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离开北京
- 冒牌皇帝:我真的不是崇祯
- 隐藏的皇帝
- 4099字
- 2024-03-03 10:26:47
典礼结束,朱升刚出了太和殿,一帮明朝降臣追了过来。
“陛下今日能脱困南下,臣高兴万分,全赖列祖列宗保佑矣。”
前首辅魏藻德扑在朱升脚下,涕泪横流、泣不成声道。看其因君王脱困而激动万分的表情,谁也想不到他曾在李自成牛金星面前痛骂崇祯失德。
“恭喜陛下脱困,我大明社稷有救矣。”前兵部尚书张缙彦跪在地上,激动地泪流满面。仿佛忘了当初是他前往顺营接洽,试图打开宣武门投降。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一个个大臣跪在地上,向他们的君王送出最诚挚的祝福,其态度之虔诚正如当初他们向顺军跪地请降时一样。
看着乌泱泱跪了一地的前明大臣们,朱升就觉得脑袋嗡嗡的,也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感觉。
对这帮没有骨头的大臣,朱升是发自内心的厌恶。不仅讨厌面前的这些人,甚至对明朝整个士绅阶层都很厌恶。
明朝之所以灭亡,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便是士绅阶层的力量太过庞大,士绅阶级太过贪婪!
苦读经书很多年,一朝中举进庙堂,入则为官,归乡为绅。为官则官官相护欺上瞒下、贪污受贿,为绅则巧取豪夺、兼并田地。
占据了天下七成田地而不缴纳任何田税,把田税负担都转嫁到小民头上。依仗功名权势开办工坊、商号,垄断各行各业,缴纳的商税却少得可怜,以至于朝廷税收一年低于一年,到最后竟然连兵饷都发不出。
大明可以说是皇帝与士绅共治天下,但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朝,罢黜了厂卫后,皇帝对天下的掌控力已经低到极点。
朝堂地方皆为士绅阶层掌控,哪怕崇祯罢黜了五十多个大学士,杀了众多督抚大臣,也改变不了每况越下的局势。
皇权不下乡,乡下更是被士绅们完全掌控,恶意兼并,肆意欺压,为所欲为,普通小民毫无反抗能力。
随着陕北一声惊雷,天下无数百姓揭竿而起开始造反。
说心里话,朱升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者充满了同情,对眼前这帮文官们则充满了厌恶。
崇祯死前说的“文官皆可杀”那句话,真的说出了朱升的心声。
看着眼前跪成一片的官员们,朱升努力回复着心情,他在想自己到底该如何处置眼前这帮可恶的文官。
若按朱升本意,这些人一个也不愿带到南方,全部扔给顺军,该杀的杀,该拷饷的拷饷,全部弄死算球。
可是想想抗清大业,想想华夏的未来,朱升知道自己不能那么做。
天下乌鸦一般黑,南方的官员和眼前这些软骨头没什么不同。
首先带上这帮文官能够证明自己这个皇帝身份,这些人身上都有污点,都有把柄在自己手中,要比南京那帮文官好用的多。
再就是目前阶段主要任务是抗清,是恢复社稷一统天下,需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而不能把士绅阶层推到敌人那边。
李自成正是对北京官员太过苛刻,对投降者仍然拷打追赃,才使得吴三桂惊惧,以至于引清兵入关。自己再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当然用归用,必须对文官的权力进行限制,再不能像真崇祯那样自闭耳目。
“尔等都起来吧!”朱升缓缓说道,声音中无悲无喜,很是平淡。
听着“崇祯”皇帝平淡的话语,众文官们心里忐忑着,因为他们听不出皇帝的心情。
“陛下,北方形势严峻,为防有变,咱们应该尽早启程南下。”魏藻德建议道。
朱升点点头:“你们各自回去准备,后日启程南下。”
“陛下,行程该如何安排?”魏藻德请示道,目的是为了南下一路上的主管之权。
天子南行,阵容必将非常庞大,路线如何安排,沿途住宿接应,队伍车马饮食,事务非常繁杂,当然其中油水也很多。毕竟顺主李自成亲口许诺,会把一半追缴的脏银归还大明,那可是一千多万两银子啊!
身为前首辅,在场官员中官位最高者,魏藻德认为自己有义务担负起行军主管的职责。
朱升冷冷的盯了他一眼:“如何安排朕自有打算,用不着你操心。你们记住启程时间就行,过时不候。”
说完,朱升在李双喜护卫下径自出了皇宫,只留下魏藻德等文官面面相觑。
回到宋王府,朱升立刻询问大同会的情况,然后惊喜的得知李邦华竟然还在北京城中,连忙派人前去召唤李邦华。
“不久前听闻三河县顺军兵败,臣担忧陛下,便让刘安率大同会人员先行撤离,臣留在京中等待消息,列祖列宗保佑,陛下安然归来,臣欣慰万分。”看到朱升,李邦华泣不成声道。
“朕无恙,让爱卿担忧了。”朱升抚慰了几句,便把即将南归的事情说了。
“顺主竟然愿意放陛下南归?”李邦华很激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顺军刚刚大败,山海关的五万人马也未必能够安然撤出,按照目前的形势,顺军在北京恐怕无法立足。建奴强顺军弱,为了对抗建奴,顺主便选择和我大明结盟,这才有了朕的南巡,实际是希望我大明能够牵制建奴。”
朱升把经过讲了一遍,然后问道:“李卿,此事你怎么看?”
李邦华寻思了片刻,缓缓道:“按说大顺和我大明有着灭国之仇,但既然顺主愿意放陛下南归,则我大明社稷仍存,仇恨可暂放在一边。眼下建奴最强,实乃我华夏之大敌,暂时和顺军结盟共抗建奴也是理所应当。”
在李邦华心里,是不想和顺贼结盟的,更不用说承认大顺和大明并列,还是顺兄明弟关系,这实在是对大明列祖列宗的亵渎!但既然皇帝在人家掌控中,被逼结盟也是无可奈何。除非能像当年英宗被蒙古人抓住那样,马上立个新的天子,则不必答应顺贼任何条件。
可是那样对大明又有什么好处?眼下的大明只剩下半壁江山,崇祯和三个儿子皆被俘虏,皇位没了直系继承人,南京方面现在还不知道为了皇位闹出什么乱子来,这种情况下只有崇祯迅速南下,方能让社稷迅速稳定下来。
所以为了江山社稷,答应顺贼一些条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等到驱逐建奴之后,自能撕毁和顺贼的盟约!
接下来,李邦华向朱升详细介绍了大同会撤离的情况。
自从朱升随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后,大同会迅速扩充实力,主要是吸纳北京城中的工匠入会,同时开始布置撤出事宜。
目前已经撤出了一千余人,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工匠,由刘安带着,化妆成顺军一路南下,目的地是运河重镇临清,准备在那里和脱逃的皇帝会合。
北京城中剩下会员还有两千多,若是加上家眷足有过万人,还未来得及撤离。
“现在既然陛下和顺军结盟,则南下光明正大,我大同会可撤出更多的人,包括会员们的家属。”李邦华喜道。
朱升点点头:“朕已经征得顺主同意,带愿意跟随南下的官员百姓南归。只是为了南下速度,不能有太多老弱妇孺。”
李邦华担忧道:“可是会员们的家眷怎么办?”
朱升叹道:“尽可能的购买或雇佣车马吧,能带多少带多少。实在不行,让他们暂时留在北京......”
从北京到南京两千里,要是拖家带口的话,赶到南京还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建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山海关杀来,实在是耽搁不起。
李邦华缓缓道:“欲行大事,自当仁义为本。陛下一手组建大同会,这些会员也都相信陛下,不能轻言弃之。要不然陛下先带人南下,臣带着愿意跟随的会员及家眷缓缓南归?”
朱升拒绝道:“可是我一路南行身边也离不开你,要不这样,我让张诚留下来,负责带领他们?”
李邦华知道,张诚是大同会仅有的两个堂主之一,在大同会地位仅次于崇祯,便点头同意了。
于是朱升喊来张诚,把事情交代了下去。告诉张诚,自己先带青壮会员迅速南下,张诚则负责带领家眷随后出发。
“我会请顺主调拨些军队给你负责护送你们前往南方,对了,宣武门教堂的西夷传教士汤若望他们务必得带上!”朱升最后道。
汤若望等虽然是传教士,却大都精通算术物理等现代科学知识。这些人必须带上,将来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新式教育还需要他们。
“太子和永王定王是不是和陛下一同出发,臣好早做安排。”临走时,李邦华想起了什么,连忙问道。
朱升摇摇头:“顺主没让太子他们和咱们一起南下。”
李邦华明白了,太子和永王定王是被留作人质了,目的是防止皇帝背弃和大顺的同盟,不过这也是应有之义,可以理解。
朱升则苦笑着,只有他知道,太子朱慈烺他们并不是被留作人质,而是李自成害怕他们察觉出自己的冒牌身份。毕竟是崇祯的三个亲儿子,若是和朱升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未必不能看出破绽来。
崇祯十七年五月六日,朱升拜别顺主李自成,正式踏上南下的路途。
随同南下的顺军高层有军师宋献策,和都尉李双喜部下五百余人,还有自愿随同南下的北京百姓一万余人,都是大同会会员及家眷。
再就是北京城内一众明朝官员,数量多达一千余,若是加上他们的家眷随从仆役,光是他们人数就有两万多。
实在是被顺军拷打追脏弄怕了,大部分官员都选择了跟随皇帝南下,还愿留在大顺的寥寥无几。
三万余人的队伍,数量实在太过庞大。
为了提高行军速度,朱升决定分两批行进。自己由李双喜五百骑兵和一千大同会青壮护送,押运着三十万两银子,先期赶往天津。李自成已经允诺,把不久前俘虏的前山海关守军三万余人还给朱升。
剩下的大同会员及家属则由张诚带着,紧随其后南下,因为队伍中有大量家眷,行军速度自然比较慢。
“陛下......”魏藻德、张缙彦等官员早早的等在朝阳门外,见到骑马出城的朱升连忙迎了过来。
“朕要赶往天津,你们跟得上的就跟着,跟不上就随着大队在后面。”朱升随口说了一声,策马就走。
眼看着径自而去的皇帝,魏藻德等官员面面相觑。
“陛下出行,身边不能没人护卫,我先走一步,你们可随着大队慢慢而行。”魏藻德喊来长子吩咐了一句,牵着一匹骡子骑上追了上去。
“元辅等等我,我随你一起!”张缙彦连忙叫道,也跟着就跑。
其他官员们见状恍然大悟,匆匆交代了家人几句,也都跟着二人后面。
朱升听到声音回头看去,就看到数百名官员或骑着骡驴,或步行跟在队伍后面,一个个看起来忠心的很。
“这些人当初要是有这样的表现就好了,也不至于几天时间北京城就被我大顺攻下。”李双喜见状笑道。
坐在一辆马车上的李邦华见状叹了口气,随手放下了窗帘,他实在不愿面对这帮昔日的同僚。
因为押着上百辆银车,队伍行走的速度并不太快,一日也就走六十余里。开始的时候,这帮养尊处优的官员们还能跟得上队伍,慢慢的就跟不上了。
只是半日的功夫,就有一半的官员被甩的不见了踪影。魏藻德和张缙彦因为有骡驴乘坐,倒是能咬牙跟上。
傍晚时分到了通州,朱升下令休息一夜,同时利用夜晚的时间,由李邦华主导,对跟随的千余大同会会员进行简单编制成伍。
一千会员再加上李双喜麾下那一百多大同会火铳兵,被整编为一个营,暂命名为新编第一营。营官暂时由七十岁的李邦华充任。
李邦华当初做督抚时多次带兵,后来由负责整顿京营,在整编训练军队这块非常有经验。
暂时采用镇-协-标-营编制,营下设队,小队,什,伍......
一夜的功夫,也只能简单的确定一下编制,要想形成战斗力只能慢慢磨合。不过从这里到天津的一路上,都是整编磨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