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手册
- 杨霞
- 4995字
- 2024-01-12 11:11:26
第1节
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理论首先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艾尔斯(A. Jean Ayres)根据神经生理学理论于1972年系统地提出来的。
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人的大脑通过感觉系统(包括视、听、嗅、味、触等)搜集周围环境中的这些信息,将信息整合起来,形成知觉,以便大脑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感觉统合。
艾尔斯认为儿童之所以表现出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与其说是大脑皮质(上位脑)存在障碍,不如说是脑干(间脑、中脑、脑干、延髓)脊髓系(下位脑)基本功能的统合障碍。只有经过感觉统合,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才能有目的地去完成各种行为,即形成人类的行为和能力。如果其发育停留在胎儿期、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的脑神经组织和功能状态,人类就会出现行为能力方面的障碍。大脑神经基本水平的统合(发育)有障碍,就会带来身体运动、感觉运动的不成熟,认知语言的不成熟,社会性的不成熟等问题。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发育迟滞”,就是指上述行为能力未达到其实际年龄所应具有的水平。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其行为表现或多或少显得幼稚。他们往往比同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顾,自控力较差,依赖性较强或者行为冲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这类孩子也给父母和老师增添了许多麻烦。
作为人类行为、动作发育的基本感觉系统(如触觉系、前庭感觉系及本体感觉系)对于人类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发育过程是:感觉-知觉-认知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所有动作和行为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统合功能有关。例如:爬、站、走、跑、吃饭、穿衣等室内外所有的生活行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身体肌肉感觉、平衡感觉以及身体的其他感觉;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获得,绘画、写字、写作文、读书、发言等,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都是大脑神经系统感觉统合的结果。人类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行为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比如走路,人们不需要每次都经过大脑的周密思考后才去完成这样的动作,只需要在产生行为意向后由大脑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完成。因为走路的行为程序已经在大脑中贮存了,一旦启动程序只需要耗费较少的脑力资源,所以,大多数人在进行走路这样简单行为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其他行为,如边走路边交谈。但是当人们要完成一些复杂、高难度的动作和行为时,就需要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也就是说,人们对来自外界环境以及自身内部的各种感觉刺激和信息要进行选择、整理,才能有序地工作。这些都是要通过大脑神经系统来完成的。一旦感觉统合发生问题,就会出现种种障碍,如动作不协调,不能完成复杂的动作和行为,不能正常地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因此,矫治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对儿童心智成长和心理健康都是极为重要的。
科学家在一系列有关儿童自身运动经验对早期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婴儿爬行动作的获得改变了其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使婴儿对外界环境变化保持敏感,促使其活动与目的的分化与协调,增强了其对无效行为的抑制以及认知操作的序列化,因而促进了儿童深度恐惧、延迟搜寻、客体永久性概念、迂回行为、空间定向、共同注意等方面的发展。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说明:
一、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大脑犹如一台中央处理器。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纷乱复杂,各种危险时常存在。那么,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呢?又是如何使得人的行为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呢?由于人类大脑的极端复杂性,科学家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向人们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大脑的工作不是被动地反映从感觉器官中传入的信息,而是要经过一个过滤、摘要、整合的主动加工过程,即人脑主动抑制或忽略无关或次要的信息,而将重要信息经过整合后,指挥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协调运动,完成对环境的适宜反应。
大脑复杂的工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 1-1
(一)感觉输入
感觉输入是指从环境本身和个体接收的能量形式,并将所接收的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加以处理,统合起来。视觉、听觉、运动觉、平衡觉和触觉等在人们的行为能力表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感觉系统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通过感觉神经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
输入是信息激发了感官而产生神经冲动,输入神经中枢。这种现象有如电脑搜集信息。
(二)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指将接收到的感觉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加以组织、比较和贮存,即将目前和过去的感觉信息加以统合,使个体能有效地选择并组织适当的动作。
统合是个体将接收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如耳闻、目睹、鼻嗅、体触等获得的信息,都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加以组织整理而成为一个完形(指对事物整体的认知),这就是接收刺激的心理历程。在这个历程中除了要组合各类现有的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一个整体外,往往还要以过去所保存的旧的经验为基础,将过去的记忆和眼前的刺激结合起来,以便对现有的刺激产生更明显的认知。个体的感官如果存在缺陷,比如失明、失聪或某种形式的感觉缺失,都有碍感觉统合的正常发展。
(三)动作输出
动作输出指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所表现的动作。当输出发生时,信息持续地回馈进大脑,回馈本身具有使感觉信息得以持续处理的功能。当感觉输入时,在动作上的回馈通常包括运动觉、触觉、视觉或听觉。回馈期间,会评估反应的频率和反应的性质,若评估错误,必须加以调整;若评估正确,则不需要调整。
输出也是一种神经冲动,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由刺激-感受-统合后作用于运动器官的动作反应。个体的运动功能如果有了缺陷,也将造成语言障碍、动作障碍等后果。
(四)回馈
回馈指个体的输出必然要表现在各种粗略或精细的动作上的反应。它具有核对功能,可以成为另一个输入的来源,使感知觉构成一个连续的过程,促使感知觉能力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准确。
这一过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感觉统合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它必定要依赖感官与动作的配合,所以在认知过程中,动作与感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从外界环境中接受的各种信息传入大脑,通过感觉统合,不同部分的神经系统才能形成工作整体,以供充分运用。运用的范围包括身体内外知觉、顺应性反应、学习过程以及神经机能的发展。
一些聪明的孩子,虽有父母充分的关心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但功课总是落后,行为让人操心。这种现象多数是由孩子脑中对各种感觉的统合不良引起的。这类问题不容易被看出来,但在儿童中普遍存在。尽管学校老师和父母发现儿童有异常行为,但儿科医师、家庭医生甚至精神科医生对感觉统合能力障碍往往一无所知,所以无法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说,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不易注意到孩子的感觉统合是否正常。
当个体想要运动、学习、游戏、表达时,脑部必须把这些感觉全部组织好。脑部要寻找出感觉的位置和种类并下达命令。当众多感觉统合得当,脑部可以利用这些感觉形成认知、活动及学习。如果感觉统合失调,人的行动就将如上下班时拥挤的交通一样又慢又乱。
人类的遗传基因中就有感觉统合的基本能力。每个人生下来即有这种能力,但它需要让幼儿在早期与周围世界的许多事物接触互动,并让身体和脑部顺应外界物理环境的挑战,从中获得感觉统合最高度的发展。
7岁以前,人脑主要是一部感觉处理的机器,对事物的感受主要来自感觉印象。孩子对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还没有较高层次的概念。他所依赖的是感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碰触,亲身体验各种感觉信息,通过移动身、手来增加碰触感。顺应性的反应多是肌肉及运动型,而不是心智型,因此叫作感觉运动发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感觉运动的良好组合,心智和社会反应才取代经由活动、谈话和游玩中所发生的感觉统合,为读书、写字及良好行为所需的更复杂的感觉统合奠定基础。因此7岁以前感觉运动组合比较好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加容易学习获得心智和社会方面的技巧。
脑部感觉统合良好,孩子会反应出胜任、启发和满足感。从某种角度说,“开心”“开窍”是指孩子的感觉统合良好。感觉统合良好时,会有很大的满足感;高度成熟或更复杂的顺应反应会带来更大的满足,这些是成长的现象。
人类生来就要享受各种外界刺激。“享受”会促进脑的发育,因此人们自然的感觉寻求有助于大脑统合各种感觉。比如:小孩喜欢被高高举起、在摇篮中被摇动、被紧紧拥抱,喜欢跑跑跳跳、在海边沙滩或球场上玩耍,这些都是孩子的感觉寻求。他们热爱运动,运动的感觉会让大脑更加成熟和充实。
由此可见,儿童大脑的健康发育是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基础。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养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的用脑习惯,注意为孩子提供丰富且适宜的环境刺激,以满足孩子大脑正常发育的需要。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能力是天生的,认为“当前出现的问题,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好”,这种想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二、婴幼儿的感觉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在母亲的子宫内,随着胎位变动,触觉、前庭平衡、固有平衡等能力就逐渐在发展。出生以后,尤其是处于婴幼儿和儿童阶段时,大脑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各神经元与外界的联系尚在建立过程中。许多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如语言)的建立,需要在与适宜的环境接触过程中逐步获得。因此,如果儿童的早期生活中缺乏足够的感觉刺激,将直接影响感觉系统的功能。人类行为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最初只具有几种条件反射的新生儿,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完善行为能力的社会人,其能力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最初的简单行为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的过程是大脑神经元的突触之间的联结不断强化的过程,即大脑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器将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登记(记忆)和整合(统合),形成知觉,为更高一级的思维如抽象、想象、创造性思维等打下基础。
三、周围环境的刺激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和大约9000亿个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胎儿的神经细胞从第3个月开始迅速增长,每分钟超过25万个。人类新生儿是在脑发育未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也就是说,新生儿的大脑还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因此,出生后大脑的功能还要继续生长发育,继续完善。到1岁时,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的1/2。0~3岁是人的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既有可变性又有代偿性。所谓连续性是指神经系统的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神经系统在某一阶段有其敏感期(或叫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塑造的功能就应该抓住关键期尽力完成,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所谓可变性和代偿性是指脑组织在受损坏后,在关键期内其他脑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近年来的科学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脑组织的发育离不开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同时还需要给予婴幼儿各种刺激及教育。大脑若缺乏早期生活经验的熏陶和教育,则会受到永久性的损害,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关键期内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大脑就越聪明、越灵活。例如: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学习爬行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两岁半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不同人的关键期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并且大脑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着不平衡性。我们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抓住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给予孩子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让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知觉及语言能力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另外我们还要让孩子多参加活动,比如听音乐会,欣赏画展,看歌舞,看体育技能比赛,到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以及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通过他们的感知觉器官,将听到、见到、感知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大脑,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汇聚知识河流的大海洋。学龄前的孩子应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家长应该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促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启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运用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父母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力做到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