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活力的早晨,值班老师陈老师与我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谈。这位与我同出一地的富宁老乡,让我倍感亲切。尽管他与我相差一年级,但我们的交谈却毫无代沟,谈笑间流露出的是同乡情谊的温暖。遗憾的是,他并未听出我口音,我也未能辨识他的乡音,这使得我们的交流略显平淡。不过,农溪与陈老师方言相近,他们交谈时,我能感受到一份特别的趣味。
今日的实验室仅有我们三人值班,各自坚守岗位,各有分工。农溪在窗口处接待着患者,接收标本,离心处理,耐心解答着患者的问题。我则坐在角落里,专注地操作X-1000、罗氏411以及501三台精密仪器,进行实验检测。陈老师则负责其他仪器和实验的监测与报告整理。
每当有标本送至,我便迅速投入实验。闲暇之余,我便沉浸于小说世界中,或刷刷抖音放松心情。这个角落仿佛三国时期的荆州,进可攻,退可守,让我倍感安心。领导的每一次巡查,我都能及时察觉,并且始终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
我时常听到农溪与患者间的沟通,深知其中的不易。我钟爱实验室的宁静,更享受沉浸于实验的时光,不愿过多与人交流。但我也明白,沟通并非易事,尤其是窗口工作,其难度非比寻常。
来到这里实习已经三日有余,仪器质控工作无需我们操心,值班的老师会精心完成。他们深知实习生需要更多实践机会,故让我们专注于实验操作。每日质控严格把控,确保数据精准可靠。当然,我们亦参与其他质控工作,力求精益求精。
城南实验室的轨道小车令我印象深刻,它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减轻了人员负担。只需在科室内部呼叫空车,设定送达科室,便能轻松完成标本传送。但对于创伤、胸痛、卒中等紧急病例的标本,仍需人员迅速送达,并确保交接无误,以最快速度进行实验并发出报告。
在这急诊检验科的日子里,我仿佛感觉时间放慢了脚步。今日竟在角落里沉浸于书海两小时之久,提前完成了两周的阅读任务。每周至少阅读一小时的计划让我收获颇丰。
交接班时刻到了,窗外又有一位小朋友需要进行末梢血采集。看到陈老师拿出采血针,小朋友害怕得大哭起来,拼命挣扎。末梢采血虽然只需少量血液,但X-1000仪器依然能在短短十五分钟内出具精准结果。我对这台神速仪器的敬意油然而生。
2021年8月18日
今天原本是我的休息日,然而几天前,农溪因为有事,且周末对她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便向我提出了换班的请求。我恰好也没有其他安排,于是便答应了她。
随着农溪的休息,我和毕春林成了科室里仅剩的两名员工。按照惯例,我们需要有一人前往窗口接待患者。幸运的是,今天的标本并不多,陈老师和毕春林便在窗口处开始了他们的热聊。男生之间的谈资,无外乎是哪个科室的哪位女医生或护士长得漂亮,以及如何才能得到她们的联系方式。我作为旁观者,并未加入他们的讨论,但他们的谈话内容我还是听了个一清二楚。
然而,下午毕春林因故未能前来上班,我无奈之下只能亲自坐镇窗口。这个位置,我和陈老师都不太愿意坐,因为沟通工作既繁琐又容易引起误解。
我不得不承认,医患之间的沟通并不总是那么顺畅。网上那些所谓的沟通艺术,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施。患者可能会将我们的解释视为借口,尤其是在他们急需那份报告单的时候。
今天,我就遇到了一位年轻的父亲,他因为急诊单上的问题来到窗口。按照医院的流程,他本应在急诊处抽血,但由于孩子年幼,工作人员无法顺利采集血样,便将他们指引到了二楼。然而,二楼的工作人员又让他们再次下楼,这导致他在窗口前情绪激动,重重地砸着大理石桌面大声吼叫。
那一刻,我明白他并没有耐心听我们解释,他只想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希望立即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是安抚他,而不是激化矛盾。
坐在最里面的陈老师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便走出来查看情况。陈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主任检验师,面对这样的场面早已司空见惯。
他接过单子,简单地看了一眼,便开始安抚那名年轻父亲,用他那充满权威而平和的语气说了一番话,结果那家人便顺从地上了楼。
陈老师告诉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需害怕,只需按照规定行事。即使事情变得复杂,我们也应坚守原则。我们这里并非急救室,不可能承担所有责任。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一原则,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虽然我内心仍然有些难以接受陈老师的观点,我认为作为医者,我们应有担当,而不是推卸责任。然而,我也必须承认,陈老师的话中确实有其道理。面对刚刚的情形,我可能无法妥善解决,而陈老师却能轻松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科室里有两个姓陈的老师,一位年轻,另一位则是年长的陈老师。他们的存在,为科室增添了一份稳重与和谐。
2021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