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年9月15日,上午9时,BJ的天空湛蓝如洗。红墙蓝瓦的天坛之内,圜丘之上,空无一人。一面造型简洁、极具质感的银白色凹面镜,孤独的傲立在圜丘中央,面向天空45°倾斜,仿佛正在与天对话。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祭天之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总体建筑风格源自“天圆地方”传统理念,以建筑的围墙为方,核心建筑顶端为圆,而屋面以蓝色琉璃瓦闻名于世,寓意与天的连接,极具神圣感和仪式感。
圜丘位于天坛之内的南侧,遵循“圆以象天”的精神,在台阶、台面石和石栏板等规划设计中继续延续与天的衔接,均采用九的倍数,凸显天的崇高。圜丘四周的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取名来自于《易经》,更似天上的四大天王,分守四方,传递着“元亨利贞”的美好祝愿。而此刻,汉白玉栏杆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的祥的光芒,让秩序井然的圜丘现场更多了一份神圣和庄严。随着太阳逐渐高升,现场人员逐渐增多,众人默默的祈祷,点滴成流,汇聚成美好的潜意识,转换成正能量,射向宇宙,促使着一场人与天的交流即将开始。
仔细看向凹面镜后方,汉白玉栏杆表面闪现出“第25届亚洲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的虚拟字样,虚实结合,宛若一体。就在此时,音乐响起,经过海选脱颖而出的BJ某高校大二学生袁梦,身着一缕富有仪式美感的白裙,头戴玉簪花与木槿花编制而成的花环,怀抱采火棒,在8名圣火少女的陪伴下,伴随着悠扬的旋律,缓步登上圜丘,行进至凹面镜前,优雅半蹲,将采火棒向凹面镜的前端缓缓伸过去,努力寻找着焦点。无论是现场还是屏幕前的人都瞪大眼睛,静静等待那神奇时刻。
5秒、10秒、15秒,时间一秒秒流淌,参与活动的人群屏住呼吸,宁心静气,生怕自己的一句话或一声咳嗽打破宁静,被皇穹宇的回音壁传遍全场。
20秒、30秒,采火棒的前端毫无反应,现场人群中有人已经耐不住性子,踮脚、伸脖子,试图看的更清楚一点。
40秒、50秒,比想象中的时间长了一点,采火棒还是没有任何反应,现场的很多人开始有点着急。电视机、电脑和手机,通过各种屏幕观看直播的人,已经可以看到评论区出现吐槽的言论,弹幕的疯狂刷屏。
1分钟啦,袁梦的心也开始怦怦直跳,手禁不住轻微的抖动。动作已经练习了无数遍,回想起樊导培训时的叮咛,她成竹在胸,小心挪动采火棒的位置,调整角度,不断给自己鼓励。
80秒、90秒,就在大家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时候,坐在直播间的东方燕则显得有些平静。他曾经在多个现场见证过圣火采集的动人时刻,遇到阳光充足,采火棒被瞬间点燃的情况,也遇到过时间稍长而被迫主动启用电子点火装置点火的情况。圣火成功采集的时长,短则数秒,长则两分钟都有。这是中国第四次举办亚运会,也可能是自己参加的最后一届亚运会。他一边面对镜头给观众分享往届圣火采集的情况,同时提示大家不要焦急,今天天气晴朗,成功采集绝对没有问题。
一切皆是天意。97秒,就在导演即将通知她启用备用方案的时候,采火棒那头冒起了黑烟,之后是火苗突然的闪现,采火成功了。高昂欢快的音乐随即响起,现场同步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叫喊声。97秒,与共和国同龄,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天意如此?
看着圣火的成功点燃,在远处观望着全过程的东方祥云和樊导没敢松懈,而是继续盯着袁梦的一举一动。袁梦则更是小心谨慎,牢记培训时的仪式流程和动作标准,缓缓起身,慢慢将采火棒由双手交至右手,以中轴线祈年殿的方向为基准,先向左侧摆动展示,再向右侧摆动展示,继而保持右手向前45°角静态展示,停留数秒,画面定格,宛若走到T台尽头的模特一般,大方优雅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远处媒体台和航拍的镜头,不停闪烁,记录下这重要时刻。
在主持人谭梓的邀请声中,BJ市、台湾省代表先后接过采火棒展示,之后交由圣火护卫队,由后者将圣火引入火种灯,在众人的欢呼中,三名圣火礼仪,成品字形仪式队形,走下圜丘,踏着标准的仪仗队步伐,穿过成贞门,向祈年殿的方向走去。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将圜丘坛和祈谷坛相连。一头连着天,取火于天;一头连着地,即将圣火传遍神州大地。
与往日游客满园的场景不同,此刻的祈年殿台阶下前方,2046年亚运会的圣火盆矗立于石板之上,现场干净、简洁而神圣。除了象征赛会及启动仪式的必要景观元素,别无其他。而这方寸之地,被誉为圣火宝地,在此曾经举行过2008年残奥会等圣火采集,2006年多哈亚运会火炬传递,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2022年BJ冬残奥会融火暨启动仪式。
今年早些时候的6月23日,当太阳经过台湾省嘉义市的北回归线纪念塔顶端,阳光通过塔顶中间的缝隙直射凹面镜时,已经成功采集到象征回归团圆的火种,并将在今天与刚刚在圜丘采集的火种合二为一。
在另外一位主持人周韬充满磁性的声音中,在护卫队员的协助下,两名嘉宾分别将圣火从火种灯中引出,重新点燃采火棒,分别展示之后共同放入圣火盆内,圣火盆随之被点燃,来自海峡两岸的两火相融,相生,合二为一,重生为新的火种,释放出巨大的火焰,现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仿佛大地为之一颤。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体育总局领导将火炬点燃,火炬以红色为主,蓝白色为辅;造型以高山族的传统落击体鸣乐器-乐杵为原型设计而成。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1700多年前,高山族先民在用木杵舂米时喜欢唱歌,久而久之,木杵便由劳动工具逐渐演变成乐器,在重要节日或活动时,用乐杵击打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铿锵声音,号召众人集会,庆祝丰年或祭拜祖先。而今天以乐杵为原型的火炬,将把海峡两岸,心心相连的喜悦之情展现给全世界。
领导将交给首棒火炬手,2044年奥运会女排冠军、台湾籍队员叶春,两人一边手举火炬,一边向现场观众挥手执意,这样的时刻期待已久,这是幸福的时刻,这是一次使命的传递。数十年来,“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成为激励无数国人奋进的座右铭,而在历届传递中,以郎平指导为代表的大多数女排国家队队员都曾担任过火炬手,甚至是首末棒。叶春是继孙晋芳、冯坤、惠若琪等之后,新的奥运周期内球队的二传手。作为球队进攻的核心,在场上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前预判,及时决策,发起二次进攻。相对于主攻手漂亮数据和精彩得分,二传手的知名度相对较弱,甚至常常被忽略,但实际上却不可或缺。二传手的职责就是传承传递,火炬手与之有相同之处,将圣火从上一棒接过,安全交给下一棒,看似简单,却难度不小。顺利交接则平安无事,一旦中断,就会引发众人关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叶春接过火炬,从欢呼的人群中缓步跑过,响彻天地的呐喊声甚至比奥运夺冠时更剧烈,她的耳膜感觉有点发痛,但是她顾不上这些,满心的喜悦无以言表。路程很短,交接点就在百米之外,她身高腿长,几步转瞬即到。而百米之外的第二棒火炬手土茂林,尽管姓氏为土,可却一点也不土。作为一名宇航员,多次成功完成太空飞行任务。仪式开始,他就盯着仪式舞台,100米的距离虽近却好似遥远。一叶一土,叶落归根,亘古不变。
看到第一棒火炬手跑出通道,仪式台与通道结合处的曹跃暗自长舒一口气,用对讲机向东方祥云报告,“东方处长,O(哦)了”。简单的字母和文字组合,却饱含着别人看不到的艰辛。
现场指挥章路、顾问张南等人,则坐在指挥车上,看着火炬手一棒又一棒,手手相传,第一次亲身参与火炬传递的章路观察的格外认真,边看边向张南请教,张南耐心讲解着其中的门道。看到媒体车边上的两个人,其中一人有点奇怪,尽管身体动作和步伐足够轻盈,但是可以清晰看到外骨骼的痕迹,“张老师,媒体车边上的人是干嘛的呢?”。
“章部长,那是运行督导,负责调动火炬手状态”
“张老师,你看那个人是不是穿了假肢或外骨骼”
“章部长,那个小伙子叫司嘉,之前是武警,当过圣火护卫队队员,有一年冬天休假回家探亲时,见义勇为跳水救人负了伤,因为长时间在冰水中浸泡,所以大腿被严重冻伤,被迫进行手术,将肢端坏死的组织切除掉,之后做了外骨骼的适配。不久之后复员转业,后来东方燕得知消息,就把他招到集团上班。”
“哦,还有这么一回事,东方燕这个人蛮讲义气的嘛”,章路不禁感叹。两个人聊着天,看着媒体车边上的摄影摄像机器人,张南也觉得比较新颖,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反复劝导媒体记者及时离开,避免记者有意或无意进入转播镜头,由摄影者成为被摄影者,由局外人成为局中人。
临近中午时分,传递顺利抵达工人体育场。始建于1958年的工体,曾经是建国10周年的献礼工程,90多年来多次改造复建,沧桑巨变,每一次改变都在讲述这座城市的新变化新故事。末棒火炬手是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上曾经点燃火炬塔的著名运动员,同一个人,同样的亚运圣火,时隔56年后,两届亚运会在此刻实现跨越时空的握手。
今天既是亚运圣火采集的日子,又是农历八月十五,阖家团圆的日子。完成亚运圣火采集和传递任务的多数工作人员,没有像往常一样聚餐庆祝,而是纷纷各回各家,享受难得的假期,对于大多数人,忙碌一辈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家和万事兴。而圣火团队的成员却有家不能回,好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这个以“团圆团聚”为主题的日子里,他们被迫离家奔赴远方,护送圣火直奔东北,准备下一站传递。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这是火炬人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办赛人的精神与担当。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星,平时散落在各地,隐匿于人群之中,一颗星的光芒很微弱,只能照亮自己,或周围的一小群人;但是一旦国家有召唤,星火成炬,点点微光汇聚成耀眼的火把,在黑暗中照亮更多的地方,更远的远方。
师自强、东方燕曾经是这样的人,现在东方祥云成为了这样的人。而全年守卫在祖国边疆的战士,急诊室内24小时值守的医护人员,全天候待命出发的消防战士,坚持自力更生废寝忘食的各行业奋斗者也都是这样的人,代代相传,薪火永续。他们是普通人,却不平凡,因为他们的存在和精神传承,才在建国百年之际,中华民族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活动结束后,曹跃现场召集团队成员对今天的活动进行复盘与总结。集团成员统一身着黑色为主的秋款运动装,不同的是左胸前配置的徽章,曹跃是银质一星,其他人则银质铜质均有,不过樊导的最引人注目,金质五星。复盘临近尾声时,东方燕特意从电视台赶来,向大家又圆满完成新项目表示祝贺,代表集团向大家分发了中秋节大礼包,有集团定制的月饼、水果,还有大红包,同时让大家赶紧回家休息,过完中秋节后即刻出发,协助其他几站活动的实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身在何处,每年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这一天对月亮给予特别的关注,忍不住‘举头望明月’,尤其是身在异国他乡,更免不了‘千里共婵娟’。月亮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承载着无数炎黄子孙对家的思念。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附近的某小区20幢1单元2008房间客厅,东方燕与老伴李非,儿媳尔玛云娜、孙子东方晓,一家人正身穿汉服,盯着墙上的巨型荧幕,观看央视中秋晚会。在这样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东方祥云独自在外,家里不免有点冷清。此时,从中国走出的世界级乐队组合“传承”,正在演绎由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这是“中华七子”全部回家10年后的献礼。
东方燕感触颇深,泪光闪现,东方晓看到爷爷有点感伤,关切的跑过来,小手递给他一张纸巾。东方燕轻轻擦拭了一下眼睛,抱起孙子。跟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他正值高二,学校组织歌唱比赛,他们班选择了《七子之歌-澳门》。因为两名领唱同学中,有一位同学突然忘记歌词,被迫重唱导致没得奖,全班同学感觉有点遗憾。那时候想香港已经回归,再过几个月澳门也即将回家,海峡对岸的那个游子何时才能回来,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他的归来,同学们讨论了很久很久。没想到现在梦想成真。所有爷爷很开心而已。
与此同时,BJ卢沟桥边、杭州西湖、宜春明月山、香港西贡万宜水库营地、台湾日月潭等神州大地,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乃至深受中华文明浸润的世界多个地方,很多人也在通过各种屏幕观看中秋晚会,或抬头赏月。抵达哈尔滨的东方祥云、邹援汉,及台北亚组委的伙伴们也正坐在酒店4楼的餐厅,一边赏月一边庆祝今天活动圆满成功。包间是哈尔滨的同志提前预定的,并且为每个人人都准备了精致的月饼套装。当然还有哈尔滨三宝,红肠、锅包肉、大列巴,以及格瓦斯。而第一次参与火炬传递的邹援汉他们几个兴奋不已,聊得兴起。虽然东方祥云不是第一次参与,但却也是第一次以负责人的身份统筹,与以往的感受也大为不同。而也有一些人,抬头却看不到月,因为他们就在月亮之上。让人不禁想起那首曾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
南极,中华人民共和国桂月空间站。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建造的第一个基地,是中国航天和探月工程的又一个崭新记录。月球溶洞内,一个20多平米的房间内,一张由办公桌临时拼接而成的长方桌上摆满了苹果、提子、西红柿等水果。还有京式翻皮红绿丝、港式五仁和莲蓉、台式凤梨及枣泥等各式月饼,尤其是一款造型新颖的火炬式样月饼引人注意。
除此之外,还有一套极具宋韵的茶具,一壶多杯。许多人围桌而坐,一半中国人,中国月球科考队领队秦晓海,队员常玉刚、樊星雨、岳明;一半老外,俄罗斯人奥列格·科托夫、南非人卢卡斯·拉德贝、委内瑞拉人莱昂德罗·罗德格里斯、意大利人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还有吴刚,静静地待在角落里。此吴刚非彼吴刚,他不会砍树,却也能做很多事,他是基地的机器人,是考察队的好帮手。
见大家都已落座,樊星雨用泡好的普洱茶,将桌上的杯子倒了浅浅多半杯,依次递给各位伙伴。之后,秦晓海站起身,用中国传统的拱手礼向大家执意,“各位队友、各位朋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很高兴大家能在此相聚,我代表中国桂月空间站科考队欢迎大家的到来!首先今天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我们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过中秋,这是一喜;今天上午,亚运会圣火成功采集,此为二喜;再过两周,10月1日,是我们国家的国庆日,举国同庆的日子,此为三喜;最后,再过几天,也是在座老朋友科托夫的生日,那是四喜。四喜临门,今天我们就一起庆祝了!抱歉各位,没有酒,就以酒代茶啦,让我们干杯”。
科托夫率先起身,“老秦,你应该提前告诉我,我好带瓶伏特加过来,助助兴”。
“不急,科托夫,再过几天,你过生日的时候,记得给补上”,罗德里格斯开玩笑。
“一言为定,伏特加管够”,科托夫爽快答应。
哗哗啦啦,八个人拿起自己的茶杯碰在一起,齐声喊出多种不同音不同调的“干杯”,这一瞬间被镜头记录,并将传遍全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月球上度过的中秋节,而这一天来的太不容易。
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将中国人的浪漫展现的淋漓尽致。据说商代的巫卜书就曾纪录嫦娥(或恒娥)的事迹,而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的秦代王家台秦简《归藏》则是现存相关文字记载中最早的。在其《归妹》中,有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之后,以嫦娥、后羿、玉兔、吴刚、八戒等为主人公的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典故不断讲述着中国人的浪漫情怀,传承着中国人对于家的思念和团圆的期盼,更有一批先人前赴后继,试图探求月亮背后的秘密。如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之后唐朝窦叔蒙所撰的《海涛志》明确提出“潮汐作涛,必符于月”,根据月亮圆缺等的变化进行推算,创制了高低潮时推算图。而早在夏朝,就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制定历法,并经过两年多年的演变和吸收天文历法的优点,取长补短,不断演变生成新的历法,至今是东亚、东南亚等儒家文化圈内公众生活工作的重要参考。
2004年,中国航天首次提出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概念,并于2007年成功地将“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之后凭借着中国航天人数代人数十年,薪火相传的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最终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早一步实现在月球建立长期存在的基地。这一历史时刻,因其更加真实性和更具互动性,成为中国人言出必行,勇敢追梦的又一例证,迅疾被全球各类媒体转发,引发全人类的再次惊叹。而难得可贵的是,中国航天始终敞开大门,欢迎各国航天人加入这个大家庭。而今天现场的几位外籍宇航员就是例证。
没等大家再次落座,拉德贝就急匆匆大喊,“老秦,醋、醋,给我点醋”。
众人有点懵,在星雨去找醋的空隙,常玉刚问,“老贝,又不是吃饺子,要醋干嘛呢”。
拉德贝一脸正经的说到,“你们不知道,我当年在中国留学,第一次跟同学过中秋,跟今天一样有水果有月饼,还有饺子。当时还不知道月饼怎么吃,无意中蘸着醋吃了第一口,当场把同学们逗乐了。说吃饺子蘸醋,吃月饼不用。当时氛围有点尴尬,我故作镇定对大家说,月饼蘸醋的味道也不错,然后一不小心就保留至今啦!不过,你们也可以试试!”
众人听后面面相觑,哑然而笑。只有来自山西的秦晓海拿起月饼,模仿拉德贝的样子尝了一口,果断放弃,引发大家哄然大笑,只有拉德贝不管不顾,坚持自己的“月饼蘸醋”新吃法。
这时,萨曼莎站起身,对大家说“月亮是浪漫的,团圆是美好的。小时候我妈妈就让我学中文,陪我读过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我们今天要不要来一个飞花令,附庸风雅,渲染一下氛围”。
樊星雨补充到,“你这么一说,我想起一件事。记得有一年,一位意大利女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驻留期间,在国际空间站经过BJ上空时,曾经在X上发表一篇中国古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对中国文学很有研究,好像跟你姓氏一样,当时在媒体上引发热议。”
萨曼莎听后,笑着说,“我也听说过这件事,我挺佩服她的文学素养,我不如她。”
而此时,罗德里格斯却摇摇手,面露难色的嘟囔道,“我可没有那样的研究,飞花令,太难了,太难了,换个简单的”。
岳明、常玉刚两人心里不禁窃喜,赞同老罗的意见,但是没敢直说,要真玩飞花令,他们俩也担心丢脸。
萨曼莎继续说道,“要不分组,好玩也简单”。
星雨接过话“再简单点,成语也好,诗句也好,字数不超过10个字就好”。
科托夫补充道,“外文翻译过来的也要认可”
常玉刚有点疑惑,“老科,怎么样的翻译,举个例子噻”
科托夫回到,“1816年,我国文学家写过一首关于月亮的散文诗,《Месяц》(月亮),中文翻译有月亮两个字,这样也算”。
“科托夫,这个太难把握了,不好评判,还是入乡随俗吧”,星雨提出不同意见。
“我跟吴刚一组”,拉德贝提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吴刚参与,那我跟他一组”,罗格里德斯随时附和,对于吴刚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如果吴刚参加,我们所有人加起来也没用。伙伴们,难道我们再现一次机器人打败人类的惨剧吗?别忘了几十年前AlphaGo就在围棋上打败了我们,而飞花令这种纯记忆性的难度更低哦”,星雨笑着说。
科托夫冲星雨微微一笑,点点头。又冲秦晓海示意到“老秦,那你来分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