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其成全解黄帝内经·素问(中册)
- 张其成
- 4246字
- 2023-12-19 11:50:45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本篇主要讲解了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生理特点、病理情况,针对脾胃之间的特殊关系,对“脾病为何会影响四肢”“脾为何不主四时”“脾为何能为胃行其津液”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黄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语译】
黄帝问道: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互为表里,都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发病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足太阴脾经属于阴经,足阳明胃经属于阳经,各自循行的部位不同,四季当中它们虚实、顺逆的更替也不相同,疾病有从体内发生的,有从体外进入的,发病的内外病因不同,所以生的病也就不同,病的名字当然也不同。
黄帝说:我希望了解它们相异的情况。岐伯回答:阳气,就像天,负责护卫人体外部;阴气,就像地,负责滋养人体内部。因此,阳气性质刚实固守于外,阴气性质柔虚守于内。所以,当贼风虚邪侵犯人体的时候,阳气先受侵害;当饮食没有节制、起居没有规律的时候,阴气先受损伤。阳气受侵害,邪气就会传入六腑;阴气受损伤,邪气就会传入五脏。邪气传入六腑,身体会出现发热不能安卧的症状,气机上逆引发气喘;邪气传入五脏,身体会出现脘腹气胀满、闭塞不通的症状,向下引起大便泄泻,日久发病为肠澼。所以喉主司呼吸,与天气相通;咽饮食水谷,与地气相连。因此阳经容易受风邪侵犯,阴经容易受湿邪侵犯。所以阴经之气从足向上循行到头部,再沿手臂向下走行到指端;阳经之气从手向上循行到头部,再向下走行到足部。所以说,侵犯阳经的病邪,先向上到达头顶再向下行;侵犯阴经的病邪,先向下到达指端,再向上行。所以被风邪侵犯的,人体的上部首先感受邪气;被湿邪侵犯的,人体的下部首先感受邪气。
【解读】
太阴阳明,也就是太阴脉与阳明脉。一般情况下,太阴脉是指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阳明脉是指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本文专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什么要单独讲它们两个呢?首先,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他的生命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几乎全部依赖于脾胃的输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就提出“人以胃气为本”。另一方面,脾胃是互为表里的,它们休戚相关,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运,一燥一湿,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相反相成,才保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正因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重大,所以《黄帝内经》中第一篇关于脏腑的专论,就从脾胃开始。
本节讨论了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不同,主要从阴阳属性方面展开。天地分阴阳,人体亦分阴阳。足太阴脾经是阴经,与地相应;足阳明胃经是阳经,与天相应。按《调经论》中以阴阳为纲的病因分类方法,外感六淫致病,阳经先受邪,并会传至六腑;内伤饮食劳倦七情,阴经先受损,并会影响五脏。这也就是天地之气与经脉、脏腑、疾病之间的关系。岐伯是怎样阐述这些道理的呢?他没有单独叙述某一经的治病特点,而是从阴气与阳气入手,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入手,揭示了阴经与阳经的所有生理特点、致病特点和病理特性,由此举一反三,就可以了解其他脏腑与天地之气的联系。
这两条经是怎么运行的呢?大体上说,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开始,沿小腿内侧正中线、大腿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沿食道两旁,一直到舌下。足阳明胃经从眼部下边的承泣穴开始向下走,经过胸部、乳房,再往下穿过膈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属胃,络脾,继续往下沿大腿前侧、小腿外侧前缘下行,到达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再和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相交。可见它们的循行路线是不同的。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语译】
黄帝问:脾病会引起四肢萎废不能正常活动,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四肢的营养都禀受于胃中的水谷精气,但胃中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的经脉,必须经过脾脏的运化、转输,四肢才能秉受营养。现在脾患了病,不能帮助胃运化、转输其中的水谷精气,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濡养,四肢经气日渐衰弱,脉道不流利通畅,筋骨肌肉都没有精气来营养充实,所以四肢就萎废不能活动了。
【解读】
本节讨论了脾病影响四肢活动的原因。四肢是相对于人的躯干而言的,是人体之末,也称为“四末”。脾主四肢,要想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必须通过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与津液来滋养四肢。四肢的活动是靠大小肌肉共同协调完成的,脾在体合肉,脾胃健运,则四肢营养充足,肌肉柔韧有力,关节滑利,活动轻巧而有力;若脾失健运,转输无力,四肢的营养匮乏,肌肉得不到充养,就会疲软无力,甚至萎废不用。《痿论》中就提及“治痿者独取阳明”,将健脾胃作为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可见脾胃的健康决定着四肢的健实。
张志聪说:“胃为阳土,脾属阴土,畅于四肢,坤之德也。”坤,地也,生养万物。《周易·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的脾胃正如大地一般,每天默默无闻地把水谷精气和津液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其他脏腑组织,以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语译】
黄帝问:脾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脾五行属土,治理中央,通常在四时里分别长养四脏,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日都是脾土主管的时候,所以脾不单独主管某个季节。脾脏经常为胃转输水谷精气,滋养全身,就如土地生养万物效法天地一样,所以脾可以从上到下运输精气,将精气从头到足布散全身,无处不到,而不单独主某个季节。
【解读】
本节讨论了脾胃与四季的关系。五脏皆有所主的季节,《脏气法时论》中提到,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肝、心、肺、肾分主四季,唯独脾主长夏。我们熟悉的四季中并没有长夏,什么是长夏?《黄帝内经》中有一种说法,长夏就是季夏,也就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就是阴历的六月。这里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18天,加起来共72天。这72天为长夏,都属土,是脾土旺盛和主管的时候。这说明,脾土不单独主一个季节,而是长旺于四季,并滋养其他四脏,肝、心、肺、肾得脾胃转输的精气,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在八卦中,脾属坤卦,坤为大地,大地养育万事万物。就人体生命而言,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养护脾胃之气。
我们已经知道了五脏的五行,且可以看出脾土属坤卦,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探讨五脏六腑与八卦的对应关系:
心位于胸腔,与小肠相表里,属火,都对应离卦;
肺位于腹腔,与大肠相表里,属金,肺对应兑卦,大肠对应乾卦;
脾位于腹腔,与胃相表里,属土,脾对应坤卦,胃对应艮卦;
肝位于腹腔,与胆相表里,属木,肝对应巽卦,胆对应震卦;
肾位于腹腔,左右各一,与膀胱相表里,属水,二者都对应坎卦。
人体五行五脏与八封对应关系图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语译】
黄帝问:脾与胃只有一层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运输津液,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足太阴脾经属于三阴经,这条经脉贯穿胃、连属脾、环绕咽喉,所以太阴脾经能把胃中水谷精气运输到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是脾经之表,是负责濡养五脏六腑的大海,因此也能将太阴经气运输到三阳经。五脏六腑各自都能通过足太阴脾经接受来自足阳明胃经的水谷精气,所以说脾可以为胃运输津液。如果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营养,四肢经气日渐衰减,脉道不通畅,筋骨肌肉都没有气血的滋养,就会失去正常的功能。
【解读】
本节讨论了脾胃之间的功能关系。脾胃,可以说是脏腑中关系最密切的一对,它们不仅位置相近,同属于中焦,在功能上更是互相配合,同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彼此缺一不可。脾与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纳一运,纳运相合。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脾主运化,吸收水谷,转输水谷和精微物质,为胃继续受纳提供空间与能量。脾胃之间密切合作,才能维持饮食正常的消化、吸收与转运,保证人体能量的来源。
(2)一升一降,升降相因。
脾胃位于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相反相成。脾胃作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对调畅全身气机具有重要作用,也影响着五脏气机的运转。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这种升降的平衡,既保证了饮食纳运的正常进行,又维护了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
(3)一燥一湿,燥湿相济。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所以说脾属阴,需要阳气的温煦推动,脾阳健才能运化升清,因此脾喜燥恶湿;胃属阳,需要阴气的凉润通降,胃阴足才能受纳腐熟,因此胃喜润恶燥。此外,脾易湿,有胃阳得以制约;胃易燥,有脾阴得以滋润。脾胃之间阴阳燥湿相济,也保证了纳运、升降的协调。
脾胃同属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脾能为胃行其津液,主要就是由于经脉相通,而人体其他脏腑也有赖于脾胃两经运输的水谷精气的滋养。“补土派”创始人李杲在自己的著作《脾胃论》中讲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总之,脾胃作为相表里的一对脏腑,在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同时,又相辅相成,在运化水谷和精微物质、调节气机升降方面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这两条经脉各自的生理特点及病理情况,外感六淫、虚邪贼风,阳经容易受侵犯,并会传至包括胃在内的六腑;而内伤饮食、起居不节、劳倦七情,阴经则会受伤害,并会影响包括脾在内的五脏。对这些致病因素,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有意识地避免,有所防护,以保持脏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