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公元前297年之东亚(二)
-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 黄河三尺鲤07
- 2159字
- 2024-12-08 22:26:05
秦汉时期,中国移民日本的势头进一步增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战乱和政治迫害,许多中国人开始东渡日本。
据记载,“陈胜等起,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其中也包括了逃亡日本的人民。
秦始皇的扶苏系和胡亥系皇族都有人先后逃亡到日本。
这些移民不仅带去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如稻米的种植,
还带去了青铜器和铁器工具,促进了日本青铜器和铁器的普及。
此外,他们还带去了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
如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以及与中国、朝鲜半岛的频繁交往,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
弥生时代标志着日本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中国秦汉时期移民入岛所带来的。
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大陆的文明成果,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在弥生时代之前,日本列岛的居民主要依赖于狩猎和采集,生活方式相对原始。
随着中国移民的到来,带来了稻作农业,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食物的产量和稳定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复杂化。
这些移民还带来了干栏式建筑技术,这种建筑方式适合潮湿多雨的日本气候,
使得居民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同时,他们还带来了纺织技术,制成了美丽的麻布衣服,提高了生活质量。
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
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女性开始享有更多的装饰品,
如手镯和项链,这些装饰品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物质文化的进步和审美需求的提升。
农业社会的兴起也使得男性在部落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他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力,也是社会组织和军事活动的领导者。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男性的地位逐渐提升,社会结构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的变化是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弥生时代,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开始出现差异,
这反映了社会分层的出现和社会地位的固化。
弥生时代后期,日本列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
日本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最终走向奴隶制社会。
这一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为日本后续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弥生时代与稻作农业的紧密联系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稻作的引入和推广不仅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
最初,稻作农业是由早期的移民带来的,但直到弥生时代,
稻作才真正在日本大规模推广,特别是在南部和西部地区。
这些地区的水田种植明显反映了新来者的偏好和文化特征,
这些特征逐渐成为后来日本人文化的基础。
到了公元1世纪左右,稻作农业从西南部迅速传播到本州中部,但向北传播的速度则相对较慢。
尽管稻作、青铜和铁器的使用在早期阶段就已在北部地区出现,但它们并没有被大规模采用。
北部地区直到8世纪甚至更晚才逐渐从绳文时代的文化过渡到弥生时代的文化。
这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文化差异,
甚至在今天仍然可以在日本北海道的虾夷民族(阿伊努人)中看到。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日本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不同,这象征着历史上的文化鸿沟。
在弥生时代的村落附近,水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
以登吕遗址为例,水田被划分成许多整齐的长方形田块,
使用木桩和木板加固畦埂,水渠贯穿田间,这些都是稻作农业发展的标志。
除了水稻,其他农作物如瓜类、粟、豆类和麻等也被种植。
农具方面,除了石制和铁制工具外,木锹和木锄等也被广泛使用。
收割时则多使用石刀(镰)。
与绳文时代相比,弥生时代的狩猎和渔捞技术虽然有所进步,
但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已经大大降低。
这表明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而狩猎和渔捞则成为了辅助性的活动。
弥生式陶器是弥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征和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以下是弥生式陶器的一些特点和发展历程:
1.颜色和烧成温度:弥生式陶器通常呈红褐或黄褐色,
这与陶土的原料和烧成过程中的温度有关。
烧成温度大约在850℃左右,这样的温度能够使陶器硬化,
但颜色会因烧成气氛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制作方法:弥生式陶器的制作多采用泥条盘筑法,
即通过将泥条盘绕、层层叠加的方式塑造器形,
然后使用慢轮进行修整,使器物表面更加光滑、形状更加规整。
3.器形分类:弥生式陶器的器形多样,主要包括壶形器、瓮形器、钵形器和高脚杯等。
这些器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使用需求。
4.地域和时期差异:由于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弥生式陶器的形制变化较为复杂。
例如,前期的器物属“远贺川式”,
因1931年首次在福冈县远贺川畔的立屋敷遗址发现而得名,
其特点是花纹用篦尖刻划或用贝壳押印。
5.中期变化:进入中期后,“远贺川式陶器”逐渐衰落,
九州地区出现了无纹陶器,本州西部出现了栉齿纹陶器,
而本州东部的陶器则保留了绳纹式陶器的风格。
6.后期发展:后期,本州西部的栉齿纹陶器盛行,并影响到九州和本州东部。
最终,陶器上施花纹的风气衰落,形成了与古坟时代的“土师器”相似的素面红褐陶。
7.特点:弥生陶器的特点是薄而坚固,纹饰简素,讲究实用。
这表明当时的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生产出既美观又实用的陶器。
8.制陶业的发展:弥生中期以后,随着旋转台的实用,
制陶业开始与农业分离,进行专门生产。
这一变化标志着手工业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出现,
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变化。
弥生式陶器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展示了弥生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