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逆境中的坚守

纵观全球商业史,伟大的企业几乎都生于逆境,成于逆境。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先锋,2021年,京东方的营收规模已经突破2200亿元。

若将时间的指针拨到30年前,京东方的前身,北京电子管厂正经历着一场危机。

当时,电子管领域遭遇了磁控管显示、液晶显示等新技术的冲击,需求规模迅速萎缩。无论是技术升级还是拓展市场,北京电子管厂都需要可观的资本加持,所以留给北京电子管厂的出路只有一条——企业改制。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开始,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幕也随之徐徐开启。京东方,正是在国企改革浪潮中重获新生的代表。

从改制到上市

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电子管厂,被誉为“中国电子器件工业的摇篮”。

在20世纪70年代的“彩电大会战”中,北京电子管厂研制出了18英寸彩色显像管。作为中国电子科技的尖兵团队,该厂曾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管制造和研发设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播放乐曲的计算机,也采用了北京电子管厂生产的集成电路。

北京电子管厂的发展变迁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如果说,它的历史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诗,那么其所经历的挫折和困境,映射出的则是京东方引以为傲的精神图腾——产业报国,志存高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持续创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北京电子管厂风光不再。由于电子管被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替代,电子管的需求陡然下降。采用半导体技术的电子产品开始大量进口,这个“万人大厂”因产品市场的萎缩变得岌岌可危。

1988年至1990年间,中国经济的土壤贫瘠而荒凉;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种子于改革开放的沃土中开始萌发。面对新时代的召唤,京东方的创始人王东升笃信,北京电子管厂若要复苏重振,必须从旧体制的迷雾中脱离,用股份制的市场化模式重组。王东升果敢担起厂长之责,举改革之旗,坚定踏上了企业变革之路,自此,京东方壮丽的发展画卷在时间的涤荡下铺展开来。

变革从来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王东升很快就遇到了第一道坎:股份制改造的钱从哪里来?

京东方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650万元股份制改造资金,源自干部和员工的积蓄。为了救活企业,2600多名干部和员工自筹资金,许多人甚至掏出了压箱底的存款。

一位亲历者这样讲述当时的境况:自家的存折上仅有2000多元,是一家人多年的积蓄。刚拿出存折时无比犹豫,可转念一想,如果大家都拿不出钱来,厂子就活不下去。最后还是一咬牙将存折上的钱全取了出来,来到公司集资入股。

员工们的举棋不定是人之常情,毕竟那还是个人均工资只有两三百元的时代。如果没有企业多年积淀下的信任,没有员工间如家人般的凝聚力,没有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这笔资金不仅筹措无望,企业的改制也无从谈起了。

1993年4月,北京电子管厂经营性资产出资,以企业员工募资的650万元,再加上银行的债转股,共同注资成立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让京东方重获新生之力的是无数员工的伙食钱、结婚钱乃至养老钱。

股份制改造的最大好处在于企业可以自主经营,把没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剥离出去,分流冗余人员,放下原来企业办社会的包袱。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是要找到企业利润增长点,让企业从负债累累走向盈利。

作为中国最早的显示企业之一,北京电子管厂一直将战略方向聚焦于自身擅长的显示领域。当时,市场政策的基调是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之后的京东方在这个过程中也抓住机会,与外资企业展开合作。

比如,京东方与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丸红株式会社和共荣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北京旭硝子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后文简称“北旭”),1993年成立时,生产的产品是彩色显像管所用的玻璃支杆;与日本端子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北京日端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端子、连接器等;与日本日伸工业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北京日伸电子精密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电子枪零部件及影像显示零部件等。它们都属于CRT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

这期间最成功的合资企业,是京东方与日本松下合作成立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它生产的显像管是彩色电视机的关键部件。

在中国彩电产业飞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位列中国八大彩管厂之一,算得上是北京市的明星企业。京东方上市以前,每年都可以从这家公司获得可观的分红收益。

上述在京东方企业改制之后成功的项目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从日本引进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踩中了彩电国产化浪潮的风口。

彩电国产化的产业浪潮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20年时间,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建立了玻壳、彩管到彩电整机的完整产业链,也催生出了长虹、康佳、TCL、创维和海信等一大批彩电企业。

1995年,我们迎来了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彼时,科技产业的宠儿——互联网公司如日中天,大型信息技术企业生机勃勃,这也激发了京东方决策层力图成为产业新贵的强烈愿望,而为此付诸行动的不二选择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

成为一家被资本青睐或者认可的产业新贵,不仅需要具有服务于大众的过硬产品,同时也需要创造足够高的利润来回报投资人与员工,从而成就自身发展。满足上述条件,就需要京东方拿出经得起检验的实力,以佐证其不是昙花一现。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家胸怀产业理想的企业愿意被贴上“融资裸泳”的标签。

时任京东方上市融资小组负责人的陈炎顺时常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思考:令人心动的上市计划,如何在有效行动上突破重重难关?换句话说,京东方的价值如何配得上资本市场准入的资格?

然而,上市融资小组除了要满足外部资本市场机制的检验,也需要尽快拿出行动打消内部对上市前景的疑虑。

摆在陈炎顺面前的挑战远比想象中的艰难:没有上市运作经验,没有耀眼的产业背景,没有令人炫目的专业团队,更没有一间像样的工作室。

经过精心准备,富有坚定决心的陈炎顺将北京证监局(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作为第一个突破口。

他频繁地拜访北京证监局相关领导,尽心竭力争取上市“门条”——A股市场上市的名额,以此顺利打开通向资本市场的大门。

现实犹如一面无情的镜子,给陈炎顺及其上市融资小组成员放大了资本市场的门槛:通往A股市场的“门条”不仅标准高,而且运作周期长。

当命运之神关上一道门时,往往会打开一扇窗。或许是被陈炎顺的“诚意”打动,抑或是看好京东方的宏伟蓝图,北京证监局的领导建议陈炎顺考虑将迈入B股市场作为融资踏板。

实际上,根据当时京东方的条件,B股市场不失为一项正确且适配的选择。B股市场对于公司的准入条件相对较低。相比A股市场,B股市场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公司规模等要求通常较为宽松,使得初创企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也有机会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

但扎心的事实仍在京东方资本征途上延续:即使京东方已经扭亏为盈,但每年的盈利不过几百万元,仍未达到B股上市的标准。

此时,经济学科班出身的陈炎顺并未因此灰心,而是选择通过专业知识,努力从财报细节中寻找资本背书。他认为,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强,而京东方是其大股东,一年从中可获得大约2000万元的分红收益。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当持有超过20%的股权时,股东采取权益法进行核算极为合理,即将持股企业的利润按持股比例算作该企业的利润。这样一来,京东方一年就有几千万元的利润,完全符合B股上市的标准。

恰巧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准备开设B股,中国证监会也在挑选企业进行试点,于是,京东方作为试点企业申报成功。紧接着,京东方成立证券部并在陈炎顺的领导下,历经7个月的紧锣密鼓筹备后,于1997年6月10日在B股挂牌上市,募资3.5亿港元。

这笔融资也意味着,京东方终于有了自主可支配的资金,有了自主选择技术路线的底气。京东方这家不被外界看好的科技企业,用自己的魄力与勇气打动了资本市场,正式开启“技术+资本”高速扩张时代。

对陈炎顺及其团队而言,无论是勇闯A股还是迈入B股征途,京东方的股票代码仿佛是通往未来成功路上的一串密码,记载着资本市场的“风吹雨打”。而在那些为上市努力的不眠之夜,陈炎顺与京东方上市融资小组所付出的无数努力,充盈着京东方人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动力,坚定了京东方人继续在显示领域深耕下去的决心和永不言弃的发展信念,在企业内部更是激发了强烈的干劲儿与归属感。

2001年,京东方又在深圳交易所增发了A股,融资9.7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A、B股同时上市的公司。

上市是京东方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也为进入半导体显示这一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积蓄了力量。

科技基因驱动产业抉择

有了充裕的发展资金,京东方面临的选择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房地产。当时,一家外国基金公司欲投资5000万美元,推动京东方转行做置地生意。愿景与规划呈在案头,价值回报令人心动,企业内部也有相当多的声音支持这条发展路线。

面对转变命运的分水岭:一边是房地产的广阔疆土,回报是唾手可得的高利润快车道;另一边是坚持在显示领域的黑土地耕耘,走一条注定艰辛曲折的田间路。最终,京东方选择了后者,扛起了中国电子工业的创新锄头,继续做中国显示产业的开拓者与播种者,并倾注心血,深耕下去!

王东升对当时的管理层表示:“如果连我们这些人都去做房地产,那谁来搞工业化?中国的工业现代化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每一家企业在创立和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基因,京东方的基因就是怀揣中国科技梦,践行产业报国的使命。同时,这一基因也左右着京东方在每个关键岔路口的方向感。

本书调研采访了几十位司龄达20年以上的京东方企业中高管,他们每个人身上都体现着“技术为上,匠心钻研”的产业人气质。其中一位被访者是京东方吸纳的最早一批大学生之一,他回忆道:“刚来京东方时,我们这些大学生要下工厂跟着师傅学技术。那些在工厂里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200多块钱,远比我们这些大学生收入低。虽然他们干着最基础的工作,却仍对技术创新带来的裨益充满着向往。”

基层技术人员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缩影,正是这种内化而深厚的创业基因指引着京东方走上液晶显示的顶峰。

除了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精神追求,回顾京东方的历史后我们就会发现,促使其最终走上显示领域高峰的也有其技术选择的必然性。京东方创立的前10年,核心技术主要围绕着显示产业精心布局。在2003年之前,京东方已经掌握了显像管、VFD(真空荧光显示器)、STN(超扭曲向列屏)等显示技术。

从业务布局上看,无论是北旭、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还是后来上市后投资的公司,京东方皆围绕显示产业链进行布局。比如,上市后与日本茶谷产业株式会社合作建立的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显示器背光源;与香港冠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北京东方冠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研发各种型号的计算机显示器。以上种种合作实践都为京东方储备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为后来进入液晶面板领域积蓄了力量。

作为显示领域的高技术企业,京东方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高度敏感性。当时,为了了解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发展趋势,京东方的管理层频繁出国考察。

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某位负责人回忆,1995年,他与王东升一行人访问日本夏普时,对方送给他们一个彩色液晶显示闹钟。一件无心的礼物却让京东方的高层立刻意识到,液晶显示可能是下一代显示技术。这种对技术变迁的敏感性以及对产业趋势的预判能力,足以让企业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每个重要时机。

在上市之后,京东方的发展如预期般顺利。2001年6月,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那时的京东方已然成了北京市的明星企业。2003年,京东方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刚创立时6000万元的营收,京东方用10年时间让业绩增长了100多倍。在“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的综合排名中,京东方从1997年的第99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13位,仅用5年时间就将排名上升了86位。

虽然头顶明星企业的光环,但管理层却并不满足,因为京东方需要建立独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和技术壁垒。

此前在显示领域的技术积累,让京东方对下一代技术路线选择有了厚积薄发的基础。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1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业务板块HYDIS要出售,京东方抓住这个机会,通过跨国并购,于2003年年初一步跨入液晶显示领域。

20年,从无名小卒到世界翘楚

收购韩国HYDIS进入液晶显示产业,是京东方历史上的又一次命运转折点。这让京东方一脚迈入了液晶显示产业,从此,这个产业里多了一个百折不挠、乘风破浪的追逐者——它在20年中通过不懈的努力搅动起全球显示产业的风云,并最终超过了一个个竞争对手,登上王者之位。

然而,时间回到收购HYDIS之前。当时的京东方虽然宏观上身处显示行业,但此前的技术基础仍处在CRT领域。液晶显示是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京东方既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制造能力,更谈不上专利储备。如果要进入液晶显示产业,无异于跨界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且在京东方进入液晶领域前,该领域就已经形成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它们筑起极高的专利技术壁垒,具有先发优势。这种竞争局面又使日、韩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进一步加快了液晶技术的升级速度。此时,中国液晶产业还是一片空白,当京东方进场搏杀时,技术上已经落后了国际竞争对手至少20年时间。

从零开始显然是不现实的,再走合资之路吗?前10年合资的历史让京东方深刻体会到技术受制于人的滋味。合资符合当时“用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在合资过程中京东方发现,中方和外资的责任和义务是泾渭分明的。中方虽然出让了市场,却始终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收购韩国HYDIS,似乎成了京东方唯一的选择和路径,但这个机会也暗藏着巨大的风险。从开始与韩国方面接触到最后收购完成,历经近两年时间,这一过程充满了波折和风险。

现在看来,京东方的这次收购是中国半导体显示史上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中国半导体显示企业走向自主创新的起点。然而,半导体显示领域并非康庄大道。虽然液晶显示这一次世代显示技术给人类视觉带来了跨时代的改变,但液晶显示产业却是一个重资产投入的无限游戏。

所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京东方从此走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产业化之路,也书写了中国半导体显示的传奇历史。

2003年,京东方虽然完成了对韩国现代HYDIS的收购,但站在全球产业视角看,初入国际舞台的京东方还是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而京东方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竞争对手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逆袭。至2023年,京东方已连续5年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稳居全球第一。此时的京东方,业务网络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全球范围内的哪个产业,只要涉及屏幕显示应用,排名靠前的企业几乎都是京东方的合作伙伴。在产能规模、市场占有率、工厂智能化、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方面,京东方都已经超越了那些曾经的领先者。

综合公开财报和权威第三方数据,在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上,京东方持续稳居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第一。从初入该领域一直到本书截稿日,京东方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建立了17条半导体生产线;在电视、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和显示器等细分领域,京东方的出货量始终居全国首位;在全球市场上,其市场份额的优势还在不断扩大。

京东方的半导体显示生产线是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典范,每一座工厂都有着绿色可持续发展工厂、智能化工厂的美誉。2022年3月30日,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对外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京东方福州8.5代TFT-LCD生产线获得了“灯塔工厂”称号,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入选的显示企业。“灯塔工厂”是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最高荣誉,京东方的入选标志其在智能技术应用、自动化、环保节能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技术引领方面,京东方也是毋庸置疑的领导者。2023年1月,美国商业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发布2022年度美国专利授权量统计报告,京东方在全球排名第11位,连续5年跻身全球前20名。2023年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2022年国际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量排名,京东方以1884件的PCT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七,连续7年进入国际PCT专利申请前10名。

对消费者来说,京东方带来的改变是“让显示无处不在”;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京东方20年的成长带动了整个半导体显示产业在中国的崛起;对一些城市而言,京东方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而是整个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城市脱胎换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