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哲伦与大航海时代
- (美)劳伦斯·贝尔格林
- 22772字
- 2024-11-04 20:49:31
第1章 探索东方世界
他用枯瘦的手把他抓住,
“曾经有一艘船……”他说道。
“滚开!放手,你这老疯子!”
他立刻撒开了手。
1494年6月7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将世界一分为二,把西方给了西班牙,把东方给了葡萄牙。
亚历山大六世本名罗德里哥·迪波吉亚(Rodrigo de Borja),出生在西班牙瓦伦西亚(1)。假如教皇不是西班牙人,或许历史会被改写。亚历山大六世曾是一名受过正规训练的律师。后来,他的舅舅阿方索·德·博尔吉亚(Alfonso de Borja)成为教皇加里斯都三世(2),他便改姓为博尔吉亚。
亚历山大六世的族谱表明他是一个相当世俗的教宗。他曾是欧洲最富有和最具野心之人,后来拥有很多情妇和私生子,并将自己的精力和能力都消耗在情欲上。为了满足西班牙“天主教双王”斐迪南国王(King Ferdinand)和伊莎贝拉女王(Queen Isabella)对于瓜分世界的野心,亚历山大六世频频滥用职权。
1492年,来自热那亚的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为西班牙找到了一片新大陆。为了争夺这块新大陆的所有权,“天主教双王”一边设立了专门清洗犹太人和摩尔人的宗教裁判所,一边对教廷施压。“天主教双王”希望教皇站在他们这边,保护西班牙的既得利益。从当时的形势看,完全有理由相信罗马教廷会做出对他们有利的判决。
与此同时,一直与西班牙争夺世界贸易控制权的葡萄牙同样想争取这块新大陆的所有权,英格兰和法国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世界分界线的诞生
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恳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将新大陆的所有权赋予西班牙。作为回应,亚历山大六世颁布教皇诏书,用一条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领土之间的分界线将世界划成两半。这条分界线从北极延伸到南极,位于当时鲜为人知的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1里格≈4英里,下同),在离北非海岸线不远的大西洋上。
1460年,热那亚航海家安东尼奥(Antonio)和巴托洛梅奥·达·诺利(Bartolomeo da Noli)在葡萄牙的资助下发现了佛得角。从那时起,佛得角群岛一直充当着葡萄牙奴隶贸易的前哨站。教皇诏书将分界以西的世界划给了西班牙,分界以东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
诏书还规定:假如西班牙或葡萄牙碰巧发现了一片由基督教统治者管辖的土地,那么两者都不能占有这块土地。然而,这一规定不但没有解决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的争端,反而激化了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它们争相挪动分界线,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它们为了争夺新大陆和控制世界贸易路线展开激烈的竞争。两国一直为分界线的位置争吵不休。最终,双方决定派出外交官,在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小镇托尔德西里亚斯会面,商定一个折中方案。
在托尔德西里亚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代表同意遵守教皇划分世界的构思,毕竟该构思看似同时保护了两国利益。与此同时,葡萄牙代表劝说西班牙代表将分界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也就是说,新的分界线(3)位于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按照现在的计算方式,它的位置大约在西经46度30分。
这条新的分界线在大西洋中间,大约在佛得角群岛和位于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奥拉岛(4)之间,它给了葡萄牙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从水路进入非洲大陆。更重要的是,它让葡萄牙人得以占领新探寻到的巴西土地。但是两国关于分界线的争议拖延数年之久,因两国位置而对帝国提出的索偿要求也持续了多年。
150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去世。1506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继位后同意两国分界线的变更方案,《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终于落地。这份条约是无数次妥协的结果,它所产生的问题远超它解决的问题。分界线的位置根本无法确定,因为当时的宇宙学家并不知道如何划定经度。即便是200年后,他们也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即该条约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条分界线是划分整个地球还是仅把西半球一分为二。
当时人们对海洋和陆地的地理位置知之甚少,纵然人们相信地球真的是圆的,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科学界也已同意这一观点,但是1494年的世界地图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地球大相径庭。他们将地理学与神话混为一谈,不仅对真实存在的大陆视而不见,而且大肆宣扬虚幻的大陆,他们绘制的世界地图也与实际严重不符。
在哥白尼之前,世人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包括太阳在内的其他圆形星球都在固定轨道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如果把这些轨道想象成一个鸟窝,地球就位于这个鸟窝的正中央。即便是最精细的地图,也让当时宇宙学的局限性显露无遗。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宇宙学属于专业学术领域,它侧重描述世界的形象,不仅要研究海洋和陆地,还要研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学家在大学里拥有崇高的地位,深受欧洲王室器重。
尽管许多宇宙学家都是技艺高超的数学家,但他们通常只专注于被认为是天文学分支的占星术,因此他们得到了那些既缺乏安全感又想在乱世寻求慰藉的统治者的青睐。然而这门学科的变化速度超出宇宙学家的预期。
整个16世纪,尽管新发现已经推翻长久以来的假设,但宇宙学依旧以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的运算方式和理论为基础。宇宙学家不仅不承认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已近在眼前,而且企图用修改和歪曲主题的方式应对这项挑战,尤其是歪曲经典宇宙学体系,该体系由希腊裔埃及人、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5)于公元2世纪创立。托勒密曾做过大量的数学和天文学运算,但他的研究成果在随后的十几个世纪里都没得到重视。1410年,这些汇编资料重见天日。
中世纪,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们对《圣经》的字面理解为基础,这种理解通常带有某种神奇色彩。经典学说的复苏彻底将中世纪的观点晾在一边。尽管托勒密的数学计算方法比僧侣们对宇宙的幻想复杂了许多,但他对地球的描述依然与事实存在巨大差距。
欧洲宇宙学家仿照托勒密的做法,他们没有在地图上画出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太平洋,同时根据一些传说和谣言画出不完整的美洲大陆。托勒密这一不经意的疏忽反而激励了后人勇于探险,因为他笔下的世界看起来比实际更小,更适合航行。假如他准确预测了地球的大小,那么地理大发现时代也许不会到来。
在这混乱的局面下,两种地图应运而生:一种是船舶领航员凭借实际观测绘制的“波多兰”航海图,这种图简单而精确;另一种是宇宙学家绘制得较为精细的地图。
航海图只显示如何从一个点航行到另一个点,宇宙学家则试图将整个宇宙都涵盖在图表中。宇宙学家主要靠数学计算描绘地图,领航员则依赖经验和观察。领航员的航海图上有港口和海岸线,而宇宙学家的世界地图充满了虚无缥缈的推测,对实际航行毫无用处。
总之,这两种地图都无法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的条款很好地应用于真实世界。有人认为领航员应该与宇宙学家密切合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领航员是船主雇来的打工者,社会地位较低,很多领航员是文盲,他们依靠简单的航海图以及自己对风向和洋流的判断航行,那些地图中描述的海岸线和港口都是他们熟悉的。
宇宙学家看不起领航员,称其为“粗鲁之人”,认为他们“见识短浅”。在海上风里来雨里去的领航员则将宇宙学家视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家。事实上,海上探险家要同时拥有两项技能,他们既要有宇宙学家的灵感,也要具备领航员的执行力。
虽然《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挑战了原有的宇宙方法论,但它终究是以错误假设为前提的,注定要土崩瓦解。在对世界产生巨大误解的基础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竞相建立自己的全球帝国,因为《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划分的不仅是全世界的陆地,还有海洋。
堪比石油的香料
有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壮胆,斐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开始想方设法地开拓教皇分给西班牙的那部分领土,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数次远航前往新大陆,试图找到一条通往东印度群岛的水路,均以失败告终。
哥伦布之后,卡洛斯一世国王再度谋求创建一个全球化的西班牙帝国。他和顾问们意识到,东印度群岛可以为西班牙提供无价的商品,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各类香料。
自古以来,香料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如今的石油。欧洲对香料的需求驱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影响全球政治,而且香料与探险、征服和帝国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像现在的石油一样。当然,香料本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气质,比如一提起白胡椒、黑胡椒、没药、乳香、肉豆蔻、肉桂、桂皮、肉豆蔻干皮和丁香,人们就会联想到神秘的东方和那里的各种奇观。
阿拉伯商人经由横跨亚欧大陆的陆路贩卖香料,他们隐瞒肉桂、胡椒、丁香和肉豆蔻的原产地,坐地起价,攫取大量财富。这些商人坚称香料来自非洲,从而稳固自己在该行业的垄断地位。
事实上,他们贩卖的香料产自印度和中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渐渐地,欧洲人开始相信香料来自非洲,其实那里只是阿拉伯商人做转手贸易的地方。
为了维护垄断地位,阿拉伯香料商人还炮制了其他稀奇古怪的说法来掩盖平淡无奇的香料采收过程,让人觉得香料得来不易且充满危险。
香料贸易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Muḥammad)的祖先就以贩卖香料为生,在麦加(6)(Mecca)从事药品、乳香及其他香料的贸易。阿拉伯人发明了很多先进的、用香料提取精油的方法,这种精油可以用来制药和治疗疾病。他们还用香料炼制丹药和糖浆,包括药草饮料,美国人常喝的冰镇薄荷酒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中世纪,关于香料的知识从阿拉伯传遍整个西欧,欧洲的药剂师用丁香、胡椒、肉豆蔻和肉豆蔻干皮制作药物配料,大肆发展药品贸易。虽然当时的欧洲对黄金如饥似渴,但在大部分欧洲人眼中,香料比黄金更重要,它一跃成为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料对欧洲经济至关重要,由于欧洲气候不适宜种植这些异国香料,所以欧洲人仍然要靠阿拉伯商人供应香料。
16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尚处于“小冰河时期”(Little Ice Age),气温远低于现在,而且十分干燥,根本不适合种植肉桂、丁香和胡椒等作物。据说曾经有位商人想在欧洲种植香料,印度尼西亚的一名统治者告诉他:“你可以带走我们的植物,却带不走我们的雨水。”
在传统贸易体制下,香料、锦缎、钻石、鸦片、珍珠以及来自亚洲的其他货物要很长时间才能运到欧洲且运费高昂,需要辗转陆路和海路,横跨整个中国,途经印度洋、中东和波斯湾,最后抵达欧洲。通常欧洲商人会在意大利或法国南部接收货物,然后走陆路抵达目的地。一路上,香料要转手12次,每次转手都会使其价格飙升。不可否认,香料是当时最赚钱的经济作物。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7),切断了亚欧之间历史悠久的陆路香料贸易通道,全球香料贸易也随之发生剧变。欧洲国家只能通过海上通道开展香料贸易,这为那些掌握制海权的欧洲国家创造了发展经济的机会。对于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国家而言,进行海上香料贸易以及掌控全球经济命脉带来的效益令人难以抗拒。
香料的魅力驱使向来冷静和谨慎的金融家资助船队去探索未知世界,虽然探险活动风险极高,但许多年轻人依然愿意投身其中。
在西班牙,人们冒险出海的普遍理由就是希望找到香料群岛,发家致富,这可能也是他们敢于冒险的唯一理由。假如一名水手耗费人生数年光阴前往香料群岛,然后以合法或非法手段带回一小袋类似丁香和肉豆蔻的香料,那么卖香料的钱不仅足够他买一幢小房子,还可以让他安稳度过余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船长得到的财富远远超过普通水手所得。船长名利双收,还能获得世袭爵位和海外领地。
葡萄牙是第一个进行海上香料贸易的国家,它也因此成为一个全球性帝国。早在1419年,葡萄牙就开始了对香料的探索。若昂一世(8)的第三子亨利王子(9)(Prince Henry)和王妃菲莉帕(Philippa)在位于葡萄牙西南角的萨格里什建造了一座皇宫,那里本是荒无人烟的岩石地带。
有“航海家”之称的亨利王子很少亲自出海,他总是激励其他人去征服大海。当时葡萄牙船队面临巨大障碍,这些障碍隐藏在无知和迷信之下,只有非常自信、技术极其高超的水手才敢冒险进入被称为“大洋”的大西洋。亨利王子参过军,抗击过阿拉伯人。他视阿拉伯人为死敌,立志要将其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与此同时,他从死敌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阿拉伯商队的贸易路线、科学知识和地图制作技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航海技术。
亨利王子初到萨格里什的时候,欧洲人对位于北纬27度的西非博哈多尔角(10)以外的海洋知之甚少。他们认为博哈多尔角以南的海域暗藏很多危险:海水中的海怪,难以预测的狂风暴雨,还有海面上无处不在的浓雾,这些危险让船只难以航行。对此,亨利王子给出一个大胆的答案:“越危险的地方,回报越大。”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亨利王子招募了大批航海家、造船工、天文学家、领航员、宇宙学家和制图员来到萨格里什的航海学校。他们当中既有基督教徒,也有犹太教徒。在亨利王子的领导下,这些人本着探索世界的精神密切合作。他们设计出一种新型快船,船身小,易操控,以斜挂的大三角帆而著称(这种帆也被称为“拉丁帆”),其设计灵感来自阿拉伯帆船。
在此之前,欧洲的帆船(比如桨帆船)以桨手或固定帆为动力。而亨利团队发明的轻型快船吃水浅,船帆可灵活调整,既可以根据风向设定路线,又可以抢风调向,即根据风向的变化改变航向,以“Z”字形路线逆风朝目标前进。鉴于船帆的机动性和船只本身的适航性,轻型快船很快成为海上探险的首选船舶。即便如此,海洋还是充满了危险。
亨利王子在12年时间里至少派出14支探险队前往博哈多尔角,均以失败告终。他鼓动一位名叫吉尔·埃阿尼什(Gil Eannes)的葡萄牙探险家再尝试一次。
1434年,埃阿尼什终于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驾着帆船顺利驶过博哈多尔角。次年,埃阿尼什与阿方索·贡萨尔维斯·巴尔达亚(Alfonso Goncalves Baldaya)重返博哈多尔角。驶过博哈多尔角50里格后,他们发现了一处大海湾,遇到一支由商人和骆驼组成的商队。巴尔达亚继续向南航行,途中收集了数千张海豹皮,这是葡萄牙商船从非洲运回欧洲的首批商品。在后续航行中,他们还带回了黄金、兽皮、象牙和奴隶。
亨利王子命令他所资助的船长记录潮汐、洋流和风向等信息并绘制精确的航海图,将沿途海岸线在地图中标注出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航行,这些航海图加深了葡萄牙人对海洋和伊比利亚半岛(11)以外的世界的了解。
葡萄牙因带领欧洲走进地理大发现时代而声名远扬,但葡萄牙的历代君王却时常让他们英勇的水手们失望。1488年,若昂二世(12)统治期间,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13)(Bartolomeu Dias)到达非洲最南端,绕过如今的好望角,这次航行为葡萄牙的贸易和征服世界创造了新机遇。返回葡萄牙后,迪亚斯想邀功请赏,结果一无所获。
十年后,即1498年,国王曼努埃尔一世(King Manuel I)继位,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重走迪亚斯的线路。他绕过非洲最南端,来到东南沿海的莫桑比克,先在那里补充给养,然后继续向东航行,开辟了一条通往印度的远洋航线。后来,达伽马被葡萄牙王室任命为印度总督,曼努埃尔国王则自封为“几内亚领主,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航海与商业贸易之主”,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达伽马。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将曼努埃尔蔑称为“杂货店国王”,达伽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国家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不久之后,达伽马和其他探险家一样开始疏远这位自负的国王。对于那些为了推动葡萄牙帝国事业而甘愿冒生命危险的人,曼努埃尔国王总是表现得漠不关心,因为他一直担心葡萄牙内部会出现竞争对手。从1495年登基起,来自东印度群岛的财富便源源不断地流入葡萄牙王室的金库,曼努埃尔国王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本应归功于达伽马和其他探险家的英勇壮举,国王却将这些功劳据为己有。
曼努埃尔国王不是探险家,除了商业利益,他并没有意识到手下探险家为葡萄牙帝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曼努埃尔国王从未亲自出海冒险,他一直留在王宫,一边忠实于自己的妻子和教会,一边专心处理葡萄牙的国内事务。曼努埃尔制定了针对犹太裔葡萄牙人的严苛政策。这些犹太人中有科学家、工匠、商人,也有学者、医生和宇宙学家。
1496年,曼努埃尔国王想娶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女儿为妻。斐迪南夫妇告诉他,只有像四年前的西班牙那样驱逐犹太人,“净化”葡萄牙,他才能得偿所愿。然而,曼努埃尔并没有放弃在国家建设中担任重要角色的犹太族群,而是鼓励犹太教与基督教对话。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对话都是强制性的。
作为“新基督教徒”(这个称呼简直是自欺欺人),犹太裔葡萄牙人继续在政府担任高级职务并享受王室给予的贸易优惠政策,尤其是在巴西。尽管葡萄牙人与犹太人相处得还算融洽,但葡萄牙国内的反犹太主义暗流涌动,最终引发了1506年的里斯本犹太人大屠杀事件。曼努埃尔处置了此事件的罪魁祸首,但敌对情绪依旧阴魂不散,许多犹太人因此离开葡萄牙,移居荷兰。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葡萄牙依旧野心勃勃地想与阿拉伯人争夺香料贸易的控制权并继续探索香料群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勇敢而鲁莽的航海家们主动向曼努埃尔国王请缨,请求国王出资支持他们去探索充满异域风情却又危机四伏的新世界。
绝大多数航海家碰壁而归,因为葡萄牙宫廷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是非之地。最后只剩下个别航海家坚持不懈地请求曼努埃尔国王支持他们。其中有一位没落贵族尤为突出,他就是麦哲伦。麦哲伦长期在葡萄牙帝国的非洲殖民地工作,命运多舛。
根据历史记载,麦哲伦出生于1480年,老家在萨布罗萨的偏远山区,家里有农庄豪宅。他的童年是在葡萄牙西北地区度过的,那里可以看到大西洋的汹涌波涛。他的父亲罗德里戈·德·麦哲伦(Rodrigo de Magalhaes)将家族的血缘关系追溯到11世纪一名法国的十字军战士德·麦哲伦(De Magalhaes)身上。德·麦哲伦战功显赫,从勃艮第公爵那里分封得了一大片土地。到了罗德里戈这辈,麦哲伦家族逐渐没落。移居葡萄牙后,罗德里戈在阿威罗港口谋得一份治安官的工作。
人们对麦哲伦的母亲阿尔达·德·梅斯基塔(Alda de Mesquita)知之甚少,坊间流传着很多有趣的猜测。“梅斯基塔”在葡萄牙语中的含义是“清真寺”,该姓氏在葡萄牙秘密犹太人(14)中极为常见,他们用这个姓氏来掩盖犹太人身份。阿尔达的祖先有可能是犹太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根据犹太人法律,麦哲伦也是犹太人。然而麦哲伦家族认为他们是基督徒,麦哲伦一直自诩虔诚的基督徒,从未有过其他想法。
关于麦哲伦的家世,只有上述基本信息可以追溯。即便如此,麦哲伦的血统依旧成疑。
1567年,他的后嗣开始为了争夺遗产而闹得不可开交,有人质疑麦哲伦在家谱中究竟属于哪个分支。追溯麦哲伦家世的难点来自葡萄牙家谱学的特点。比如18世纪之前,葡萄牙的男性通常会继承父亲的姓氏,女性既可能采用父亲的姓氏,也可能采用母亲或圣人的姓氏。有些小孩还会继承外祖父、母亲或其他家族的姓氏,例如:麦哲伦的哥哥迪奥戈(Diogo)就是继承了他祖母的姓氏“德·索萨”(de Sousa)。这种无规律的取名方式让我们很难确定麦哲伦究竟属于麦哲伦家族的哪个分支。
航海家的豪赌
12岁这年,麦哲伦和他哥哥迪奥戈一起来到里斯本,成为皇家宫廷的见习骑士。麦哲伦充分享受了当时葡萄牙最先进的教育资源,不仅学习了诸如宗教、写作、音乐、舞蹈、马术和搏击等多门学科,还学习了代数、几何、天文学和航海学(这几门学科得益于“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大力推广)。
成年后,麦哲伦在宫廷听说了很多关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探索东印度群岛的事迹,也知晓了葡萄牙探索海洋的内情。他还参与过葡萄牙舰队远征印度的筹备工作,在此过程中对粮食给养、帆具和武器的筹备等环节了如指掌。
麦哲伦似乎注定要成为一名船长。1495年,若昂二世国王突然去世,他支持的派系没有获得王位继承权。继任者曼努埃尔国王并不信任年轻的麦哲伦,毕竟麦哲伦与他的政敌过从甚密,这使得原本迅速崛起的见习骑士麦哲伦仕途受阻。尽管他在宫廷中的地位没有改变,但领导一支大规模探险队为葡萄牙开疆拓土的愿望似乎要落空了。
麦哲伦和迪奥戈两兄弟在宫廷隐忍服务了10年,终于在1505年接到任务:加入一支由22艘帆船组成的庞大舰队,这支远赴印度的舰队由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Francisco de Almeida)指挥。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麦哲伦奔波于各个贸易港口之间,参与了多次战斗,为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永久根据地而卖命。他身上多处负伤,撇开其他不谈,他至少学会了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
这是麦哲伦海外历险事业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麦哲伦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韧性,事实证明这番冒险有得亦有失。他把绝大部分财产投资给一名商人做生意,可是这名商人不久之后就死了,生意陷入混乱,麦哲伦的资产也打了水漂。他请求曼努埃尔国王给予补偿,但国王拒绝了这项请求。尽管此时的麦哲伦已经在海外为葡萄牙王室打拼多年,出生入死,负伤无数次,但与王室的关系跟他离开时相差无几。
回到里斯本后,麦哲伦雄心勃勃地开始职业生涯的新阶段。为了让自己成为对王室有用之人,他参与了葡萄牙统治北非的战事。1513年,麦哲伦似乎找到一个向王室表示忠诚和展现自身可利用价值的机会。这一年,摩洛哥城邦阿扎莫尔(Azamor)突然拒绝向葡萄牙每年交纳贡金。
与此同时,摩洛哥总督穆雷·扎亚姆(Muley Zayam)派出一支装备精良的强大军队保卫这座城市。面对摩洛哥人的挑衅,曼努埃尔国王派出葡萄牙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海军远征北非,这支海军由500艘战船组成,运载了1.5万名士兵,相当于葡萄牙这个小国的全部兵力倾巢而出。
在这支被派去捍卫葡萄牙荣誉的军队中,有个人骑着一匹老态龙钟的战马奔赴沙场,他就是麦哲伦。由于手头拮据,他也只买得起这匹老战马。
麦哲伦鼓起勇气在战场上冲杀,最终坐骑还是被阿拉伯人抢走。他从敌人的围攻中侥幸逃生,刚开始的英勇壮举以灾难结尾。不过在整个战局中,葡萄牙依然占据有利地位,他们最终夺回了阿扎莫尔。麦哲伦依旧愤愤不平,为了效忠祖国和国王,他连战马都丢了!而葡萄牙军队只给了他一点小小的补偿,他觉得那点钱根本抵不上坐骑的真正价值。
麦哲伦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显得很莽撞,不够老练,这也是他整个职业生涯的痛点。他直接写信给曼努埃尔国王,要求国王赔偿自己的全部损失。朝中大臣们原本就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权威,而麦哲伦却绕过他们越级上报。毫无疑问,这对那些大臣而言是一种侮辱。麦哲伦上次投资失败,曼努埃尔没有理会他的补偿请求;这次丢了战马,国王也没有表现得多大方,他对这类小事不屑一顾,很快就驳回了麦哲伦的请求。
麦哲伦的回应方式倒是反映出他的性格。他并没有愤然退出战场,而是坚守岗位,并且不知从哪儿又找到了一匹战马。当一群阿拉伯人从沙漠深处突然杀出,对葡萄牙士兵守卫的阿扎莫尔发起猛攻时,麦哲伦毅然投入战斗。他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名无畏的战士,每天都与敌人进行搏斗。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一名阿拉伯士兵的长矛刺成重伤,导致膝盖碎裂,腿部终身残疾,他的军旅生涯也就此结束。在世人眼中,麦哲伦犹如现实版的堂吉诃德(Don Quixote),不仅因为他狂热的理想主义和身上的累累伤疤,更因为他对于战斗和纠正错误有着无法抑制的渴望。
麦哲伦的英勇和受伤终于为他赢得了些许认可——他晋升为军需官。这个职位能让他享受到一部分战利品,也为他种下了祸根。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葡萄牙军队缴获了阿拉伯人的一大群牲口,包括20多万头山羊、骆驼和马匹。麦哲伦是负责分配战利品的官员之一,他本应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配这些牲口,结果却用部分牲口贿赂部落盟友。事后麦哲伦与另一名官员被指控将400头山羊卖给敌人,并将收益占为己有。
从表面上看,这些指控是荒唐的。作为军需官,麦哲伦有权力处置他的战利品,况且我们也无从得知他是否真的拿到了战利品。麦哲伦没有对指控做出回应,而是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离开摩洛哥,返回里斯本觐见曼努埃尔国王。
见到国王后,麦哲伦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道歉,反而要求国王增加津贴。他在国王面前长篇大论,称自己出身名门望族,毕生为王室卖命,他身上的伤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增加津贴,才是对他的地位、荣誉感和理想主义的最佳认可。这番话简直是雪上加霜。嫉妒麦哲伦的政敌们在他背后闲言碎语,说他故意用自己的瘸腿博取同情。
曼努埃尔国王很快做出裁决:麦哲伦张狂无礼,所言荒谬可笑,勒令他立刻回到摩洛哥。他将面临叛国罪、腐败罪和擅自离开军队等多项罪名的指控,麦哲伦无奈之下只能照办。在对所有证据进行调查之后,摩洛哥的法官撤销了针对麦哲伦的所有指控,他拿着一封上级的推荐信回到里斯本。此刻的麦哲伦再次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固执个性,他又来到国王面前,要求国王增加津贴,而且态度比以往更加激烈。
国王一如既往地驳回了他的请求。
麦哲伦已经人到中年,一条腿瘸了,名声也不太好。他个子不高,肤色黝黑,挣扎在贫困边缘,一点也不像他自认为的“贵族”。此时的他仍渴望为葡萄牙建功立业,渴望自己能出人头地,扬名立万,成为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人物。他想成为一名探险家,为葡萄牙在东印度群岛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借此发家致富。
麦哲伦想请求曼努埃尔国王资助探险,这个想法似乎愚蠢至极,毕竟国王甚至都不同意给他增加津贴。但是麦哲伦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与常人不同。他认为自己向国王提供了一个将东印度群岛的财富源源不断输送至葡萄牙王室的方案,尽管这个方案不够明确且风险较大。
麦哲伦意识到,他需要有人来帮自己说服曼努埃尔国王,于是他找到一个重量级人物——鲁伊·法雷罗(Ruy Faleiro)。鲁伊既是数学家,也是天文学家和航海学家,他是那种典型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也可以称为宇宙学家。
那个时代的文献都称鲁伊为“学者”,换句话说,就是大学里的研究者。鲁伊出生在葡萄牙东部城镇科维良,他才华横溢,但情绪反复无常,他的坏脾气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当时很多学者一样,他很有可能是秘密犹太人。鲁伊经常与哥哥弗朗西斯科(Francisco)合作。弗朗西斯科不仅是一名极具影响力的学者,而且他出版的航海著作广受好评。法雷罗两兄弟似乎都打算在探险队中扮演重要角色。
尽管鲁伊·法雷罗的加持给麦哲伦的探险计划带来不少说服力,但鲁伊本人也与曼努埃尔国王有过不愉快。他曾请求国王封他为“天文法官”(Judiciary Astronomer),被国王拒绝了。雪上加霜的是,国王任命他的对手担任科英布拉大学(15)(University of Coimbra)天文学院院长。当麦哲伦和鲁伊带着探险计划面见国王时,国王早已心存偏见。在曼努埃尔眼里,麦哲伦食古不化且公然挑战权威,鲁伊则是个性格反复无常之人,他曾多次拒绝过他们的请求,这次亦然。
这一年,51岁的曼努埃尔国王正经历着一场个人危机。他认为自己的漫长统治即将结束。他深爱的妻子前不久死于难产,他决定让位给儿子。然而儿子的忘恩负义让曼努埃尔改变心意,决定继续执政,同时娶了他儿子的未婚妻、西班牙卡洛斯一世的姐姐——年仅20岁的蕾奥诺尔(Leonor)。有传言称蕾奥诺尔一直以来都与若昂王子保持情人关系,流言蜚语四起,宫廷成为人们的笑柄。
当麦哲伦带着他的宏大计划向曼努埃尔国王提出请求时,这位葡萄牙君王的内心是极为忧郁和矛盾的,他对所有人充满猜忌,不希望其他人获得名望和权力。
香料群岛只是传说中鲜为人知的岛屿群。为了前往东印度群岛,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海上路线,麦哲伦先后3次向曼努埃尔提出请求,3次都被曼努埃尔拒绝了。其实20多年来,曼努埃尔一直都很讨厌麦哲伦,也不信任他。
1517年9月,麦哲伦再次询问曼努埃尔国王是否考虑为葡萄牙在海外开疆拓土。让他惊讶的是,国王这次回答说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按照惯例,麦哲伦要下跪亲吻国王的双手,国王却将双手藏在披风后面,背对着麦哲伦。
事实证明,这种带有侮辱色彩的拒绝方式恰恰成就了麦哲伦。
最后一次被曼努埃尔国王断然拒绝后,麦哲伦好像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雄心壮志和历史潮流的推动下,他迅速行动起来。
1517年10月20日,麦哲伦来到塞维利亚(16)。同年12月,鲁伊·法雷罗加入他的队伍,同时期到达的可能还有弗朗西斯科。三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一支葡萄牙外籍探险团队,在一片充满喧闹和活力的新土地上开始寻找财富之旅。到达塞维利亚几天后,麦哲伦签署了正式协议,成为卡斯提尔王国和卡洛斯一世的臣民。在西班牙,他放弃了原来的葡萄牙名字麦哲伦,改称“费尔南多·德·麦哲伦”(Fernando de Magallanes)。
在麦哲伦之前已经有很多外国人移居西班牙,他童年时代的偶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就是从热那亚移居到西班牙。哥伦布希望西班牙王室能资助他发现一条通往东印度群岛的海上通道。经过多年蹉跎和挫折,哥伦布终于获得卡洛斯一世的祖父斐迪南国王和祖母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麦哲伦坚信自己能够实现哥伦布未完成的梦想,即一直向西航行,穿越大洋,到达神话般的东印度群岛。
西班牙与葡萄牙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假如按照这条路线航行,很可能会引发一场国际争端。葡萄牙一直深藏着自己的帝国梦,就像阿拉伯人对称霸世界这件事讳莫如深一样。曼努埃尔国王曾在1504年11月13日颁布了一项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泄露与葡萄牙探险任务相关的发现或计划,违法者将被判处死刑。
1500—1550年,葡萄牙从未出版过关于地理大发现的书籍,至少在葡萄牙国内是这样。在16世纪绝大部分时间里,葡萄牙规定私人不得拥有关于印度贸易和相关主题的资料。葡萄牙航海图和地图被视为保密信息,国家将其视为机密。假如麦哲伦代表葡萄牙远航,那么他的环球之旅很可能会被湮没于历史长河。
幸运的是,西班牙人发明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帝国扩张方式。西班牙史官喜欢事无巨细地记录一切,包括法律、世系、金融等,因此麦哲伦航行的细节也被他们悉数写进史书。西班牙人不同于葡萄牙人和阿拉伯人,他们会把本国的海外探险过程公之于众,公开表明西班牙对世界各地都拥有主权。此外,地理大发现时代恰逢活字印刷术问世,他们印刷的书籍和小册子传遍欧洲,再辅以由职业抄书吏为贵族图书馆编制的手写献本,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传播探索新世界的成果和重新绘制世界地图,还有助于重塑公众对地球的认知。
麦哲伦前往西班牙时,从葡萄牙带走了大量珍贵而敏感的机密。他不但掌握了诸多秘密探险活动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葡萄牙在东印度群岛的活动了如指掌,熟悉葡萄牙在欧洲以外其他地方的航海信息。麦哲伦曾在“航海家”亨利王子缔造的皇室传统中受过熏陶,他在航海探险方面绝对是一个惊世之才。但是现在,他需要别人的资助。
18岁那年,卡洛斯一世国王继承了卡斯提尔、阿拉贡、莱昂等王国的王位,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祖先令人敬畏。他只比麦哲伦早一年来到西班牙。他也是这个国家的新来者,或者比麦哲伦更加不熟悉西班牙。卡洛斯一世是哈布斯堡家族(17)成员,在佛兰德地区(Flanders)长大,说佛兰德语,喜欢喝啤酒。
现在,卡洛斯一世的当务之急是学会西班牙语,了解西班牙的风土人情。他具有典型的哈布斯堡家族的体格:足以俯视绝大多数臣民的高大身材,皮肤白皙,下巴宽大。他正尝试着留胡子,以掩盖宽大的下巴;他还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骑手,因此正在努力练习马术。据说,为了展示自己的勇气,他甚至参加过斗牛比赛。
刚到西班牙,卡洛斯一世对名誉和荣耀的渴望便立刻显露无遗,而他身边的谏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执政起,绝大多数谏臣就已经是身居高位的天主教会要员,他们把年轻的卡洛斯一世当作实现个人野心的完美工具。来西班牙不到一年,在家族成员的幕后牵线下,卡洛斯一世被教会选为罗马国王,这一任命意味着他最终将会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了获得该封号,他必须花费大量金钱贿赂德国选帝侯。因此,卡洛斯一世把东印度群岛和新世界视为实现个人抱负的资金来源。对于一位追求荣耀和急需财富的年轻君主而言,像麦哲伦这样的探险家是很有利用价值的。
麦哲伦来到西班牙的时机正好,但他的前途显然不那么明朗。尽管他拥有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了不少葡萄牙帝国的机密,可对于西班牙王室和大臣们而言,他还是一个未知数。他的西班牙语说得结结巴巴,要靠抄写员用书面的西班牙语进行沟通。他已经宣布放弃效忠葡萄牙,但在西班牙,他仍然是一个局外人,处在待观察和被怀疑的阶段。
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如果想为探险计划获取资金支持,他不仅要付出非凡的努力和智慧,还需要大量的运气。这个时期的西班牙仍是一个封建社会,被有权有势、令人畏惧和贪污腐败的神职人员统治。主教的私生子通常被称为“侄子”或“外甥”,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麦哲伦发现,当下的西班牙社会秩序充满了残忍、虚伪和暴虐色彩,可是眼下他要靠迎合西班牙王室统治世界的欲望来壮大自己,他要让自己逐渐融入西班牙的权力架构中。
到达塞维利亚后不久,麦哲伦便结识了另一名移居西班牙的葡萄牙人迪奥古·巴尔波查,后者14年前就来到了塞维利亚,当时正担任圣地亚哥骑士团的骑士长,同时还拥有其他头衔。迪奥古的侄子杜阿尔特曾为葡萄牙出海航行,他经常向麦哲伦描述自己的航行经历,麦哲伦可能深受其影响。与此同时,麦哲伦开始追求迪奥古的女儿彼脱利兹。两人的关系发展得很快,年底前便结婚了。突然之间,麦哲伦在塞维利亚有了一个重要的资助人,而且还多了一笔经济收入,因为彼脱利兹带来了60万马勒威迪的嫁妆。结婚的时候,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儿子罗德里戈便出生了。
在巴尔波查家族的指引下,麦哲伦准备说服有强大影响力的西班牙贸易局允许他进行冒险航行。该机构是由伊莎贝拉女王于1503年1月20日在塞维利亚成立的,其职责就是代表王室探索新世界,并以西班牙人特有的官僚主义热情处理一些日常行政事务。刚成立时,西班牙贸易局位于塞维利亚造船厂附近的兵工厂里,但为了突显该机构的地位,伊莎贝拉女王将它搬到了王宫所在地,也就是阿尔卡萨城堡。
贸易局的角色迅速从征收赋税和关税扩展到管理各方面探险事务,包括登记货物、为船只和船上的武器安装制订规则。成立几年后,贸易局便开始向船长下发指令,惩治一直以来都存在的走私活动。很快,贸易局起到了海事法庭的作用,所有探索新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合同纠纷和保险索赔要求都要由贸易局裁定。贸易局甚至管理宇宙学事务,负责维护和更新皇家航海图。当时,所有离开西班牙出海远航的船只都要配备一份航海图,而皇家航海图就是这些航海图的母本。
到了1508年,贸易局聘请了一位领航长,负责管理一所航海学校,培养那些希望深造的领航员和水手。这位领航长就是用自己名字命名美洲大陆的亚美利哥·韦斯普奇(18)(Amerigo Vespucci)。贸易局由一个人说了算,这个人既不是航海家,也不是探险家,而是布尔戈斯(19)主教胡安·罗德里格斯·德·丰塞卡(Juan Rodriguez de Fonseca),曾担任伊莎贝拉女王的御用牧师。早在贸易局成立之前,他就成功资助过哥伦布的探险活动。
丰塞卡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官僚主义者,控制欲极强,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权威。从西班牙出发、针对新世界的所有探险活动都要经过他这关:任何想获得西班牙资助的人,必须先得到丰塞卡的许可。然而,众多探险家将会证明,丰塞卡本人正是许多灾难的祸根。
哥伦布和丰塞卡互相厌恶,经常明争暗斗。丰塞卡总想让斐迪南、伊莎贝拉和他们的继任者不要理会哥伦布这种独立探险家的要求,他想劝说王室完全控制西班牙派往新世界的所有探险队。当然,这也意味着丰塞卡可以控制这些探险队,并获得贸易活动的所有收益。在争议中,哥伦布对丰塞卡手下的一名会计发起人身攻击,抨击他是丰塞卡的代理人。尽管如此,丰塞卡还是逐渐将自己的意志施加在哥伦布身上。
直至麦哲伦时代,关于贸易特权的争夺才逐渐从哥伦布转移至王室。
麦哲伦和其他处境相同的探险家都不得不仰仗王室的鼻息,完全没有权利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海外贸易帝国。不过,王室赐予他们的财富也多得超乎想象。假如没有丰塞卡和西班牙贸易局的支持,麦哲伦是不可能前往香料群岛探险的。
麦哲伦找到贸易局代表,宣称他坚信香料群岛位于西班牙管辖的半球内。他的话正合贸易局代表们的心意,或者说,这是他们需要听到的话。与贸易局高层来往密切的编年史官彼得·马特尔(Peter Martyr)记录了他们的沾沾自喜之情:“如果这次航行能够取得预想的结果,我们就能从东方人和葡萄牙国王手里夺过香料和钻石贸易的主动权。”
然而,《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中的条款为麦哲伦提议的探险活动设置了巨大障碍。贸易局成员一直不明白,麦哲伦如何才能在不侵犯葡萄牙利益的情况下向西航行并到达东方。
麦哲伦早就预料到贸易局会以这个理由反对他的计划,于是他请贸易局的高官们参阅《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的一则条款。该条款赋予西班牙或葡萄牙海上自由通航权,两国船只均可到达对方所属的土地。这样的条款有多种解读方式,如果麦哲伦想利用该条款的话,可能会与葡萄牙发生冲突。
麦哲伦的国籍也是一大难题。他是葡萄牙人,却要率领一支西班牙探险队穿越葡萄牙领海。一想到这点,贸易局的几乎所有人都感到心神不宁,如果葡萄牙人发现了这支探险队,两国本就剑拔弩张的关系也许将濒临崩溃。然而,贸易局的某个新成员以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胡安·德·阿兰达(Juan de Aranda)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商人,他把麦哲伦拉到一边,说他可以代表探险队游说贸易局,条件就是探险队要给他20%的收益作为回报。麦哲伦私底下很厌恶阿兰达干涉他的计划,但阿兰达是探险计划得以实现的最大希望,所以麦哲伦同意跟他合作。
阿兰达代表麦哲伦给贸易局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结果遭到贸易局的训斥。贸易局提醒他,他没有权利独自与麦哲伦协商探险条件。雪上加霜的是,麦哲伦的合作伙伴鲁伊·法雷罗获悉阿兰达混进探险队之后大为震怒,把麦哲伦狠狠地骂了一顿,麦哲伦只能打消原来的想法。
法雷罗之所以发怒,除了愤怒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的精神状态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发怒只是精神失常的一个症状而已。阿兰达本人很想向法雷罗道歉,虽然各方存在意见分歧,阿兰达还是设法安排麦哲伦前往西班牙中北部城市巴利亚多利德(20)觐见卡洛斯一世国王。巴利亚多利德是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喜结连理之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也是在这个城市逝世的,现在它是卡斯提尔大区的首府。
1518年1月20日,麦哲伦、鲁伊·法雷罗及其兄长弗朗西斯科从塞维利亚出发,一道前往巴利亚多利德。
麦哲伦到达巴利亚多利德时,西班牙王室恰好处于动荡时期。卡斯提尔摄政王、枢机主教希梅内斯·德·西斯内罗斯(Cardinal Ximenes de Cisneiros)当时正要去辅助缺乏执政经验的卡洛斯一世国王,结果他在路上突然去世。对此有人怀疑他是被毒死的。
国王初来乍到,枢机主教是全西班牙最关心他安全的人,他安排了3.2万名士兵维持秩序,现在他去世了,年轻的卡洛斯一世着实怀念西斯内罗斯这盏“指路明灯”。此后,卡洛斯一世转而依赖一群佛兰德大臣,每当要做决策时,他都要听取他们的建议。
谢弗尔男爵纪尧姆·德·克罗伊(Guillaume de Croy)也许是这群大臣中最有能力之人,他长期担任查理国王的导师,教导卡洛斯一世如何行使权力,并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在这位年轻国王面前的威信。卡洛斯一世的亲信还包括希梅内斯的继任者、大学校长兼乌得勒支枢机主教阿德里安。后来,这位枢机主教晋升为阿德里安六世教皇,尽管如此,他似乎并没有赢得人们的赞赏。
19世纪的一位历史学家是这样描写阿德里安的:“他出身低微,性格懦弱,这样一个人能够当上教皇,简直就是奇迹。”当时卡洛斯一世从国外初到西班牙,操着一口外语,又缺乏执政经验,他只能依仗这些人决定国家大事。
在阿兰达的争取下,麦哲伦获得了与国王谏臣会面的机会,他可以劝说他们考虑组建一支前往香料群岛的探险队。这也许是麦哲伦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会议一开始,他就向大臣们呈上几封来自他朋友、葡萄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塞朗(Francisco Serrao)的信件,信中描述了富饶的香料群岛。
塞朗这趟充满艰险的香料群岛之旅始于1511年。葡萄牙任命的印度总督派出三艘帆船前往香料群岛,塞朗是其中一艘船的船长。他们一路向东航行,既遭遇过船只失事,也被海盗洗劫过。最终,塞朗和几名同伴于1512年到达香料群岛中的特尔纳特岛(21)。他们极有可能是最早一批抵达这些传奇岛屿的欧洲人。
塞朗小心翼翼地与特尔纳特岛的统治阶级建立友谊,尤其是在与岛上的君主接触的时候。他甚至还想推动特尔纳特岛与葡萄牙之间的贸易,但他所期望的欣欣向荣的跨洋贸易进展缓慢。
塞朗没有放弃,而是留在岛上。在岛上新婚妻子的殷勤服侍下,塞朗在干丁香的香气缭绕中给麦哲伦写了数封充满诱惑力的信件,描述香料群岛的绝世美景和富庶,并邀请麦哲伦亲自来看一看。“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它比瓦斯科·达伽马发现的新陆地更加富饶和辽阔,”塞朗在信中写道,“邀请你加入我的行列,或许你也能体验到待在我身边的快乐。”
麦哲伦一心想去天堂般的特尔纳特岛拜访塞朗,他回信说:“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无论取道葡萄牙还是卡斯提尔,我都想早点跟你会合,这是我喜欢做的事。你要在那里等我,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事情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之前,我们需要等待一段时间。”麦哲伦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只要许下承诺,他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实践诺言。
值得注意的是,塞朗在信件里将香料群岛的位置放在远离其真实方位的东边,该位置恰好位于《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所规定的西班牙辖区范围内。这也许是塞朗有意为之,其目的就是让局外人分辨不清香料群岛的真实方位。但不管怎样,他的这招地理学骗术缓解了西班牙人的焦虑,他们终于不用担心麦哲伦的香料群岛之旅会违反《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了。
为了说明这次探险任务的必要性,麦哲伦向大臣们介绍了长久以来跟随他的奴隶恩里克(Enrique)。据说恩里克是来自香料群岛的原住民(虽然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不过恩里克在之后探险中扮演口译的角色)。还有一种说法是麦哲伦从东印度群岛带回一名楚楚动人的女奴,她来自苏门答腊岛(22),会说多种语言。
介绍完奴隶后,麦哲伦兴致勃勃地说道,他想沿着大陆(这块大陆如今被称为“南美大陆”)的东部沿海航行,直至陆地的尽头,然后转头向西,朝香料群岛进发。他提到自己为葡萄牙效力了七年,帮助国王治理帝国并推动了海上贸易兴旺发展。为了增加说服力,麦哲伦还展示了一幅地图或一只地球仪(原始文件中的措辞含糊,没有明确说明到底是地图还是地球仪),描述他打算走的路线。然而,地图并没有标示清楚一条重要线路,即贯穿南美、一直延伸到香料群岛的水路。
麦哲伦迫切希望说服大臣们支持这次探险活动,但他依旧担心有人盗取他的地图、剽窃他的策略,在他出发前捷足先登,所以故意抹掉了海峡的位置。
“麦哲伦有一个画得很好看的地球仪,整个世界都被刻在地球仪上面,”参加过此次会议的历史学家兼传教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Bartolome de las Casas)写道,“他在地球仪上标出他建议走的路线。”与贸易路线相关的可靠信息都十分敏感和珍贵,所以欧洲各国政府极力保护关乎国家安全的地图和航海图。对麦哲伦而言,展示一幅有可能从葡萄牙剽窃而来的地图,这种做法不啻在冷战巅峰期倒卖核武器。
对于他打算探索的新世界,麦哲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绝大多数探险家一样,他对于地球的大小、大陆板块的方位等知识都来自托勒密。假如麦哲伦知道太平洋有多大,了解它的洋流、暴风雨和礁脉等情况,可能他就不敢去探险了。但是,由于在计算路程时没有把太平洋包含在内,结果,他所预计的旅程只有实际的一半。
麦哲伦自信满满地预测说,最多只需两年时间,他就可以到达香料群岛,并让所有船只载满奇珍异宝返回西班牙。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条绕过或贯穿南美的水路,然后直抵东印度群岛门户。这跟哥伦布四次航行中重复犯下的错误如出一辙,在实际航行中,麦哲伦经历了巨大磨难,许多船员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此后,麦哲伦才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
向大臣介绍完探险计划之后,麦哲伦受丰塞卡邀请,前往贸易局讨论此次探险活动的具体细节。“我问他打算走哪条路,”卡萨斯写道,“他说,他想取道圣玛丽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拉普拉塔河(23)(Rio de la Plata),然后从那里沿着海岸线航行,直至抵达入海口。”
麦哲伦坚信海峡的存在,但卡萨斯对此深表怀疑,他问麦哲伦:“可是,假如你找不到可以进入其他海域的入海口,那该怎么办?”麦哲伦告诉他,如果他找不到入海口,他“会走葡萄牙人走过的路线”。从这番话可以听得出来,麦哲伦已经做好了违反《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的准备。
卡洛斯一世国王和他的亲信们对这个计划太过着迷,根本不想拒绝麦哲伦的提议。“尽管麦哲伦身材矮小、称不上仪表非凡,”卡萨斯惊叹道,“但他必定是个敢想敢做、堪担大任之人,他很精明,又有勇气,因此大家都认为他可以取得成功。”
对麦哲伦而言,外表并不重要。他的计划足够宏大,而且回报丰厚,足以说服卡洛斯一世国王和他的权臣支持他们。
巴利亚多利德会议结束后,这次探险活动的几名牵头人立即向王室递交了一份条件清单。这份清单的措辞彬彬有礼,但还是提出了诸多条件。他们要求国王给予他们长达10年的香料群岛独家探险权,对“我们发现的所有类似岛屿”的租金和收益收取5%的金额,同时拥有自主贸易特权,前提是他们要向国王交税。
他们还提出了一个条件:假如他们发现的岛屿数量超过6个,就可以拥有任何一座岛屿,并将新发现岛屿的所有权传给“我们的后代和继承人”。
在那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麦哲伦坚持要求得到10年香料群岛独家探险权的做法看似极不合情理,这背后隐藏着他的担忧。麦哲伦担心,一旦他离开大陆,西班牙就会派出数支同样的探险队。这个国家将把他提出的理论和他提供的机密信息交给这些队伍。如此一来,假如他失败了,他们还有可能成功找到香料群岛。尽管麦哲伦没有左右这件事的权利,但他坚持立场的做法是正确的。
1518年3月22日,卡洛斯一世国王端坐在巴利亚多利德王宫的宝座上,递给麦哲伦和法雷罗一份“关于探索香料群岛”的协议。这份协议相当于一张特许状,授权麦哲伦和法雷罗代表西班牙探索新世界。“现有原籍葡萄牙王国的鲁伊·法雷罗及麦哲伦两位绅士希望为我国效力,兹责成此二位在隶属我国国界线、岛屿、大陆范围内的大洋区域中寻找各种香料,”协议开头写道,“朕令以下协议内容皆记录在案。”
在协议的首则条款中,卡洛斯一世国王似乎同意了麦哲伦提出的10年独家探险权要求:“倘若其他人与你们竞争,则有失公允;且考虑到你们二人为此项任务付出辛劳,朕愿意做出承诺,今后10年,朕不再授权他人在同一片区域中寻找香料。”
然而,查理国王并没有信守诺言,麦哲伦离开西班牙六年后,他又派出一支探险队前往香料群岛,这恰恰验证了麦哲伦此前的担忧。对查理国王来说,香料群岛实在太重要了,他不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名探险家的运气和航海技术上。
卡洛斯一世国王责令麦哲伦和法雷罗尊重《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规定下的葡萄牙领土主权:“你们的探险之旅不得侵犯葡萄牙国王、朕挚爱的姨丈兼姐夫的国界线与边境,也不得损害其利益,所有探险活动应在我国国界线内进行。”
卡洛斯一世提醒麦哲伦,为了争夺海洋所有权和世界贸易主动权,西班牙与葡萄牙之间原本就势不两立,而微妙的外交和家族问题会让这种关系更加复杂。葡萄牙君主曼努埃尔国王先后娶了查理的两位姨母伊莎贝尔和玛丽亚,现在他又打算在几周之内迎娶查理的姐姐蕾奥诺尔。
家族关系夹杂着诸多理不清的情感和礼数,西班牙和葡萄牙不可能爆发全面战争,但两国之间的紧张对立状态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这种对立要么转入地下,要么体现在外交领域,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战争。
卡洛斯一世很想超越年迈的葡萄牙国王。无论这份协议表面上说得多么动听,事实就是这位年少气盛的君主坚称香料群岛位于西班牙管辖的半球,希望借此歪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中的某些条款。就算他无法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也没人能够提出反驳的依据。麦哲伦的探险活动只需要给西班牙一个合理的理由,证明香料群岛是属于西班牙的,那么他的航行就成功了。
从麦哲伦的立场看,这份协议非常重要,它几乎给了麦哲伦想要的一切东西。例如,协议给予麦哲伦的土地比他预想的多得多:“朕愿将你们所发现土地与岛屿的5%赐予你们。此外,朕将赐予你们上述土地与岛屿行政长官及总督称号,你们的子孙后代亦可永久保留此称号,但土地与岛屿的最高所有权归我国现任及后世君主所有。”
麦哲伦将会发现,他的名字将出现在所有重新绘制的世界地图上,比如“麦哲伦群岛”和“麦哲伦陆地”。他不仅是这些土地的发现者,也是拥有者,而且这些领地永远属于麦哲伦和他的合法男性继承人。这个世界,或者说绝大部分世界都有可能是他的。
在丰塞卡看来,这份协议谈不上有利,因为它赋予麦哲伦太多权限。后来,丰塞卡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报了这一箭之仇:他夺回了王室协议中没有给予他的探险主导权。
查理国王还答应给麦哲伦5艘帆船:“2艘排水量130吨,2艘排水量90吨,还有1艘排水量60吨,配备船员、足以供上述船只航行两年的食物、火炮及其他必要人员。”这支队伍被称为“摩鹿加舰队”。“摩鹿加”在印尼语中就是“香料群岛”的意思。这些船大多数都是全黑的。除了风帆以外,船身、桅杆、索具以及船体几乎每一个裸露面都被焦油覆盖着,散发出一种不祥的气息。它们的船尾离水面很高,超过海浪30英尺左右。站在船尾甲板往下看,让人有一种支配大海的感觉。高耸的船体容易造成剧烈的晃动,即使是在相对平静的海面,船员也像玩偶一样被晃来晃去。
这些帆船堪称当时最精密的机器之一,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科技产物,更是熟练工匠们用专业技术打磨数千小时的杰作。出于实际需要,船的体型被设计得相对较小。
塞维利亚港有很多缺点,其中一个缺点就是瓜达尔基维尔河太浅,船只必须非常小、非常轻,才能通过大西洋狭窄的航道。因此,麦哲伦的旗舰“特立尼达号”重100吨,负责粮草供应的“圣安东尼奥号”重120吨,“康塞普西翁号”重90吨,“维多利亚号”重85吨,而承担侦察任务的“圣地亚哥号”只有75吨。
除了“圣地亚哥号”属于轻快型帆船之外,其他4艘帆船都被简单归类为“船”。这种船的示意图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很难确定它们的配置是怎样的,但是麦哲伦时代留存下来的资料提到它们有高耸的船楼和多层甲板,还有大量点缀军官宿舍的“枯木头”。每艘船都有三根桅杆,每根桅杆上斜挂着一面三角帆。
根据协议,卡洛斯一世国王应该承担麦哲伦船队的费用,然而西班牙王室早已负债累累。为了支付探险费用,贸易局向金融界的一位熟人克里斯托瓦尔·德·阿罗求助。阿罗是德国奥格斯堡(Augsburg)颇有势力的富格尔家族(24)(House of Fuger)派驻西班牙的代表,他的姓氏源自西班牙中北部的阿罗市。阿罗市是西班牙的葡萄酒酿造中心,大量犹太金匠和银行家曾聚居于此。
14世纪,西班牙爆发内战,犹太人被驱逐出家园。许多受迫害的犹太人改名换姓,采用一些听上去像是基督教的名字,成为秘密犹太人。克里斯托瓦尔·德·阿罗的祖先就在其中。
多年来,阿罗一直都是富格尔家族驻里斯本的代表,负责香料贸易、借钱资助葡萄牙的秘密探险活动,并强化富格尔家族与那个时代许多伟大探险家之间的友情,包括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阿罗熟知葡萄牙的秘密探险活动,也了解到一些与探险发现相关的诱人传言。他听说有一条海峡贯穿美洲大陆,直达东印度群岛——也正是这一传闻,激发了麦哲伦探索东方世界的强烈欲望。
后来,阿罗与曼努埃尔国王发生了激烈争执,他随即离开里斯本前往塞维利亚,并在那里结识了麦哲伦,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去寻找这条海峡。
对于一位需要资金支持的探险家而言,克里斯托瓦尔·德·阿罗是理想的朋友。他所效力的富格尔家族资金充裕,足以资助十次探险活动,甚至再多也没问题。实际上,这个家族的富裕程度远非卡洛斯一世国王可比。
阿罗加入探险计划后,国王和他的谏臣们就要放弃大量收益。香料贸易危机四伏,漫长的海上航行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只有一样东西能够诱使阿罗这样的金融家拿自己的钱冒险,那就是丰厚的利润。假如一支舰队能够顺利地从东印度群岛探险归来,或只有部分船只归来,它也能获得4倍收益。阿罗比较务实,他预计麦哲伦的探险活动能够产生2.5倍收益,而他预付资金的利息只有14%。
根据官方计算结果,此次远航的总支出为8 751 125马勒威迪,包括购买5艘舰船、粮食供给、预付工资以及船只装备等。麦哲伦的报酬为50 000马勒威迪,另外每个月有8 000马勒威迪补贴。按王室规定,麦哲伦每月的薪资会直接交给他的妻子彼脱利兹。
在探险总费用中,国王要支出6 454 209马勒威迪,其中大部分都是阿罗以高息借给国王的。尽管王室资料称阿罗为这次伟大航行所投入的资金只有1 616 781马勒威迪,但这个数字具有欺骗性,因为他的东家富格尔家族还资助了葡萄牙的探险活动,他们可能隐瞒了出资金额,偷偷贷款给卡洛斯一世国王。
最后,卡洛斯一世国王同时任命麦哲伦和法雷罗为舰队总指挥。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由于航海探险存在巨大风险,所以舰队一般都有两名总指挥,这种情况不在少数。然而,这一次的双指挥官制无意间为日后两人的激烈争执埋下了祸根。
在协议中,国王赋予麦哲伦和法雷罗无可争议的绝对权力:“朕命令摩鹿加舰队的所有船长、水手长、领航员、水手、杂工、随从及其他人员与官员,以及新发现陆地与岛屿的居民皆将你们二人视为舰队总指挥。因此,他们应听从你们的指令,若有违反,你们应以朕之名义实施惩戒。”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麦哲伦和法雷罗在海上航行过程中拥有绝对权威。“朕将舰队人员与货物的裁判权授予你们二人,若航行途中舰队产生任何争端与冲突,则无论在海上或陆地上,你们皆可迅速以合法手段进行判断和公平解决。”
麦哲伦没料到他的香料群岛探险计划会这么快成形。查理国王为此次探险搭上了西班牙的权威和名声,银行家们赌上了自己的资本。但麦哲伦付出的最多,因为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1) 瓦伦西亚(Valencia),最初是一个由古希腊人所建的小村落。公元前138年被罗马人占领,更名为“瓦伦西亚”城,并一直沿用至今。
(2) 加里斯都三世,历史上第一位西班牙籍教皇,出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博尔吉亚家族。在位时间为1455—1458年,任内曾为圣女贞德平反。
(3) 新的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1494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4) 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即海地岛,是加勒比海的第二大岛,仅次于古巴。
(5) 克罗狄斯·托勒密,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学家和光学家。“地心说”的集大成者,著有《天文学大成》《地理学》《天文集》《光学》。
(6) 麦加,沙特阿拉伯城市,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7) 现称伊斯坦布尔。公元前658年始建于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岬上,名为拜占庭;公元330年改建为东罗马帝国首都,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
(8) 葡萄牙阿维什王朝的建立者,被称为“若昂大帝”。他在位时期,葡萄牙确立了向海上发展的国策,并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吹响了前奏的号角。
(9) 亨利王子,全名唐·阿方索·恩里克,维塞乌公爵(O Infante Dom Henrique Duque de Viseu),是葡萄牙亲王、航海家,因设立航海学校、奖励航海事业而被称为“航海者”。在他的支持下,葡萄牙船队在非洲西海岸至几内亚一带,掠取黄金和象牙,抓捕黑奴,并先后占领马德拉群岛等。
(10) 博哈多尔角(Cape Bojador),非洲西海岸延入大西洋的海角,现也为西撒哈拉一城镇的名字。
(11) 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角,东部、东南部临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是欧洲第二大半岛,南欧三大半岛之一(与意大利等国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希腊等国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并称为南欧三大半岛)。
(12) 若昂二世(1455—1495),葡萄牙阿维什王朝君主,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非洲的阿方索五世之子。在位期间,他大力支持开辟通向印度的新航路。
(13) 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于1488年春天最早探险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尔湾,为后来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秘密犹太人,指在西班牙宗教法庭的压力下公开宣布放弃犹太教、接受基督教的犹太人。
(15) 科英布拉大学创建于1290年,是葡萄牙最古老的大学。
(16) 塞维利亚,西班牙安达鲁西亚自治区和塞维利亚省的首府,是西班牙第四大城市。
(17) 哈布斯堡家族,欧洲历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也称奥地利家族。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祖先来自法国,最早居住在法国阿尔萨斯,后来向东迁移至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逐渐扩张到整个德意志地区。
(18)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1454年3月9日—1512年2月22日),意大利商人、银行家、航海家、探险家和旅行家,美洲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 布尔戈斯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城市、布尔戈斯省省会。建于9世纪,10世纪成为教区,11世纪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首都。1574年升为大主教区。西班牙内战时期为佛朗哥的根据地。
(20) 巴利亚多利德,位于西班牙中部皮苏埃加河畔的工业城市,也是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政府驻地与巴利亚多利德的首府。
(21) 特尔纳特岛,印度尼西亚一南北走向列岛的最北岛屿。位于哈马黑拉(Halmahera)岛以西23千米,由特尔纳特火山构成圆形岛屿,半径约5千米,属马鲁古(Maluku)省北马鲁古县。岛上过去是丁香种植中心,现在贸易以肉豆蔻和椰干为主。
(22) 苏门答腊岛是世界第六大岛屿,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海,东南与爪哇岛遥望。
(23) 拉普拉塔河位于南美洲东南部阿根廷和乌拉圭之间,河长约290千米,其宽度从西端两河汇集处的48千米逐渐扩大至东部与大西洋相交处的220千米,最宽处约达290千米,是世界上最宽的河口。西北段因受大量河水注入,为淡水;东南段因受海洋影响,为咸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南岸,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则位于东北岸处。
(24) 富格尔家族,15世纪到16世纪德意志著名的工商业和银行业家族。早期主要经营纺织品,后因向中欧国家的君主和诸侯出借巨额贷款而获得了许多矿山的开采权和货币铸造权,16世纪初家族产业达到顶峰。富格尔家族还从事对美洲的贸易,在秘鲁建立殖民区,开采美洲的贵金属资源;此外还贷款给帝王诸侯,赚取巨额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