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封驳圣旨,奸佞误国!

圣旨连降。

工部立刻派出大匠作,前往城外天巡军驻扎地,对军方招募工匠和铁匠进行技艺收编和教导。

锦衣卫、东厂、西厂,撒出全部人手,动用大量密探,对参与锻造天巡军械的匠人进行身份甄别。

专业人,干专业事。

未消几日,绝大多数匠人都洗脱了怀疑,但也有近千名工匠和上万名铁匠被秘密处死,埋葬入城郊乱葬岗中。

这些人,要么是国朝朝廷大员、藩王勋贵的探子,要么身怀大案,还有几个是高丽、扶桑国的细作。

其罪,或许不当诛,可为了天巡军械的绝对保密,只得如此。

随后。

在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建议下,在天巡军驻地最中心的位置,原地建立起数十座炼铁炉窑和数千座打铁工坊,以供天巡军械打造之用。

两厂一卫的缇骑、番子,日夜巡视,闲杂人等,严禁入内。

而就在工部大匠作和匠人们准备大展身手时,锻造天巡军械的钢铁,却迟迟没有运来。

五军都督府数次催促户部、兵部,始终未得到回应。

于是。

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兼北征大元帅,亲自去了趟户部、兵部和内阁,连连吃了几个“矿铁太多,调度困难,勿要心急”的软刀子。

“李首辅、刘次辅、谢阁老,九月底了,天巡军寸铁未见,再有一月,就是陛下要求的北征之日,天巡军等不了多久了,倘若两日后还是看不到矿铁,本帅就要到皇宫内告御状了。”

王守仁含怒放话,甩袖而去。

圣旨在前。

户部、兵部,依旧不肯配合军方,难道是想抗旨不遵不成?

阁房内。

李东阳首辅、刘健次辅、谢迁群辅面面相觑。

“宾之,户部、兵部,可是得了你的授意?”

刘次辅看向李首辅,怀疑道。

国朝无党争。

却是有类同存在。

比如,太祖时期的淮西、浙东。

没有结党之名,却有结党之实,打压异己,抗衡皇帝。

早在李首辅入朝为官不久,就建立了一个诗歌流派。

茶陵诗派。

号称不满台阁体,要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开创诗坛新局面。

李首辅因此结交了不少士人,随着成化、弘治,和到来的正德一朝,三朝时间,那些士人在朝廷中,已然成为无法忽视的力量。

户部尚书韩文,兵部尚书刘大夏,就是茶陵诗派的人,而且在诗派中,仅次于李首辅的地位。

户部、兵部的行为,不禁让人怀疑是李首辅的授意。

谢阁老同样望向李首辅,眼中的意味,亦是如此。

“这些日子,我都在为家族、亲族忧心,哪有时间去想诗派的事?”

李首辅摇摇头,无语道:“再说,陛下圣旨在前,我岂敢抗旨不遵?”

锦衣卫前往老家茶陵后,他的族人,亲族,已经有数十人被抓入诏狱。

长辈、同辈、晚辈,一日数封家信入京,询问情况和求救。

这时候,再敢违抗陛下意志,不就是上赶着给锦衣卫递刀子,送族人和亲族都去死吗?

“这么说,是韩尚书、刘尚书自己的想法了。”

刘次辅点点头道。

族人、亲族。

一直是老友的软肋。

现在,软肋被陛下拿着,是不敢给陛下上眼药的。

“韩文、刘大夏,是找死不成?”

谢阁老疑惑出声。

菜市口那,寿宁侯、建昌侯的血,可还没干呢。

在陛下面前造次,无疑是在找死。

“估计是想法还没转换吧。”

刘次辅沉吟道。

宪宗一朝、先皇一朝,两代皇帝,前者昏聩,后者贤明,但都是以仁爱治国。

从不会因言降罪,即便臣子御前抗辩,也不会在意。

有些时候,臣子犯下错误,只要不是大错,都能一笑了之。

数十年过去,朝中大臣们,习惯了皇帝的仁慈,甚至,有些时候会拿这些事当做吹嘘的底气。

当今陛下登基后,除却焦芳、毕亨等人外,基本未对其他大臣动刀。

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有新皇登基不杀人的,想来,是朝中大臣以为陛下是和先皇相同的皇帝。

仁慈,善良。

“那是取死之道!”

李首辅嘴角抽搐道。

他就在乾清宫说错了一句话,陛下就让锦衣卫杀了他族人和亲族数十人。

将帝王的无情,狠辣,展现的淋漓尽致。

用对待先皇的手段去,对待当今陛下,非死不可。

“来人,去请韩部堂、刘部堂到内阁一叙。”

刘次辅点点头道。

同朝为官,如同乘一船,先落水,后落水,谁都不能幸免。

但能搭一手,总要搭一手的,无冤无仇的,不能眼睁睁看着人往火坑里跳。

中书舍人去传令。

不久后。

两位尚书抵达内阁。

“见过首辅大人、次辅大人和谢阁老。”

韩文、刘大夏揖手道。

刘次辅和谢阁老点头还礼,将事情交给了李首辅。

诗派的人,惹出了事,自然要诗派的魁首去出面。

“贯道(韩文字),时雍(刘大夏字),天巡军的精铁,到哪了?”

李首辅颔首问道。

内阁,统管六部不假。

但是。

不会直接插手六部内事务。

关于户部、兵部抵制天巡军械的事,内阁有了解,但不多。

“首辅大人,精铁,自然是在该在的地方。”

韩尚书接过中书舍人奉的茶水,浅尝辄止,半开玩笑道。

户部,从未同意天巡军请求,也当然从未去调度钢铁。

“那天巡军北征怎么办?”

李首辅色变道。

虽然早有预料,可是怎么也没想到,户部这么多天,竟然什么都没做。

“兵部以前铸造的军械,还有很多,供给三十万大军,绰绰有余。”

韩尚书吹了吹茶叶,轻笑道:“要是天巡军看不上,不妨赤手空拳与鞑靼军一战。”

闻言。

不仅李首辅脸色铁青,就连刘次辅、谢阁老都坐不住了。

国运之战,事关江山社稷,事关数千万国朝百姓,怎能开这样的玩笑。

倘若此战失败,国朝几十年内无力北征不说,恐怕边镇都会沦丧于蛮夷铁骑之下。

这是在拿几百万百姓生命做玩笑!

“户部,没有接到陛下旨意?”

谢阁老质问道。

这户部。

简直没把内阁放眼里,没把陛下放眼里。

何止是胆大妄为!

“封驳了!”

韩尚书轻描淡写道。

皇帝穷兵黩武,作为九卿,必须予以纠正。

“什么?”

李首辅、刘次辅和谢阁老猛地起身,眼前发黑。

封驳。

是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汉代封还诏书之事多有,然无封驳之名,亦无专官执掌。

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如认为有失宜的书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五代时废止。宋太宗淳化四年恢复唐制。

元朝不提。

国朝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设六科给事中,诏旨至六科给事中,有不便者,给事中可以驳正。

成祖建立内阁后,凡圣旨,皆由皇宫降至内阁,再由内阁传之天下。

内阁“顺理成章”接过了“封驳”圣旨之权。

不经内阁的圣旨,称之为中旨。

可以说。

历朝历代,都有大臣封驳皇帝圣旨,历代内阁,也封驳过历代先皇的圣旨。

可无一例外,皆是先皇们无理无状,于国朝无益,于百姓有害。

譬如成化帝听信万贵妃谗言,欲改立太子储君,威胁国朝皇位正统,时任内阁才有封驳之举。

可以说,只要不是皇帝行事太过分,内阁是不会行使封驳之权的。

“这么说,兵部,也封驳了圣旨?”

刘次辅看着与韩尚书并肩站立的刘尚书,冷笑道。

户部、兵部,同气连枝,光看到户部没动作,却是忘记了兵部也是啥都没干。

“自然!”

刘尚书淡笑答道。

新式军械,哪怕得到陛下赐名天巡,在兵部内,还是不承认国朝军械,从法理上,不能为国朝军队之用。

“是谁给你们封驳之权?”

李首辅欲择人而噬,低吼道。

这是在把他,在把他的家族、亲族,往火坑…不,是往火山上推啊。

“穷兵黩武的圣旨,朝臣人人可以封驳!”

韩尚书朗声道。

言罢。

以不满眼神注视着三位阁老,似是在说,内阁不作为,难道还不让六部尚书有作为?

“汝是在说陛下穷兵黩武?”

“难道不是吗?”

刘尚书接过话,反问一句,没等回答,继续道:“大同城下打草谷,鞑靼历年有之,何故今朝小题大做?

刘瑾家产一万三千万两纹银,被陛下全部充当军费。

自太祖建立国朝,历代帝王的军费加一起,都不到这个数。

假如这些银子用之于民,修路、架桥、建学院、减赋税,国朝又会成就什么样的盛世?

必将远迈汉唐!

鞑靼,不过癣疥之疾。

掠大同,让他们掠就是了,就是延绥、辽东,都让他们掠了,又有何妨?

能伤多少人,又能掠走多少?

再去重建就是了。

量国朝之物力,能结与国之欢心。

与其说是吊民伐罪,不如说是陛下好大喜功罢了。

这与英宗何其相似,主少国疑,难不成,阁老们是想土木堡之事再现?

然而,首辅大人、次辅大人,包括谢阁老,整个内阁,竟无一人纠正陛下,任凭陛下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这与成化内阁何异?

身为托孤大臣,就不觉得愧对先皇吗?”

“竖子狂妄!”

谢阁老拍案而起道。

暗讽陛下是英宗皇帝朱祁镇,暗讽北征鞑靼是土木堡之变再现,暗讽内阁是成化时期纸糊三阁老。

再好的心胸,此刻,也被气的浑身发抖。

“既然如此,请韩尚书、刘尚书好自为之吧。”

刘次辅听完,出奇地冷静,端茶送客道。

好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渡自绝人。

户部、兵部,有封驳圣旨的勇气,也该有承担封驳圣旨后果的勇气。

韩文、刘大夏愉悦离去。

阁房内陷入寂静。

李首辅脸上满是尴尬。

作为百官之首,作为茶陵诗派的魁首,此时,似乎被以下克上了。

“宾之,这是个机会。”

刘次辅望着两人的背影,对李首辅发出提醒道。

因为寿宁侯府的事,陛下对内阁多有不满,而今,找到破局之法了。

李首辅愣了愣,恍然道:“确实是个机会。”

只要重获陛下信任,族人、亲族的命,就能保住了。

“嗯?”

谢阁老看着两位老友打哑迷,不知道卖的是什么药。

户部、兵部封驳圣旨,陛下大怒之下,说不定会牵连到内阁。

机会?

什么机会?

“于乔,你说,韩文、刘大夏,有没有犯过大错?”

刘次辅见状,开解谢阁老道。

“是人都会犯错,韩文、刘大夏当然不在例外。”

谢阁老点点头,回忆道:“韩文,是北宋名相韩琦的后代,颇有其祖之风。

弘治元年,韩文巡抚河北,在任上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匪盗丛生。

韩文却只管赈灾,对百姓安宁不闻不顾,任由百姓遭到打劫杀戮,致使无数百姓远走他乡。

而刘大夏,在成化时期,有太监劝成化帝效仿成祖,重新下西洋。

成化帝心动之余,还想着一并讨伐日渐猖獗挑衅的安南。

派出太监去兵部查询永乐年间的海图和地图,被时任兵部主事刘大夏挡了回去。

是日夜,兵部大火,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海图全部被焚毁,河间王张玉之子张辅攻打安南的舆图失踪。

后证明那场大火,与刘大夏有关。

刘大夏阻止成化帝下西洋,攻打安南之事,被当时的言官夸赞是有明一代,最忠臣,最贤能的臣子。

在一群言官庇护下,刘大夏不仅没事,反而因此事平步青云。”

韩文,刘大夏,罪名累累。

幸好是在成化帝和先皇时期做官,要是搁在太祖时期,九族都别想跑。

“两人的罪证,可还找得到?”

“当然!”

谢阁老答道。

说来也巧,巡查河北灾情,和查探兵部大火,两件事,他都有参与。

只是先皇和成化帝没有追究,事情,就先摁下。

但罪证,保存相当完善。

“那么,就请于乔入宫觐见,呈上证据,为陛下铲除奸佞,为朝廷清除误国之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