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如果用一字来刻画中国哲学与文化,非“道”字莫属;如果用一字来概括儒家伦理,则非“仁”字莫属。然而,“道”字太虚而流于泛滥,三教九流、书画茶酒无不有道;“仁”字虽实而为儒所专,宋明诸老尤喜言仁识仁。如果我们要找一个字,既有比较实质的意涵而又为诸子百家、思想精英和民间社会所共同尊奉(至少是最大公约数的尊奉),那必非“义”字莫属。陈寅恪先生(1890—1969)在评论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时有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1本书即环绕“义”这一观念字尝试作一部“义”的观念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