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更新断断续续,请各位原谅
……上接前文)
送走楚国密使之后,齐国使臣连忙回来,走到齐公面前,说道:“君上判断无误,那楚国密使提出,楚王愿意在吴国覆灭之后,将吴国北部六座城池献给君上。”
“哈哈哈,你还少说了一把干将剑。”姜禄甫一阵大笑,“楚王伎俩,不堪入耳,我们齐国和吴国,中间隔着好几个国家,就算楚国真的给寡人六座城池,寡人又怎么接收呢?至于那把干将剑,楚王并非玩物丧志之人,一把宝剑,无足轻重,楚王当寡人是三岁小孩了。”
使臣说道:“君上所言极是。”
姜禄甫沉思片刻,肃然说道:“你即刻传寡人令,派人回临淄,让上将军扶凌亲率三千兵士,五日后开拔,沿海而下,到吴国上岸。”
使臣不解,问道:“君上真要出兵?方才那楚国密使告诉臣,说卫国集结精兵在齐卫边境上,意欲不轨,君上不能不防!”
姜禄甫笑道:“正因为如此,寡人才要出兵。楚王佬儿,竟敢威胁寡人。”
使臣忧虑地说道:“可是卫国之忧,君上不可等闲视之。”
姜禄甫说道:“无妨。寡人正等着他卫国来犯。”
卫国和齐国相邻,原本并无过人之处,乃以平常诸侯国,然而几十年前,卫武公卫和掌国后励精图治,虚心纳谏,暨武能脩,从文始约,严密奉行卫国开国治军康叔政令,国力自此开始猛增,仅仅几十年间,卫国便一跃成为天下强国,常常有扩展国土之动作,动辄便对周边邻国武力相向。
卫国有开疆拓土的野心,可眼下齐公对卫国的作为,反应却如此轻描淡写。使臣心中疑惑,却不敢多问。
姜禄甫看出使臣内心疑惑,说道:“并非寡人轻敌。卫国日渐强盛,急于对外扩张,而我们齐国和它接壤,因此成了卫国扩张最大的阻力。卫公恐惧我齐国军力,一直不敢有动作,这次听说齐军要出征吴国,楚国从中挑拨,他们或许有胆量试探齐国实力,寡人就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试试。”
使臣看国君已经把话说开,问道:“如此一来,我军岂不更应该埋伏于国内,随时迎战卫军?”
“哈哈,如若我军不出齐境,卫公哪有胆量动手?”姜禄甫反问。
使臣低头说道:“君上所虑极是。这真是两难之地,不出兵,则卫国不动;若出兵,又要防止卫军偷袭。”
姜禄甫说道:“所以,我军一定要出动援助吴国,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出动,最好让全天下人都知道,不过,这三千兵士不需精兵,只需偏师即可。卫国这个脓包迟早要破的,寡人就挤一挤它,让它早点破。”
使臣恍然大悟,连声赞叹:“君上高明,臣才明白。”
姜禄甫说道:“不过我们齐军也要两手准备。如若万一吴国不力,齐国也不能无所作为。如若吴国最后赢了,他吴王也就欠寡人一个大大的人情,不怕他不还。”
使臣心中一颤,明白了齐王的图谋,说道:“臣明白了。”
齐公如此安排,正可谓进退皆可:如果吴败楚胜,齐军则可趁机捞些好处;如果吴胜楚败,也让吴王明白齐国的苦心,让列国看看齐国的威武。
姜禄甫轻叹道:“天下为何群雄纷争,还不是因为王道衰弱周室无力。王道不兴,必兴霸道。而霸道,何尝不是王道之始。楚王虽然蛮横无礼,不过这睥睨天下的勇气,值得所有诸侯敬佩。”
使臣听懂了齐公的感慨,他这是和楚王惺惺相惜,只是楚王想要称霸天下,齐公也想称霸天下,天下不可同时有两个霸主。所以,齐公不允许楚王灭吴称霸。
姜禄甫似乎还未尽兴,继续说道:“欲想称王,必先称霸。如若寡人是那楚王,也会出兵攻吴,王道松弛越久,再要收拾就更难,所以称霸不如趁早。”
使臣说道:“臣领会君上用心,天下纷争,列国皆有称霸称王的雄心,君上不愿看到楚国独大,所以才会帮助吴国,以制衡楚国。”
姜禄甫怅然道:“你只说对了一半,寡人并非只想要制衡楚国。天子微弱,天下迷茫,列国争食,是你死我活的大争,寡人为何配合吴国演这出戏?并非助吴,乃我们齐国自保耳。假若真的让楚国灭了吴国,我齐国也会成为案上肥肉,迟早被楚国宰割。”
使臣说道:“君上目光如炬,洞穿时局,实在是我齐国之福,周室之幸。”
姜禄甫看看使臣,说道:“行了,你即刻去联络各国使臣,就说齐国不仅要出动精兵两万,还要援助吴国守城器械和箭矢无数,让他们不要被楚国密使给骗了。”
使臣立刻拱手道:“臣这就去办。”然后转身离去。
夜色渐深,姜禄甫却毫无睡意。他内心烦躁,又在院中练了好一会儿剑,直到浑身发热汗流浃背,一番沐浴之后,又在卧榻上辗转反侧了许久,好不容易才等到天亮时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