创新驱动力整体不足,区域间创新禀赋差异较大,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竞争活力,稳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指明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党的十九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行详细工作部署,要求提高我国海洋经济总体水平。我国海洋经济已经进入质效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从原来的不重视海洋建设,到面向海洋、经略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这一系列的重大转变表明了我国海洋意识的进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是指通过和平的方法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具体包括发展海洋科技装备、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等。基于海洋强国战略把我国建设为国情现实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海洋国家,从而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梦。
“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重大国家倡议之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发,随后经过南海,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改革开放谋篇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我国内陆沿边地区推向对外开放最前沿,进一步释放我国东、中、西各部创新活力。“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充分运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互补优势,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福祉营造了有利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地区”的国情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粤港澳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相邻,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悠久的良好合作关系。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方面是未来适应珠三角城市群转型升级,解决资本、劳动力缺乏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国家层面支持港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消除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差异?如何进一步将制度差异转换为制度优势?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