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云原生的书籍,但迟迟未动笔。直到2019年,IT界云原生技术开始普及,我意识到企业越来越重视云原生,许多企业都在谈论、投资引入或建设云原生相关平台。但是,这也让我更加迷茫和担心,因为我担心一些企业追求云原生只流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实质。在实际接触和调研企业的云原生落地情况后更证实了这一点。

我接触的企业分以下几类。

❑简单地认为技术是解决企业痛点或者数字化的“灵丹妙药”,最终梦想被现实打败。

❑简单地认为技术不重要,产品、组织能力才重要,结果在技术上没有投入,很多设想成为空中楼阁,或者技术方案只是开源产品的堆砌,身子大脚小,走得磕磕绊绊,甚至跌倒。

❑认为商业、组织、产品、技术都重要,但错误地理解了云原生的本质,资金投入后发现整体IT运营成本并没有减少多少,甚至谜一般地增加了。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开启云原生的“姿势”呢?

2022年冬天,我终于坐不住了,决定写书来系统地讨论怎样才是正确开启云原生的“姿势”。

云原生只有和企业场景正确结合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教条和本位主义只会削弱云原生的价值。云原生有着自己的一整套体系,这套体系是从IT的历史积淀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并不是从象牙塔里诞生的。

只有系统地了解云原生的来龙去脉,宏观地了解企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深入地洞察业务场景及其价值边界,才能充分发挥云原生的价值。总而言之,落地是否成功是由企业自己的认知与现状共同决定的。

本书特色

至今,很多云原生资料都聚焦或者仅限于技术架构上的论述,对其全生命周期的完整论述很少。企业需要知道为什么自己需要云原生,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收益,以及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云原生等。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客户、市场分析,到产品与技术架构,再到商业模式分析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云原生,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云原生,并引发读者对云原生落地的更多思考。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为了使读者详尽、透彻地了解云原生落地的要点与细节,徐徐展开内容,而非“快餐式”讲解。因为如果读者对云原生落地的要点与细节不了解或者理解不透彻,则有可能会走弯路或者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基于云原生落地的数字化甚至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大工程,希望读者能够耐心、仔细地研究。

本书读者对象

❑云平台架构师。

❑应用架构师。

❑技术产品规划师或者技术产品经理。

❑CTO。

如何阅读本书

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起源、演化与商业模式(第1~3章):从云原生的发源剖析云原生的本质以及云原生产品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重点基于组织视角讨论了云原生落地的基本思路和方案。本部分旨在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云原生的落地思路。

第二部分 云原生组织与市场洞察(第4和第5章):明确企业组织架构对云原生落地的意义以及与云原生落地适配的组织建设方法。本部分通过分析市场洞察的方法,帮助企业了解各参与方对云原生的诉求,以提高企业在组织层面、市场层面对云原生的认知,让企业在云原生落地过程中更具方向感。

第三部分 云原生底座的落地(第6~10章):从产品和技术两个方面讨论云原生底座的实施和设计。这是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旨在将产品理念融合到技术方案当中,尽可能地呈现更多创新性的方案和思路,降低平台对人工操作的依赖,赋能业务应用或者其他基于云原生底座的技术产品,让企业全方位体会云原生底层技术带来的变革,更加关注自身建设,而非基础设施。

第四部分 云原生应用平台的落地(第11~13章):从产品和技术两个方面讨论云原生应用架构治理平台、云原生DevOps研发中台的实施与设计,突破业界对云原生应用平台的普遍认识,并给出更贴合企业诉求的方案,旨在帮助企业进一步释放数字化生产力,即发挥数字化应用效能,辅助企业决策,以及降低交付成本。最后讨论了基于云原生中间件的应用落地赋能,旨在以技术平台为依托,融合产品思路,展现应用研发细节以及落地思路,使得应用研发过程更加顺畅。

勘误和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读者可以通过邮箱leogao2020@163.com反馈。

特别致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女儿和儿子,为了写这本书,我牺牲了很多陪伴他们的时间,但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坚持写下去。

十分感谢我的合作者唐齐智先生,他重点参与撰写了云原生应用平台落地的相关内容,将自己从第一线得来的经验梳理并呈现出来。

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