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父亲一生为人和善,正直,从不与人红脸。
母亲也是看上父亲朴实的人格才跟着他。没有三媒六聘,没有婚礼。
只是简单走了一个过场,父亲在某一天在母亲归家半路上就把母亲接了回来。
那时外公极度不愿母亲的归属,强硬的不同意这门婚事。甚至闹到想和母亲断绝关系。
外公觉得父亲人品是没话说的。就是所处家庭人员众多复杂,条件贫苦,不能给母亲很好的生活。
那时长辈们还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孩子嫁哪儿全凭长辈安排。小辈们不论男女,无敢不从。
有的父母能为了一袋粮食,一件家具或者几瓶酒水,就随意决定自己孩子一生。
没有多少文化与眼界的老一辈父母。亲手葬送了许许多多自己儿女的前途人生。
这是时代的限制,也是那些年的人们的悲哀!
没有欢声笑语的庆祝,没有亲戚朋友的迎接。就连回家父亲和母亲都得一前一后回来。
新婚的喜悦无人分享,生活的重担接踵而至。
母亲嫁过来不久,爷奶就正式分家。父亲分得破屋两三间,板凳三两条。就连厨房用具,破碗都没分得几个。家里钱财无多少,粮食紧缺。
父亲母亲一天天慢慢捱过这缺锅少盆的日子。
幸好还有一些好心亲戚。母亲姑姑不忍自己侄女受苦,紧衣缩食为母亲添置了许多碗筷。
多年以后,那些碗筷依旧还剩一些在家里留做纪念。
阿玉的出生,为父母增添了更多对生活的意义。
父亲年少家庭困难,但好在自身好学。书本知识没学到多少,养活自身的技能却学有所长。
父亲独自努力,一人存够娶媳妇的钱。成家后又撑起一个小家。
母亲在家照顾孩子,老人。父亲就负责出门做工。为别人拼柜做床。在木工领域还是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小名气。
手艺精,请做工的人就越来越多。父亲收入也慢慢增加。家里负担慢慢变轻。
熬过了最苦那里面,阿玉母亲日子也好过多了。虽然物质依旧缺乏,生活却一天比一天幸福。
父亲怜惜母亲在家辛苦,赚到的钱就会带回来给母亲。不说最好,却也让母亲不冻着饿着。
阿玉记得儿时时光,母亲除了在家喂喂小猪小鸡,闲暇时就背着她出门找找自己好伙伴玩耍。
父亲从不给母亲安排任何任务,只需要照顾好家里老人孩子和自己就行。
虽然山里人免不了要种粮食。农忙时父亲也会回家帮忙,闲暇了才会出门做工。农活不算太多,劳累却也觉得日子天天都有盼头。
等到阿玉出生后,父亲才带着母亲一起回家。虽然外公嘴上极尽责备,却也内心早就原谅了。
母亲征得父母的同意了,就再也不躲着家人。闲暇时常常背着阿玉回娘家,外公外婆家里所有人都非常喜爱她。父亲尊敬,关心外公外婆,他们也越来越看好父亲。
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父亲与自己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亲戚直接的隔阂仇恨也慢慢消散。
在人民生活日益幸福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慢慢变化。时代在进步,人民的认知与眼界也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