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可以没有头吗?──“王”字的演化

在前清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年,某省举行乡试,各县的秀才,都纷纷进省赶考。到了八月初八秋闱入场,主考官出了第一个题目,按号发下,大家各自坐在号桌,摇头晃脑大做八股文章。这一次的题目,是“维民所止”。

题目本来是正大光明的,是《大学》里面引《诗经·玄鸟》的句子,原文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大意是说:“许多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住在皇帝的邦畿之内。”哪知道这位主考官,就因为出了这个题目断送了一条性命。

这时的皇帝,是康熙的第四子胤禛,年号雍正。生性异常残忍。恰巧那主考有一个仇人官居御史,于是就借题发挥,参了他一本说:“启奏我主,现有某省主考官某人大逆不道,在乡试中竟敢公然出题,蓄意谋反。”

雍正听了大吃一惊,忙问:“究竟出何题目?是何意思?快快奏来。”

御史接着说道:“他出的题目是‘维民所止’。这题目首尾两字,很像当今我主的年号,却又不完全,用意极坏,臣不敢往下再讲,我主明察,一想便知。”

雍正沉吟了片刻,勃然大怒道:“哦!原来暗含‘雍’‘正’二字,却又都是无头,竟敢骂俺雍正是没有头的,真是大胆。皇帝是可以没有头的吗?好,我先叫你自己没有头!”于是一道圣旨下去杀掉了这位主考官。

“帝王是可以没有头的吗?”在三千多年以前,一位殷朝的圣君,也曾经这样想过。

再早,我们是不能确切知道的,且从殷代说起。殷代,自盘庚迁都以后,到了祖庚时代,三世、五王,都有文献可考。那时代表帝王的“王”字都是这样写作。

真正像我的朋友徐中舒先生所解释:像一个人端拱而坐,南面称王的样子。据徐先生的解说,“王”字同“皇”字是一样的写法,不过皇字是戴了冕的王,微有不同。古来以正面端坐,代表这些贵族阶级。

14

这个人,正是端拱而坐的贵族阶级,也可以说是王字的原始形象。从这个解说发表之后,我们才知道“王”“皇”“士”都是象形文字。

殷代的帝王,祖甲要算得一个英明的圣君。他是商王武丁的幼子,祖庚的兄弟,当他登基的那一天,就首先召集史臣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在会议日程中,自然有许多改革前朝礼制的要案,但是议案的第一件,却是他所交议的改良“王”字的书写法案。

他先以口头说明:“我有一件心上不快之事,今天要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下。在数年以前,我就嫌史官们写王字太不雅观,曾向先王建议,王字不应该写成‘15’的样子。应该再加一画,以表高高在上,一国元首之意。岂奈先王因为约定俗成的关系,不肯骤改。大家试想,代表帝王的字,焉有不写脑袋之理,难道说皇上是可以没有头的吗?自今以往,写王字要写作‘16’形,以示我革新庶政,先从自身做起之意。大家以为如何?”

众位史官,连称遵命,并且赞美帝王的见解极是。这第一案自然是众无异议,全体一致通过了。所以,从祖甲的元年起,以至于廪辛、康丁两世,都是写王字作“16”的。

在后来武乙和文丁的时代,写王字分为两派,甲派复古的,仍写武丁式没头的王字“15”;乙派是维新的,却写祖甲式有头的王字“15”。虽然两派曾经过多次辩论,结果是相持不下,各行其是。武乙和文丁这两位皇帝,却是马马虎虎,不甚注意这件事情,后来帝乙同帝辛父子两个相继即位,他们是极端崇拜祖甲的,自然都很认真地主张用有头的王字。不过写得更简单些。消瘦了肚子,作为“18”或王形罢了。

这是从甲骨文字中可以确证的一件史实。王字的因革,包含着一桩有趣的故事,所以在这里特别演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