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 “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人看澳门
- 蒋子龙等
- 1504字
- 2023-12-28 18:04:23
澳门基金会一直不遗余力推动澳门文化的发展。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特别的眷顾。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们就与《澳门日报》和澳门笔会等机构合作,举办“读后感征文比赛”和“澳门文学奖”,鼓励和支持澳门文学创作和出版,并与内地出版社联手,组织出版“澳门文学丛书”,全面促进本土文学的发展。
“我心中的澳门”也是澳门基金会繁荣文学创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一直认为,澳门文学由本土创作和外地有关澳门的书写组成,而且后者起源更早、影响更广、作者群更大,不少还是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我们和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海外版》杂志联合推出“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征文比赛,就是为了传承这一文脉,从另一方面丰富澳门文学的内涵,拓展澳门文学的边界,传播澳门文学的意义,张扬澳门文学的开放性。
事实证明,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所取得的成效远远超出了预期。一方面,“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比赛促成了澳门文学奖增加了公开组,大大扩展了征稿范围,为澳门文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另一方面,该项比赛吸引作者和读者之广、应征作品之多和水平之高,出乎意料。不少知名作家也纷纷响应,为澳门文学添砖加瓦。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本书,就是从历届征文比赛获奖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佳作。
我们时常在想,是什么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对蕞尔小城澳门的目光?又是什么魅力令他们迷倒而大书特书澳门的前世今生?我们曾经说过,在同等规模的城市里,没有哪个城市比澳门拥有更多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档案文献语种之多、散布之广,令人惊叹不已。到底是什么,让世人对澳门如此迷恋?
是她的光辉人性,是她的大爱无疆。澳门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方、乡音不一、礼俗相异的人们,不同而和,和而不同,“但求安居便死心”,守望相助,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守护耕耘着这块土地,对不断涌入的新移民甚至因天灾人祸逃至的难民,时刻伸出援手、献出爱心,这些人无论是去是留,都心存善念,亲情绵绵。
是她的本真人性,是她的默默温情。率真质朴、从不矫情的城市个性,不仅令澳门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处变不惊,坐看云卷云舒,静候雨过天晴,也令来自天南海北的商旅人士流连忘返,发挥特长,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澳门遂成温柔之乡、世外桃源。
是她的家国情怀,是她的悠悠乡愁。无需张扬,不必展示,在她的灵魂深处,在她的血液里,哪是家,哪是乡,哪是国,一清二楚,容不得半点虚假,容不下半点杂质。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无论兴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际,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拳拳中国心、深深民族情,表露无遗。
是她古今同在的人文景观,是她中西并举的精神风貌。弹丸之地,与国运世情息息相关。乡土气息,居然沾染着国际胸怀和高尚情操。看似不起眼的景物,原来有那么多的故事;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原来有那么大的关联。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给人无限的遐想;许多不协调的东西,放在一起,竟然显得那么和谐。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誉,果真名不虚传。
最为难得的是,这一切,都生动反映在当下的澳门社会实践中,都真实体现在澳门人的日常生活里,成为澳门城市的脉搏,成为澳门文化的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即使发展到今天的新城市新时代,澳门的传统还如影随形,清晰可见。我们也衷心希望,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居民珍惜、爱护、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传统,为特区发展、国家进步、民族复兴、人类和平贡献绵薄之力;我们更加期待,澳门的朋友们可以像本书的作者那样,一如既往关爱澳门,真心实意支持我们,集结更大的力量,充分发挥澳门传统的作用,放大澳门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的人。
吴志良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